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6 查到相关门下省的内容。
带有门下省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注三唱
[相关解释]
1.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1.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注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东垣
[相关解释]
1.指太微垣的左垣。 2.唐代指门下省。
1.指太微垣的左垣。 2.唐代指门下省。
东掖
[相关解释]
1.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2.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1.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2.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东枢
[相关解释]
1.指中枢部门之一的门下省。因其设在宫城左掖(东小门),故称。
1.指中枢部门之一的门下省。因其设在宫城左掖(东小门),故称。
东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东辖
[相关解释]
1.犹东省。指门下省。
1.犹东省。指门下省。
两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1.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中书省
[相关解释]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明初袭元制,1380年中书省被革去。
五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晋﹑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并称"五省"。隋以殿内省(一说内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为五省。参阅《通典.职官一》。
1.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晋﹑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并称"五省"。隋以殿内省(一说内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为五省。参阅《通典.职官一》。
侍中
[相关解释]
1.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1.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侍中貂
[相关解释]
1.唐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官帽以貂尾为饰。因借指朝廷珍贵的赏赐。
1.唐门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官帽以貂尾为饰。因借指朝廷珍贵的赏赐。
六局
[相关解释]
1.隋殿内省和唐宋殿中省设置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宋为尚酝)﹑尚辇等六局﹐掌宫廷之供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旧唐书.职官志三》﹑《宋史.职官志四》。 2.隋门下省设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门下坊设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宫内亦增置女官﹐准尚书省﹐设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六局。参阅《隋书.百官志下》﹑《隋书.后妃传序》。 3.宋代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掌筵席排设。京师街市有此行业﹐以供民户雇用。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
1.隋殿内省和唐宋殿中省设置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宋为尚酝)﹑尚辇等六局﹐掌宫廷之供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旧唐书.职官志三》﹑《宋史.职官志四》。 2.隋门下省设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门下坊设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宫内亦增置女官﹐准尚书省﹐设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六局。参阅《隋书.百官志下》﹑《隋书.后妃传序》。 3.宋代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掌筵席排设。京师街市有此行业﹐以供民户雇用。四司为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为果子局﹑
六房
[相关解释]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内史府
[相关解释]
1.南唐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
1.南唐改中书省﹑门下省为"内史府"。
司谏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盐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1.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盐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吏房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1.唐宋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奏钞
[相关解释]
1.唐宋时门下省所用文书之一种。
1.唐宋时门下省所用文书之一种。
尚书省
[相关解释]
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尚食
[相关解释]
1.官名。掌帝王膳食。秦始置。东汉以后﹐并其职于太官汤官。北齐门下省有尚食局﹐置典御二人。隋改为奉御。唐宋因之﹐属殿中省。金元尚食局属宣徽院。明设尚膳监﹐由宦官掌管◇用以指御膳。 2.指司尚食之事。
1.官名。掌帝王膳食。秦始置。东汉以后﹐并其职于太官汤官。北齐门下省有尚食局﹐置典御二人。隋改为奉御。唐宋因之﹐属殿中省。金元尚食局属宣徽院。明设尚膳监﹐由宦官掌管◇用以指御膳。 2.指司尚食之事。
左史
[相关解释]
1.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唐宋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 2.复姓。楚有左史倚相。见《国语.楚语》。
1.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唐宋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 2.复姓。楚有左史倚相。见《国语.楚语》。
左掖
[相关解释]
1.宫城正门左边的小门。 2.唐时指门下省。 3.明成祖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参见"五军"。
1.宫城正门左边的小门。 2.唐时指门下省。 3.明成祖时五军营组成部分之一。参见"五军"。
左省
[相关解释]
1.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诗。 2.礼部。
1.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诗。 2.礼部。
左螭
[相关解释]
1.唐门下省起居郎的别称。
1.唐门下省起居郎的别称。
弘文馆
[相关解释]
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
政事堂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散骑常侍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汉设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晋以后,增加员额,称员外散骑常侍,或通直散骑常侍,往往预闻要政。南北朝时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在门下省者称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者称右散骑常侍。虽无实际职权,仍为尊贵之官,多用为将相大臣的兼职。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三》。
1.官名。秦汉设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三国魏时将其并为一官,称"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晋以后,增加员额,称员外散骑常侍,或通直散骑常侍,往往预闻要政。南北朝时属集书省,隋代属门下省,唐代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在门下省者称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者称右散骑常侍。虽无实际职权,仍为尊贵之官,多用为将相大臣的兼职。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后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下》﹑《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三》。
昭文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唐武德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1.官署名。唐武德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洞案
[相关解释]
1.唐宋朝会时安设香炉的一种几案。唐郑谷《寄左省韦起居序》诗"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予昔领门下省﹐会天子排正仗﹐吏供洞案者﹐设于前殿两螭首间。案上设燎香炉﹐修注官夹案立。予诘吏何名洞﹐吏辞不知。予思之﹐通朱漆为案﹐故名曰洞耳。"一说﹐洞﹐训"敬"﹐案列于中以起人敬﹐故名。参阅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二》。
1.唐宋朝会时安设香炉的一种几案。唐郑谷《寄左省韦起居序》诗"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予昔领门下省﹐会天子排正仗﹐吏供洞案者﹐设于前殿两螭首间。案上设燎香炉﹐修注官夹案立。予诘吏何名洞﹐吏辞不知。予思之﹐通朱漆为案﹐故名曰洞耳。"一说﹐洞﹐训"敬"﹐案列于中以起人敬﹐故名。参阅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二》。
禁寺
[相关解释]
1.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1.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简鼓院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宋制﹐门下省设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掌管受理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申诉进状﹐先经鼓院﹐或为所抑﹐则至检院。二院合称简(检)鼓院。见《宋史.职官志一》。
1.古代官署名。宋制﹐门下省设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掌管受理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申诉进状﹐先经鼓院﹐或为所抑﹐则至检院。二院合称简(检)鼓院。见《宋史.职官志一》。
缴驳
[相关解释]
1.驳还。唐宋时特指门下省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2.驳议。
1.驳还。唐宋时特指门下省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 2.驳议。
起居注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1.皇帝的言行录。两汉时由宫内修撰,魏晋以后设官专修。唐宋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元明以后趋于简单。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过官
[相关解释]
1.超越官阶。 2.唐制,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
1.超越官阶。 2.唐制,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
进奏院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金华省
[相关解释]
1.指门下省。
1.指门下省。
银台司
[相关解释]
1.宋门下省所辖官署。掌管天下奏状案牍。司署设在银台门内﹐故名。
1.宋门下省所辖官署。掌管天下奏状案牍。司署设在银台门内﹐故名。
门下
[相关解释]
1.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 2.食客;门客。 3.门生;弟子。 4.官名。 5.见"门下省"。 6.犹阁下。对人的尊称。 7.犹门第。
1.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 2.食客;门客。 3.门生;弟子。 4.官名。 5.见"门下省"。 6.犹阁下。对人的尊称。 7.犹门第。
门下侍鄌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汉时称黄门侍郎,君主近侍官。唐天宝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唐宋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元以后不设。
1.官名。秦汉时称黄门侍郎,君主近侍官。唐天宝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唐宋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元以后不设。
门下坊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太子属官,以比于门下省。始于北齐。
1.官署名。太子属官,以比于门下省。始于北齐。
门下省
[相关解释]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
1.亦省称"门下"。 2.官署名◇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南北朝因之,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立,侍中为长官。隋承其制。唐龙朔二年改名东台,咸亨初复旧称,武则天临朝,改名鸾堂﹑鸾台。神龙初复旧称,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省,五年仍复旧称。宋因之,元废。门下省掌受天下之成事,审查诏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等。其长官初名侍中,后又或称左相﹑黄门监等。
青闱
[相关解释]
1.指太子东宫。也泛指皇子所居。 2.借指古代门下省等中央官署。 3.借指礼部考试进士之所。古代开科取士多在春季﹐故称。
1.指太子东宫。也泛指皇子所居。 2.借指古代门下省等中央官署。 3.借指礼部考试进士之所。古代开科取士多在春季﹐故称。
鸾台
[相关解释]
1.宫殿高台的美称。 2.唐时门下省的别名◇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3.妆台。
1.宫殿高台的美称。 2.唐时门下省的别名◇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3.妆台。
鸾司
[相关解释]
1.唐代指门下省。
1.唐代指门下省。
鸾掖
[相关解释]
1.宫殿边门。借指宫殿。 2.犹鸾台。门下省的别名。
1.宫殿边门。借指宫殿。 2.犹鸾台。门下省的别名。
鸾渚
[相关解释]
1.即鸾台。门下省的别称。因中书省又称凤池,门下省与之相对,故称。
1.即鸾台。门下省的别称。因中书省又称凤池,门下省与之相对,故称。
鸾渚客
[相关解释]
1.指宰相。唐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故称。
1.指宰相。唐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