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算教学反思1
本周学习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的5个例题,整体感觉很好。前四个例题都是透过应用题教学过渡到怎样计算。因为我这个班的应用题比较薄弱,所以我每节课用以半的时光在教学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先是训练审题,让学生看见应用题要先去读而不是去写,不要着急动笔做,开始学生还不习惯,但是我就引导,说:这道题谁读懂了,你读了几遍,然后读明白题的站起来叙述题意,多找几个学生说。大家在一齐列式子,开始先分步并且要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本学期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列式子的潜力,所以在要求学生进行综合算式。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因为学资料还的比较少,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训练。
接下来就是运算顺序的学习,以前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过混合运算,而本学期是要学生透过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先算那一步后算这一步,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表达,对具体怎样书写没有强调。在学习例五的时候是三步计算学生看到题后会说运算顺序,在学生上黑板板演的时候书写就出现错误,当我让大家看黑板发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没有人看出来,我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及时补救,在黑板一步一步演示,学生说这回明白怎样写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我想我对教材的前后结构了解的还不详细,对以前教材这方面的资料到达什么要求还不掌握,幸亏及时发现了,要不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也给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状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带给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好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取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飘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好处,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必须的情境,使资料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能够选取自我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光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用心性,引导学生自我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我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2.帮忙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一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此刻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运算教学反思2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资料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潜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状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例3中,我尝试给学生带给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好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取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好处,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帮忙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我注重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在计算。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
1、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整节课联系起来,过渡比较生硬。
2、学生发言不用心。
3、时光安排不够合理。
4、没有设计减法题,便直接出现法则,显得很牵强。
5、对学生的预设不够,缺乏灵活的应变潜力。
改善措施:
1、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把复习和新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途径让全体学生发言。
3、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4、把握好各环节的时光,每节课后做好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5、和其他教师多学习,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6、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忙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运算教学反思3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了计算潜力,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潜力。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序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明白,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之后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了看似简单的运算顺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记住运算顺序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状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应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方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第二,熟记运算顺序,到达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构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之后就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到达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第五,在解答解决问题时,提倡学生列综合算式,在纠正错误中让孩子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正确的书写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潜力和计算潜力。
虽然单元结束时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要求,但在教学中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有时候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感觉比较苦恼。
常常反思,不断总结,时刻不忘记录过程中的得与失,会让自我减少走弯路的机会,让自我更快的成长。
运算教学反思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导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 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72×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问题二,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8800×7/10+8800×1/4和8800×(7/10+1/4)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突出本节重点)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计算四道题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和有没有括号,从而得到正确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动笔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还要准确判断出是否符合运算律,想有没有简便算法,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问题二的处理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有些环节落实得不到位。对于看想算查方法的渗透,第二个层次落实的不及时不到位;计算题在订正时应该展示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生生互动。本节课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3、整节课时间的把握不太好,有点前松后紧,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使得最终讨论本节收获时,没有让孩子充分讨论。
运算教学反思5
对数运算性质非常重要,本节课主要体现了转化思想、消元思想。从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通过例题对知识进行运用,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转变学习方式。验证学生的结果。
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参考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选出代表上黑板板演等做法,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存在的问题 :
1.导学案编写不太合理,内容过多,不应该添加换底公式相关内容,增加了导学案的难度。
2.预习不是很充分,虽大部分同学完成的情况不错,但基础差点的同学完成的情况太糟糕,在预习时应多关注和帮助后进生。
3.展示课流程完整,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目标,由于对数对他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对数的运算性质更是新上加新,导致学生在展示时显得略微胆怯,质疑也不够激烈,究其原因有两个:老师引导不够;运算过程结果唯一导致质疑点少。以后在学案编写时可多编些开放型题目,老师可适当设置些追问,也可让同学们展示错误等。另外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倾听和做笔记的情况,及时提醒提高课堂效率。
4.个别学生上黑板板书的不是很理想,体现出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故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计算,提高运算能力;另一方面,这节课对技巧的强调不好,有点过,应该对解题的思想加强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后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效果不错,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数的基本运算。但是由于课堂上对对数的运算性质的作用(降级运算)强调得不够,学生对性质的运用不太灵活,下堂课需要强化这一点。其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加强。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性质的掌握还不够,会杜撰一些公式,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进一步强化三个运算性质。本节课主要进行了转化和消元思想的渗透,尽管学生更喜欢例题练习多一些,对数学的思想方法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但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发现问题、猜想、探索、解决问题,我认为在每一节课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方法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重如何将数学的思想性和数学解题的操作性更好地结合,更适合我的学生的学情。
运算教学反思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数学的第五单元学习的混合运算是两级两步混和运算,即乘加、减,除加、减的两步运算和带小括号的两步运算,这部分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
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复习两步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意。如:6×4+18读作: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三、我在教学小括号时运用儿歌教学。
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两步计算要牢记,发现括号要先算,没有括号要分类,混合运算先乘除,同级运算按顺序。
这首儿歌说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概括了两步计算知识,也可提醒学生计算顺序上的要点。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运算教学反思7
在学习新内容前先复习了一下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而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也是同样适用的,那么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得出实数的运算顺序。在讲实数的运算之前,先学了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实数的内容,然后再学习实数的运算,通过具体的计算题让学生对这一运算顺序加深印象。有一点要说的是,在新教材中,实数运算这一节,很多的计算问题学生只能通过计算器来解决,而现在学生用的计算器都是科学计算器,都是比较智能的,只要把算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答案,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十分重要的,从集中注意力到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若长期积累,情感上必定会比较喜欢数学,这才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最乐于见到的。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通过反思,我觉得虽然有学生的“动”,但总体来说“动”的还是不够的,师生之间互动不够,在学生板演之后,讲评应该要适当的表扬一下,发挥一下学生的积极性。
运算教学反思8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运算教学反思9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习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习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习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运算教学反思10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六年级的数学学习进入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最容易感到无趣,但实际是,通过课堂的40分钟的复习,仍会有不少的同学不能把要复习的内容掌握。那么,在复习阶段,给学生设计不一样的课堂,每节课都有不同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高,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数学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这节课我采用了从整体入手,再分块复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首先,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四则运算的有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能够自己独立复习的知识在家就完成。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不再平均分配力量,学生前一天整理过的知识,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提出质疑。课堂上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笔算方法的复习上面。因为学生在历次的考试中,往往计算失分比较多,计算能力比较薄弱。复习中还重视学练结合,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把归纳的计算方法又及时用于计算过程,这样既为学生计算方法的归纳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依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对计算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这节课,学生交流的比较多,课堂气氛很热烈,在交流中,学生把计算方法、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能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复习课中展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