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门下的内容。
带有门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喝 [相关解释]
1.一声叱咤。佛教禅师于弟子参见时,常大喝一声,断其妄想,以示警醒。如百丈参问马祖道一,马祖振威一喝◇百丈谓其门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见《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参见"棒喝"。
一饮三百杯 [相关解释]
1.《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后谓痛饮为一饮三百杯。
七十二子 [相关解释]
1.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见《史记.孔子世家》。
七十二贤 [相关解释]
1.对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学生的美称。
三千客 [相关解释]
1.形容门客众多。战国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养士,门下号称有食客三千人。见《史记》四公子本传。
三注三唱 [相关解释]
1.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丘门 [相关解释]
1.孔门。指孔丘的门下。 2.泛指儒者之门。
东垣 [相关解释]
1.指太微垣的左垣。 2.唐代指门下省。
东掖 [相关解释]
1.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2.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东枢 [相关解释]
1.指中枢部门之一的门下省。因其设在宫城左掖(东小门),故称。
东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东辖 [相关解释]
1.犹东省。指门下省。
两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中旨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谕。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临济宗 [相关解释]
1.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属于南岳怀让法系。经马祖﹑百丈﹑黄蘺而至唐河北临济院义玄禅师﹐义玄正式创立此宗﹐故名临济宗。其宗风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使人忽然省悟﹐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下传六世﹐至北宋石霜楚园门下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纪间相继传入日本﹐今仍流行。
书带草 [相关解释]
1.草名。叶长而极其坚韧,相传汉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名。《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叶长一尺余﹐坚剈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
五台 [相关解释]
1.唐高宗龙朔中尚书﹑门下﹑中书﹑秘书﹑御史五官署均以台名,合称"五台"。 2.见"五台山"。
五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晋﹑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并称"五省"。隋以殿内省(一说内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为五省。参阅《通典.职官一》。
人门 [相关解释]
1.用人环列护卫以为门。 2.人品与门第。 3.他人门下。 4.黄河中的峡名。在河南陕县东北的三门山北侧,与神门﹑鬼门并列。
仙掖 [相关解释]
1.唐时门下﹑中书两省在宫中左右掖,因以"仙掖"借称门下﹑中书两省。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伏生 [相关解释]
1.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始皇焚书,伏生以书藏壁中『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间。文帝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清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
使相 [相关解释]
1.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宋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即其例。明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清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侍中 [相关解释]
1.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侍中貂 [相关解释]
1.唐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官帽以貂尾为饰。因借指朝廷珍贵的赏赐。
侍郎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2.古代官名『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晋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六局 [相关解释]
1.隋殿内省和唐宋殿中省设置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宋为尚酝)﹑尚辇等六局﹐掌宫廷之供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旧唐书.职官志三》﹑《宋史.职官志四》。 2.隋门下省设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门下坊设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宫内亦增置女官﹐准尚书省﹐设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六局。参阅《隋书.百官志下》﹑《隋书.后妃传序》。 3.宋代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掌筵席排设。京师街市有此行业﹐以供民户雇用。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
六房 [相关解释]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六省 [相关解释]
1.指唐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
内八府宰相 [相关解释]
1.元代职官名。元置内八府宰相八员,例以勋贵国戚的子弟充任,掌诸王朝觐宾礼;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译写润色。因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称,实非宰相之职。其秩视二品。参阅《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仪《辍耕录.内八府宰相》。
内史府 [相关解释]
1.南唐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
前八司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吏部﹑兵部﹑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等为前八司﹐其余各司称为后行。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十客 [相关解释]
1.指南朝陈后主的亲信江总﹑孔范等十人。 2.泛指十位客人。 3.指宋秦桧门下曹冠﹑王会等十人。 4.指十二种名花。
南司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南朝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 2.唐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南司"。
南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南衙 [相关解释]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卢行者 [相关解释]
1.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慧能俗姓卢,剃度前曾在黄梅山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故称。
台省 [相关解释]
1.汉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南北朝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制度﹐但"台省"之称仍沿用不变。 2.唐代有时亦将三和公御史台合称为"台省"。
司谏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盐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同三品 [相关解释]
1.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同门 [相关解释]
指同在一个老师门下的受业者同门之谊|独喜同门旧。
吏房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吕不韦(?-前235) [相关解释]
战国末年秦国政治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因帮助秦庄襄王继位有功,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年幼的嬴政继位,仍任相国,称为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令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故有杂家之称。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迁往外地,不久忧惧自杀。
圣门 [相关解释]
1.谓进入圣道之门。 2.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
墙屏 [相关解释]
1.门墙;门下。
奏钞 [相关解释]
1.唐宋时门下省所用文书之一种。
孔门 [相关解释]
1.孔子的门下,借指儒家。
孟尝君 [相关解释]
即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贵族。门下有食客数千。曾为齐、秦、魏国之相。
对注 [相关解释]
1.唐制,凡由吏部拟授的官职﹐再经门下侍中﹑给事中复审﹐称为"对注"。
尊中弩 [相关解释]
1.酒樽中的弩影『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蚮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
小门下 [相关解释]
1.南朝齐给事黄门侍郎的别称。
尚书 [相关解释]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尚书省 [相关解释]
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尚食 [相关解释]
1.官名。掌帝王膳食。秦始置。东汉以后﹐并其职于太官汤官。北齐门下省有尚食局﹐置典御二人。隋改为奉御。唐宋因之﹐属殿中省。金元尚食局属宣徽院。明设尚膳监﹐由宦官掌管◇用以指御膳。 2.指司尚食之事。
左史 [相关解释]
1.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唐宋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 2.复姓。楚有左史倚相。见《国语.楚语》。
左掖 [相关解释]
1.宫城正门左边的小门。 2.唐时指门下省。 3.明成祖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参见"五军"。
左省 [相关解释]
1.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诗。 2.礼部。
左螭 [相关解释]
1.唐门下省起居郎的别称。
师门 [相关解释]
1.老师的门下。 2.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为仙人啸父之弟子,能使火。
平原君(?-前251) [相关解释]
即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惠文王之弟。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任赵相多年。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后得魏、楚的救援,击败秦军。
平原客 [相关解释]
1.平原君门下客◇泛指门客。
平章 [相关解释]
1.评处;商酌。 2.品评。 3.古代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宋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初仍沿袭,不久废。
幸舍 [相关解释]
1.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客有上﹑中﹑下之分,舍也分传舍﹑幸舍﹑代舍◇亦泛指招待宾客之所。
弘文馆 [相关解释]
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张九龄(678-740)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感遇诗》十二首为其名篇。有《曲江集》。
张仪舌 [相关解释]
1.《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后因以"张仪舌"为典,谓能说善辩的口才。
慧能(638-713) [相关解释]
一作惠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大兴),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原以卖柴为生,后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劈柴踏碓的行者”‰忍选嗣时作一偈被认可,得秘授禅法和法衣。宣传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成为禅宗正系。其说教被弟子编成《六祖坛经》行世。
成都卖卜 [相关解释]
1.西汉严遵,字君平,卖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钱,足以自养,即闭门下帘读书,博览无所不通,依老庄之旨着书十余万言。修身自保,不为苟得,甚受蜀人敬爱。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用为卖卜﹑卜卦的典故。
户下 [相关解释]
1.门下。指门扇下或门楣下。 2.户主的属下,多指奴隶或门客而言。 3.户名之下。
押摊 [相关解释]
1.赌博的一种。庄家在有盖的盆内摇骰子,参加者在各门下赌注。开盖看骰子的点数以定输赢。
押角 [相关解释]
1.坐于榻角。唐中书﹑门下两省官上事之制。
掖垣 [相关解释]
1.皇宫的旁垣。 2.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因分别在禁中左右掖,故称◇世亦用以称类似的中央部门。
掖省 [相关解释]
1.唐代称门下﹑中书两省。
掖署 [相关解释]
1.唐代指门下﹑中书两省◇世亦指类似的中央部门。
政事堂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散骑常侍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汉设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晋以后,增加员额,称员外散骑常侍,或通直散骑常侍,往往预闻要政。南北朝时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在门下省者称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者称右散骑常侍。虽无实际职权,仍为尊贵之官,多用为将相大臣的兼职。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三》。
无门下 [相关解释]
1.没有靠山﹑门路。
昭文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唐武德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晏殊(991-1055) [相关解释]
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官至同中书门下事兼枢密使。词长于小令。有《浣溪沙》等名篇。有《珠玉词》。
曳裾王门 [相关解释]
1.《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后以"曳裾王门"比喻在王侯权贵门下作食客。
李林甫(?-752) [相关解释]
唐代大臣。公元735年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封晋国公,权势甚盛。为人奸诈,对人表面友好,暗中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在位期间,勾结宦官、嫔妃,不许谏官批评朝政,只求取媚于玄宗,政事日趋腐败。
枢掖 [相关解释]
1.中枢官署。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宫中左右掖,故称。
某门 [相关解释]
1.犹某门下。自称谦词。
桃花浪 [相关解释]
1.犹桃花汛。 2.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的化为龙,否则点额暴腮。见辛氏《三秦记》◇遂以比喻春闱。
樽中弩 [相关解释]
1.典出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蚮,蚮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多用以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池凤 [相关解释]
1.凤池。在禁苑中。魏晋南北朝设中书省于禁苑中,故借指中书省。唐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诗文中又以称宰相。 2.喻池边竹。
洞案 [相关解释]
1.唐宋朝会时安设香炉的一种几案。唐郑谷《寄左省韦起居序》诗"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予昔领门下省﹐会天子排正仗﹐吏供洞案者﹐设于前殿两螭首间。案上设燎香炉﹐修注官夹案立。予诘吏何名洞﹐吏辞不知。予思之﹐通朱漆为案﹐故名曰洞耳。"一说﹐洞﹐训"敬"﹐案列于中以起人敬﹐故名。参阅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二》。
清望官 [相关解释]
1.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唐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宋制略同。
游藩 [相关解释]
1.谓游学于某人门下。语出《庄子.大宗师》"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言虽不能遵途,愿涉其藩篱。" 2.谓仕于诸侯王府。
熟状 [相关解释]
1.唐宋文书制度,有关军国大事,由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关于任免平常事项,以书面奏请,称为熟状。获可即下中书撰命,门下审读,然后由尚书奏行。
牧豕听经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承宫传》"﹝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后用为勤学的典故。
生桑之梦 [相关解释]
1.指三国蜀何祗梦桑生井中,后应梦,四十八岁而卒。《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洪迎门下书佐何祗"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部耆旧传.杂记》"﹝何祗﹞尝梦井中生桑,以问占梦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祗笑言'得此足矣'。初仕郡,后为督军从事……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后以喻死期将至。
田文饭 [相关解释]
1.战国时齐孟尝君田文好养士,门下食客多至数千人。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因以"田文饭"指幕客之待遇。
省户 [相关解释]
1.宫门;禁门。 2.泛指门下﹑中书诸省。
着籍 [相关解释]
1.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制,门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宫。 2.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亦泛指弟子。 3.登记在户籍上。 4.引申为有名。
着録 [相关解释]
1.记录;记载。 2.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 3.指列名于私人讲学的经师门下,即所谓着录弟子。此风盛行于汉代。 4.犹著作;撰写。
禁寺 [相关解释]
1.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禅宗 [相关解释]
1.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由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禅宗(chán-) [相关解释]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修禅定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印度)来华创立。至五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时称南能北秀”。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唐后期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代名词,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门派众多,但南宋以来,只有临济、曹洞二宗盛行,且流传到日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