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
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经典[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经典[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商不变的性质》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能够发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整节课下来没有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两组题目,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两组算式中的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删了一组算式,直接通过孙悟空分桃的故事导入学习内容。这个例子恰好是个特殊的例子,即相邻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因此多数学生得到的规律是: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这里我希望学生们得到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我让学生去比较了第一个和第三个式子,但是学生的思维好像定势了,这堂课开放的不够,在某些环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在第一部分我举的例子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因此有些学生并没有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自己举例,显得太过勉强。虽然一部分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缺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因为害怕学生弄不懂就反复讲解,反复强调,结果让已经弄懂的学生反而迷惑了。时间都浪费在前面的讲解上,后面没有时间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机会。

  通过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平、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节课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效果不是太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从教十余年,在这次岗位大练兵培训学习中受益匪浅,对此次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深感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存在如此之多的失误与不足,学以致用,前车之鉴,以此警告自己。

  一 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以往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现在,认真想想,才发现其中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如今我深知,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让我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

  二 学生的动手操作太少,不利于思维的拓展:

  在这次学习中我意识到小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更多的是照顾的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孩子的年龄小,具体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准备实物,也就是教学上所讲的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多用这些实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扩展他们的思维,用具体的实物去帮助孩子们思维的延伸,这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俗话说,手脑并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基于此在平时我要多收集教学挂图,教学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学器具,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 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此次学习我意识到对教学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三 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感悟到,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四 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这让我想起平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在本次岗位培训中,自己的确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一定会将本次学习的收益,很好的应用于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进一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方程的意义》,我反复研读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与旧教材的进行了对比,思考着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

  旧教材先利用天平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快的同学做好了,可慢的同学只做了一点点的现象。观察后发现这部分同学主要是口算能力不过关。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如:7+15、13-7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如:12×4、8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非常浪费时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

  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计算题很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多种形式地来练习口算。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的广泛运用,使得练习形式更加多样,有趣和生活化,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3、坚持不懈地训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

  须从平时抓起。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

  我班同学人人都有一本口算本。针对每天的基础题或易错题,进行训练。课前1分钟训练以及每天回家10道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题目可以老师布置也可学生自己出。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低年级的事情,应当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与笔算、估算等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二、强化基础知识,提高笔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是重点。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管未来科技如何发达,笔算能力始终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1、使学生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技巧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首要条件。

  每种计算,都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而进行。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不正确,掌握不透彻,就无法进行计算。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运算性质、定律、技巧之后,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加快计算速度。

  2、加强练习和技能训练是学生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比如分数四则计算中,常常碰到有一些学生计算法则正确但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所以在计算练习中要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

  3、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比如: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25×4=100125×8=1000);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几个常见数的积;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高的效率。

  三、联系实际,发展估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正因为估算的实际应用较多,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估算被放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估算教学明显比以前更受重视,估算开始和平时计算教学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39×86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大概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例如:低位估算法,高位估算法,数位估算方法,近似估算法,观察估算法,直觉估算法,口算估算法,综合估算法等。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我要求学生题目抄下来后花2秒钟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开始训练时,速度可放慢,逐渐养成习惯。

  2、审题的习惯。在审题时发现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灵活选择合理方法。

  3、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格式规范,字迹端正。

  4、订正的习惯。当学生计算产生错误时,不应绕过错误,而应查找错误。我要求学生保留错题,分析错题,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找到原因后订正在旁边。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把计算教学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并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习惯培养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传统教育教学手段

  上学期,我也有幸参加全学区教学交流活动,我也做了一节课数学课,五年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制作课件,熬了几夜终于完成了,上课时,由于奔走于黑板与计算机之间,特别课件制作上长方体的六个表面的在大屏幕的展示,不是那么的清楚,特别求各个面的面积由于学生对于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一目了然,一时也反映不过来,我只好反复地讲,学生觉得烦躁,结果我讲的嘴干舌燥,学生糊里糊涂,后来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今天的课没有以前的的精彩”这一节失败的课引起我反思。

  一、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虽然电脑辅助教学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媒体手段和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或无效,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仍然必不可少。恰当地使用现代媒体,能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本节课让每一个小组拿一个长方体,长方体在实际生活应用很多,药盒、纸箱等等,在小组里讨论能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快的本节课的教学的教学重点被解决了。虽然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我们又要注意它的工具本质,它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直观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生搬硬套,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因而代替教具、学具、磁带、投影等教学手段,它们既有本身的优势,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不是万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例如,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立体或平面图形,课中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摸、看、观察来感知;复习课中的整理和复习,可让学生自主整理。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它,又不能完全依赖它,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及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作用,扬长补短,适当选择,不可为新而新。

  二、机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更加被动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曾经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顿时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214.5÷15=14.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写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完全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抓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本质,不在竖式计算上设置人为的障碍,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更明显地体现了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法的本质。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新知,更新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出示214.5÷15=14.3,要求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说出21.45÷1.5、2.145÷0.15、0.2145÷0.015的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再让学生通过思考、观察、比较2.052÷3.6、20xx÷0.36、2.052÷0.036的转化过程来发现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转化方法。最后通过计算来总结计算方法,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思考中完成新知与旧知同化,更新知识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巧用儿歌教学,帮助学生总结算法,突破难点

  在计算的过程中,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适时引用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零要牢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本月初,我和五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义,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怎样让学生经历"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却很有讲究。

  过去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找倍数---找公倍数---找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在"纯数学"的范畴内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虽然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并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省下"较多的时间完成练习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比如,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无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习数学知识;形式化的、缺乏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也往往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常是在老师的"命令"下被动地进行,等等。

  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重组,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一种充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体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并且我在学习本课之前给学生发了导学案,让学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好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并让孩子们找到自信。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源"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这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这一退一进之间,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

  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及除数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计算的法则掌握的较快,但对于理解算理过程却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难开”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有条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这册书很多内容都将重点放在了让孩子探究计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思索了很久,如何让孩子能够在课堂上对探究算理感兴趣、如何让孩子自然的理解除法计算的道理?围绕这些我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准备,然后发现恰恰是这些小的细节让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从而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例1之前,我利用让孩子们去数100张手工纸并提问:如何能快速的数出100张手工纸?有一部分孩子很快就发现,要一张一张的数得数100次太慢了,于是就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这些纸能不能10张10张的分成一摞一摞的,这样数10次就可以了。大家一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我利用将100张手工纸捆成了10摞并且提问:如果一张一张的数,100里面有多少个“一”?如果一摞一摞的数100里面还是多少个“一”吗?孩子们马上反应出计数单位由“一”变成“十”,所以数的速度加快了。接下来我又提出:如何快速的数出40张手工纸?这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一摞一摞的去数。问他们原因,孩子们非常自豪的用数据跟我说明:如果一张一张的数要数40次,而如果十张十张的数只用数4次,可以省下36次。于是我利用孩子们的理解引入到本节课中,说明既然是口算除法那么一定要体现出快速计算,所以如何省事便是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进入例1过渡就比较自然,同时孩子们对于盖“0”再添”0“其实是在转换计数单位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充分的感受到老师只有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交流,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中代数知识的起始课,教学30多年来,每到教学这部分知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糊涂,作业错题连篇;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想应当从孩子棘手的地方作为切入点,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否就能够降低学习难度了呢?于是,我从三方面入手:1、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2、怎样用字母表示数?3、这个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围绕这三点设计教学效果不错。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本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此,我没有利用青岛版教材的情境图,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开学了,每人需要2个本,3个人需要几个本?4个人呢?10个人呢?100个人呢?照此算下去,什么时候能算完呢?这时学生提出问题了,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来代替呢?有的孩子提出用三角符号,有的孩子说用字母,这样自然就产生了用字母来代替数,学生也就顺其自然的明白了在算很多同样的东西时,无法用算式表示完的时候,就产生了用字母来表示。那里的字母能够表示哪些数呢?用字母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呢?经过刚才一系列的探讨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二.释疑解难

  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可是如何准确的用式子表示数,又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题。比如:商店有水果300千克,卖出了4筐,每筐2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让孩子们解答带有数字的问题不是难点,可是如果改为:商店有水果300千克,卖出了4筐,每筐a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孩子就不知所措了;为此,设计了几组比较练习题,帮忙孩子突破这一难点:

  1(1)商店有水果300千克,卖出了4筐,每筐2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2)把上题的“每筐20千克”改为“每筐a千克”

  2、(1)一辆汽车,上午行了2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午时行了200千米,这一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2)把上题的“每小时行80千米”改为“每小时行b千米”

  由于有每组第一题的例子,学生解答第二题时难度自然就降低了,然后让孩子比较两个式子讲解他们的意思,从而明白了,他们的道理是一样,只是第二题用字母来表示了,由此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练习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节课没有让学生静悄悄地完成作业的时间,我就很怀疑这节课的实效性。”所以在日常性的数学课堂中,每节课确确实实要留有让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检测自我对这节课的掌握情景,检测教师的教学情景,都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每节课后我都备有相应的巩固练习小卷,检测自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共同查找原因,改善教学,共同提高!

  总之,设计一节课,如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研究,你设计的教案贴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将会出现:教师教的简便,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优秀的良好局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东花院乡初级中学 马凤博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

  法适用已经在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已经在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XX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

  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第一次在一年级一班上了一节邀请课,是上周自己准备的一节加减法的课,因为一年级的重点就是加减法,而且书本的重点也是放在了加减法上,所以学习上好这一类型的课,可以帮助下阶段的教学,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进行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感受颇多,尤其是听了各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的建议以后更是收获颇多,下面将谈一谈我自己的课后反思以及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方向。

  第一,没有把握好时间,不能灵活变通。

  按照试教的流程,我的练习题还增设了一个,我以为按照时间,这个题目到最后是没有时间来做的,但是这节课中,感觉时间好长,重点部分还是没有反复强调,到后面练习的时间拖得很长,所以最后还没有打下课铃,我就已经没有准备事情做了。

  第二,课堂中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虽然目标中课件中都提到了这一目标,可真正操作起来却忽视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自己对学生的担心,更深的说是不相信学生,需要学生讨论时怕学生讨论不好,需要学生总结概括时,怕学生说不到点上。第二是自己的经验不足,缺乏引导学生思维的能力。

  第三,对于教材以及课件的处理不够精细。

  尤其是对于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够,只是将书本知识传递给了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课堂练习中有很多是可以借鉴课本中的练习的,而之前我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第四,课堂问题不够精炼,课堂语言有点碎。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问了很多问题,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下课后才发现其实很多问题是不用回答的,有些问题很重要但是自己却没有充分的让学生回答,没有落到实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精心的设计问题,争取是每一个问题都精炼能促进课程的推进并且落到实处,一堂好的课不一定要有多少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所作用。

  经常会用到“好吗”“行不行”之类的话语,今后尽量少用。力争做到语言干净利落。

  第五,一些细小知识的处理不够得当。

  比如这节课中有个学生说32-2=30时,说到毫无关系的不能用2-32,当时我就没有处理这个问题,而是让问题淡掉了。

  第六,一些闪光点没有深入挖掘,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自己的一个环节,在总结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总结方法,但是到上课的时候,又是老师自己带着他们在总结。

  总之,第一节课虽然在别人眼中不是很成功,但我自己觉得我已经克服了紧张,将自己准备的充分展现出来了,况且,各位老师的点评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月27日

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