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1
《冬阳童年骆驼队》其中有一段话: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其实,在语文教学何曾不是这样?文本只有“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味出语文的味道出来。
一、应花时间让学生“咀嚼”
昨天我开了一节公开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在教学过程前半段,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他们觉得有趣的片断进行学习,让他们反复去咀嚼课文。因此当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他们都把各自的体会说出来了,而且有些学生用了很多“现代语”进行陈述,比如“现代”、“粉丝”等等,真的令我感到耳目一新。后来评课的曾老师说这个环节的成功之处是在于我舍得花时间去让学生进行咀嚼,他们会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也证明了他一定程度上读懂了课文。因此,在这环节的时候,自己也很兴奋,因为我的兴奋被他们的出色发言激发了。
二、应让学生懂得“咀嚼”的方法
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发言交流很广泛。但很多的回答都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直接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从这节课当中,我发现,课堂是活了,但是,怎样让学生去养成“咀嚼得更有味”的习惯呢?很多学生惯于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这段话的内容,其实,这只是很初步的一个体会。那么如何把这样浅的体会上升到比较高的感悟呢?需要我们平时贯彻给学生咀嚼的方法。“抓关键词体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像”等等理解句子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常期落实,这样学生的咀嚼就不会只停于复述句子意思的层面上。这样,学生读书才会更加有味道。
三、应在学生“咀嚼”的时候给一定的训练
朗读感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我这节课也是充分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所以课堂活了。但是,在课堂活了之余,自己想想:这节课语文味是不是淡了一些呢?想到这里,我就会想一个词,就是“训练”。语言学家张志公提倡语文要多多进行“语文训练”,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训练。虽然在课堂上,并不是机械地去为了训练而进行训练,毕竟那样是很枯燥。但是,如果在感悟上训练得当的话,往往会可以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智慧的启迪。一位老师在上《我不是最弱小》这篇课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中感悟到什么,学生感悟往往流于表面,这节课跟我的课差不多。但另一位老师却是在进行这一段话教学时,从语文训练的角度出发,出示:“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然后问:“你觉得在括号里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学生很快地填上了“立刻、迅速、轻轻地”接着,在学生的交流中品味到了这一段文字的思想内涵。这个环节,老师从揣摩词语的精当入手,实则在语言训练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世界,学生掌握的不仅是正确使用词语的技能,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比单纯让学生说一说体会到什么要深透得多。同样,在这一节课中,作者林海音的文字是很朴实、生动的,四个片断都写得很真挚。如果我在某些重要的片断中,插入一些语文训练的话,学生对作者的童年生活特别是学驼咀嚼的时候的画面会理解地更加的透彻、深入。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2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请。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我用《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送别》倒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通过对上一节可内容的回顾,即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中拿些片段令人难忘呢?”引出了本节课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几个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进而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之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多彩童年。
我觉得本课我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歌曲倒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另外,我觉得我抓住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足之处我觉得,可能是由于我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各环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生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过于简单。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3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儿童诗两首仿写;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然后让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本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强。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4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便流溢出来了——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如题所言,其课如茶。但茶无至味,课亦如此。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我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
第二,本课如茶,含蓄深远,清韵绵长。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5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一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 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我在努力尝 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外,我还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 分品读、
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小英子童年的几件事。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作为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 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 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要说,其课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 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 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 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6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章语言朴实,读了文章把我们带到童年,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几个片段。为了让学生走进这些童年的回忆,我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抓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一单元学的课文《窃读记》,谈对林海音的印象,接着,问孩子谁读过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过的同学各抒己见。学生们沉浸在对林海音的回味中。这是,老师提出对新课的学习是关于林海音童年的文章。学生兴趣盎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找,想想文章写的几个片段。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学生在品读课文,感悟童年之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回味童年,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从而珍惜童年。我引导学生谈谈过学习这篇课文后,想起了自己哪些童年的趣事、难忘的事。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品位作者的'语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充分阅读,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学生的兴致很高,畅所欲言。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虽然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很浓,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固,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教学,争取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语文老师。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7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先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课文内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过去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一篇文章《窃读记》,当时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们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曾经在同学们中间轰动一时。因此,作者林海音这个名字我们都还记忆犹新。今天又读到她的文章,不仅感到似曾相识,更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想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了解她的写作风格。
当课文插图里的小姑娘与《窃读记》里插图中长得一样时,我们感觉更亲近了。课后资料袋的介绍,证实了我的想法──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就是说从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从网上如愿以偿地查到了《城南旧事》的资料。令我惊喜的.是里面的插曲《送别》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这样喜欢上了这篇课文,不如说是喜欢上了作者──林海音。
于是我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我要让学生借助课文走进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旧事》:
1、明确“自传体小说”这种体裁,介绍小说《城南旧事》中的几个故事。学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相近,产生了兴趣,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就势给他们补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对这部书的喜爱之情。
2、然后处理课文详略分明。“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借此使学生又了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3、最后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其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优美厚实的语言表达;,其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其三是这些句子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过了一把朗读瘾。我极其投入的范读感染了学生,学生也读得有声有色。当我走出课堂时,一种快乐,来自心底,又充满全身,那可能就是成就感。随即一名学生追上来说:“老师,我们全班集体订《城南旧事》这部书吧!”把我说了愣了──什么意思?“我想买,可不知哪有。咱们集体买吧。”原来如此。我告诉了他可能买到这本书的地方。
无论他能不能买成,但在他的头脑中《城南旧事》这部书不会再陌生了。这不就实现了拓展吗?如果每一课都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这么深刻的点,日积月累将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8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后记。作者林海音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学骆驼咀嚼、聊骆驼铃铛、看骆驼脱毛、问骆驼去处等四幅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童年怀念的思想感情,是一篇伴随一生智慧的美文。这篇文章与生活非常贴近,很容易引起共鸣。以至于每一次读到它,我都能回想起自己儿时的趣事。
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没有采用分析理解的老套子,儿时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出发,以读促思,化繁为简,自读自悟。 本课的教学, 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于描写这四件事的段落当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和画面,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骆驼咀嚼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片段,在学生的交流和品读中,那份纯真和稚气令人发笑,他们不由回忆起自己儿时的趣事:学老人走路,和狗狗赛跑等,令人忍俊不禁。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拓展了思路。电影《城南旧事》的序幕正好完整地再现了本文几个场景,这时播放给他们,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促进了他们“细读文本”的渴望。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9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从心底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喜欢作者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远走的童年的依依留恋。
回过头来品味,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处理的比较好的是“我”回忆童年发生的第四件事——问妈妈骆驼队到哪里去了,这个细节表达了幼小的“我”对骆驼队的深深怀念。我抓住妈妈“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一句,我先让学生尽量去想“ ‘我’在课文里还问了哪些问题?”学生马上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接着我再问“她还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呢?”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骆驼会脱毛?”有的学生说:“她还可能会问骆驼队从哪里来?”有的学生还说:“她还可能会问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呢?”等等,课堂一扫之前的那份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隐约沉重感,由此一问,学生和文章,和作者一下子联系到了一起。接着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又结合课堂中反复诵读的那句“我也不会再问了”,我说“哪些问题我不会再问了?”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把之前海阔天空的.种种奇怪的问题重复一遍即可,但是,学生在否定自己之前提出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内心中感受到的决不仅只是否定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可以看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所以当最后我说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一下的时候,我分明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童年一去不回头的淡淡的伤感,那缓慢,悠长的朗读声,似乎他们已经与林海音融为一体一般。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不是老师要做到什么,而是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要达到一定的理解。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篇10
听了实习老师马xx讲的第六课《冬年童年骆驼队》,利用课间与实习老师进行了交流,总结了这节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堂课整体上效果是不错的,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地回答问题,整节课都比较活跃;并且改正了上节课的问题,提前调试了课件。整堂课的思路都比较清晰,学生们学完这堂课以后在脑海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但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总结如下:
上课提问时要顾及到全班同学,不要只局限于几个学生;课程内容尽量讲重要的地方,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必要的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内容上;对于课文中的问题,不要给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尽可能确切,并且清楚地传达给学生;上课时不要忘了板书课题;对于作者的资料,不需要出现在幻灯片中;学生初读课文的要求不要太简单,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文章需要精讲的部分要细致入微地去讲,不重要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利用好上课时间;对待学生易出错的字,要仔细讲;讲课时声音尽可能均衡,不要忽高忽低,或者声音太小,最起码应当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清楚地听到;课件制作上存在问题,课件的制作过于简单,课件上全是黑色字体,不能吸引同学们的视觉注意力,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该多用一些卡通的图画当背景,文字的颜色尽量多彩一点,以便更好地教学;对文章的侧重点把握有点欠缺,没有给学生讲清楚语文同步的题目,这样做起来学生们容易出错;建议讲课的时候要把语文同步的相关内容捎带上,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希望这位实习老师在讲下节课时能够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