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8 查到相关阿拉伯语的内容。
带有阿拉伯语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亚姑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y?qūt音译。宝石名。有红﹑青﹑黄﹑白等色。见明陶宗仪《辍耕录·回回石头》。
1.阿拉伯语y?qūt音译。宝石名。有红﹑青﹑黄﹑白等色。见明陶宗仪《辍耕录·回回石头》。
凯番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kafan的音译,亦译作"开番",意为寿衣,伊斯兰教指殓服或裹尸的白布。
1.阿拉伯语kafan的音译,亦译作"开番",意为寿衣,伊斯兰教指殓服或裹尸的白布。
十二木卡姆
[相关解释]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1.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套大型套曲。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各地。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建国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1881-1956年)演唱的录音,记谱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出版。"木卡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也可能来自波斯语muq歌加突厥语an歌。
埃塞俄比亚人
[相关解释]
非洲之角和东非地区部分民族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部分分布在埃及、苏丹等国。约4300万人(1984年)。通用阿拉伯语。多信基督教,属科普特派;部分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非洲之角和东非地区部分民族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部分分布在埃及、苏丹等国。约4300万人(1984年)。通用阿拉伯语。多信基督教,属科普特派;部分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宰牲节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的意译。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这一天,伊斯兰教徒要宰牛﹑羊﹑骆驼等献礼。也叫古尔邦节或牺牲节。
1.阿拉伯语的意译。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这一天,伊斯兰教徒要宰牛﹑羊﹑骆驼等献礼。也叫古尔邦节或牺牲节。
押不芦
[相关解释]
1.亦称"押不卢"。 2.来自阿拉伯语yabruh或abruh(波斯语jabrūh),草名。产西方。有毒。具有催眠麻醉作用。传说能起死回生。
1.亦称"押不卢"。 2.来自阿拉伯语yabruh或abruh(波斯语jabrūh),草名。产西方。有毒。具有催眠麻醉作用。传说能起死回生。
火者
[相关解释]
1.宦官。亦泛指受阉的仆役。 2.厨房中烧火的人。 3.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教教祖后代及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即圣裔。亦为新疆和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上层贵族之称。 4.彝族﹑布依族打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水城﹑盘县﹑威宁﹑毕节﹑纳雍﹑赫章﹑黔西等地。
1.宦官。亦泛指受阉的仆役。 2.厨房中烧火的人。 3.源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伊斯兰教教祖后代及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即圣裔。亦为新疆和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上层贵族之称。 4.彝族﹑布依族打击乐器。流行于贵州省水城﹑盘县﹑威宁﹑毕节﹑纳雍﹑赫章﹑黔西等地。
祖母緑
[相关解释]
1.亦作"祖?琭"。 2.阿拉伯语zumunrud的译音。一种通体透明的绿宝石。
1.亦作"祖?琭"。 2.阿拉伯语zumunrud的译音。一种通体透明的绿宝石。
穆安津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mu'adhdhin的音译﹐意为"宣告者"。伊斯兰教清真寺内按时召唤信徒作礼拜的专职人员。
1.阿拉伯语mu'adhdhin的音译﹐意为"宣告者"。伊斯兰教清真寺内按时召唤信徒作礼拜的专职人员。
穆民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mu'min的音译﹐原意为"信徒"。习惯上专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1.阿拉伯语mu'min的音译﹐原意为"信徒"。习惯上专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耶悉茗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y?samīn﹑波斯语y?saman的音译。即素馨花。
1.阿拉伯语y?samīn﹑波斯语y?saman的音译。即素馨花。
苏丹人
[相关解释]
①也称苏丹阿拉伯人”。非洲东北苏丹地区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苏丹和乍得。约1186万人(1985年)。讲阿拉伯语。多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畜牧业。②西非和中非各民族的总称。约18亿人(1984年),在语言上分属三大语系,即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闪含语系。多数信仰万物有灵。男女行割礼。主要从事锄耕农业,部分从事渔业和狩猎业。
①也称苏丹阿拉伯人”。非洲东北苏丹地区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苏丹和乍得。约1186万人(1985年)。讲阿拉伯语。多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畜牧业。②西非和中非各民族的总称。约18亿人(1984年),在语言上分属三大语系,即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闪含语系。多数信仰万物有灵。男女行割礼。主要从事锄耕农业,部分从事渔业和狩猎业。
赛典赤
[相关解释]
1.源于阿拉伯语sayiid。义为"大首领"﹑"王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无子,仅一女法蒂玛嫁与阿里,从他们之子忽辛(husain)传下来的后人,被尊为sayiid,表示是伊斯兰教的"圣裔"。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之名即含此称。
1.源于阿拉伯语sayiid。义为"大首领"﹑"王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无子,仅一女法蒂玛嫁与阿里,从他们之子忽辛(husain)传下来的后人,被尊为sayiid,表示是伊斯兰教的"圣裔"。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之名即含此称。
阿拉伯人
[相关解释]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主要居民。原注拉伯半岛,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阿拉伯语arab]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主要居民。原注拉伯半岛,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阿拉伯语arab]
阿拉伯语
[相关解释]
埃及和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国家和地区的国语或官方语言,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使用人数1亿多,有丰富悠久的文献,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
埃及和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国家和地区的国语或官方语言,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使用人数1亿多,有丰富悠久的文献,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
阿拉伯非洲
[相关解释]
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北的非洲。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撒哈拉以南的黑种人截然不同。
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北的非洲。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撒哈拉以南的黑种人截然不同。
马格里布
[相关解释]
北非西部诸国的总称。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有时也包括利比亚西部一些地区。阿拉伯语意为西方”。公元682年,阿拉伯人向北非西部前进,到达摩洛哥海岸时,被大西洋所阻不能再前进,以为是最西的土地,故名。
北非西部诸国的总称。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有时也包括利比亚西部一些地区。阿拉伯语意为西方”。公元682年,阿拉伯人向北非西部前进,到达摩洛哥海岸时,被大西洋所阻不能再前进,以为是最西的土地,故名。
鸦忽
[相关解释]
1.源于阿拉伯语yāqūt。宝石名。
1.源于阿拉伯语yāqūt。宝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