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说明文,严格来说的话,其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也没有过多的说明文知识,我想,不如跳出课本,让他们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学视野。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定位于“永恒的月亮”,让同学们去领略月在古诗词及现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此为蓝本,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外阅读拓展课。
这以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明月知多少、古诗中的月亮、现代诗中的月亮,这三个环节中,“古诗中的月亮”是重点,“月亮在古诗中都象征着什么”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明月知多少”环节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别称,拓展语文知识,给同学们补充了以“婵娟”为代表的三十几个别称。“古诗中的月亮”设计时,主要是挑选了众多含月的古诗,以月的内涵为界限进行分类,出示古诗,让大家讨论出示的一组诗中,月亮的内涵。最终归纳出了9类,分别是:1、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借月表达亡国之痛,忧国之情;3、离愁别绪;4、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5、真挚的爱情;6、对大自然的赞美;7、岁月更迭,时光易逝;8、高洁品质;9、边塞的孤独。这九类中,亡国之情和怀才不遇是最难分析的,要结合具体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它的几类同学们都能够判断出来。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很开心。最后,展示了一组诗,让大家自己去区分作者寄托在“月”上的感情并重点赏析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过这首诗中有“相思”“梦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为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这也说明,我们划分出的九类月的内涵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定位。第三环节只补充了《断章》,让大家自己品读,去体悟诗中朦胧的美。
整个内容进行完花了大概两个课时,最后,出现在课件上的古诗词都成为了大家的积累内容,出现在了积累本上。
两个课时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即使没有完全掌握,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我想,本次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如月亮意向分类的时候,应该先展示出九类,然后出示古诗人,让他们自己将相应的故事归类到相应的条目之下,这样既让学生参与了,也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课堂上的讲法,同学们的参与度明显就不够了。另外,关于月亮别称,提前没有设计好,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下去收集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多,甚至可以评选出一两个资料搜集王,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
从这一次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自己教会自己知识。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四、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 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 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 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 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五、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 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 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 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 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 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六、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内容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 星空奇观
⑵ 月球之谜
⑶ 中国航天
⑷ 登月计划
⑸ 阿波罗之旅
⑹ 登月图集
七、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八、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3
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
与其说这是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
1、信息技术和
2、利用
3、利用
4、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7
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月亮上的足迹》是这一单元中一
一、速读课文,感悟文章(不指读,不回读,不动唇),主要是想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文章大义,同时也培养这种速读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新闻编辑,你打算把这件事情怎样用一句报道出去?这主要练就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当时课堂上有三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当他们几经补充勉强可以形成一个简短的通讯报道。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后续问题就是“假如你是一位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你打算怎样给电视观众做报道?”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做现场报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教室就“鸦鹊无声”了。因为我当时考虑,很多学生是在家会看电视的,尤其是一些体育节目啊、“神舟”系列的现场直播啊等等他们应是有了解的,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和说明就给学生抛了一个问题,以致他们静场。在这里如果我在问前有一个比较适当的说明的话效果估计会更好。
二、在“研读赏析”一环节又把学生的角色转换过来,“各位观众听了我们记者的报道,你觉得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主要是想完成我
三、赏析语言环节,说实在就这
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等比喻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等。
这样几个环节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涉及的方面不少,但都似乎是蜻蜓点水,不太透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8
今天上午上了《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始在准备时,我本不是采用今天的教学方法的。当我拿到这篇课文,一看课文是一篇通讯报道式的说明文时,我脑海里就想起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我想要是用央视连线前方记者的形式来讲述登月的四个过程,效果肯定很好的,但是我一想,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这方面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一时要达到这个要求有点困难,这启发在经后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口语和概括信息能力训练。于是,今天我采用学生自主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同学原来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问题。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很重要的。这节课给我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作好安排,怎样导入,怎样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时间安排好。如果把上课比作打仗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仗。战前要根据敌我双方情况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安排各部分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不主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作用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篇课文题材新颖,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点来进行启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9
作者用平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点,难易适当,通过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比较贴切自然。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个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的图。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通过让学生跳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对登月的全过程一目了然;通过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换成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时,学生对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写法不是太明白,感觉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给他们举个例子以助于他们理解;在找文中议论性语句时,学生对“议论”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没有及时地加以解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0
生平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平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
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
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 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1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育人新理念,转变师生角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2、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教师科学导引,注重文本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不足之处是受课时所限,有些学习环节显得很仓促。“愉快作业”可调到课外完成。
5、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快速阅读方法指导较少,学生的速读能力亟待提高。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介绍登月的科学文,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明确整个过程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语句疏通难度不大。所以我是在整体让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文章写作结构如何?整体感知把握后,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熟知中间登月的详细过程。
然后,剩余半节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分组合作探究,交流提炼,罗列出事件的每一环节,要求精确到分、秒。每一组成员推举一个代表上台把组内讨论结果用演讲的形式报告给全班学生。这样设想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娱乐性,积极性,思想碰撞以便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信息。
实际课堂表现如我预想的一样顺利进行。
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可是在最后代表一各个上场演讲时,却发现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全不行!或许是他们理解不了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演讲!有几个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地读关键语句的?有几个是把课文开头结尾读一遍,省了中间登月过程,更有甚者上台胡说一通;可见,学生不懂怎样从文章中凝缩出一篇故事。也不知道怎样演讲。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过于薄弱。所以,这一设置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必须采取措施让他们真正锻炼一番。所以,我把此课文延长到第二课时,整堂课交给他们进行综合性的演讲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很开心地上完这堂课,不仅加紧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锻炼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