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时间:
分享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1

  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无水乙醇;还有烧杯、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1)能否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呢?出示盐桥让学生按教材中图示操作,并介绍盐桥的作用。(2)如果用镁和铝作电极,用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能否设计出原电池?电极反应如何?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2

  1、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核心内容除多媒体呈现外,但不可丢弃板书设计、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很多实验用动画展示栩栩如生,但不能代替实验,哪怕一个失败的实验,也比一个精彩的动画强百倍。记住行动教育家的话吧,“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和发现”!

  2、“小组合作、举牌抢答”形式可操作性强。这堂课因采用“小组抢答”模式而锦上添花,当年泰州中学高二(2)班全体同学的惊艳表现依然历历在目。特级教师潘晓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常用类似做法,并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20xx年10月,我第一次想用此法开设《用“两点三区法”解连续反应的范围讨论题》一课时,周光玉老师担心面对非重点中学——丹徒谏壁中学的学生可能出现“曲高和寡”局面,我也底气不足,但实际效果出人意料——该课以最高分获得镇江市化学评优课一等奖。20xx年10月,我仍采用该法在镇江市“推进课程改革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年”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开设了《元素周期律》一课,同样取得巨大成功。

  3、让每个学生喜欢化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现在选修化学的学生是那么的少,化学要学的东西又是那么的多,学生不喜欢化学已是普遍现象。要实现有效教学,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和高考卷,还要学生考得好,更要学生喜欢化学。本节课给“笑笑”女士看病、学生动手实验和小组抢答等系列活动,学生个个参与,学习激情高涨。当然,开放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有真诚的情感互动和不怕被学生问倒的勇气,实现教学相长。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3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在新老教材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多次探索和实践,我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体会反思如下:

  对于《化学能和电能》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按传统《原电池》的教学设计,而是淡化化学学科本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生活经验——原电池入手,一步步通过实验探究完成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通过上《化学能和电能》一课,我发现问题仅由老师提出,然后由学生来回答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应对能力或者应试能力。尽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比培养学生解答问题能力重要的多。培养问题意识,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观察实验、分析推理,从而提出问题。我以前上的《原电池》一课,提问较多,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步得出了原电池工作的原理。遗憾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事先设计的,学生思考回答就够了。我想如果能够把教学设计变成另外一种思路可能使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学设计修改前后分别记录如下:

  [教学过程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呈现问题分析]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

  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教学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分析问题探究加深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反思教学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关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中,我参加了宁河县教育教学革新与实践的活动。在我的公开课《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准备和实践过程中,我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体会,课后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总结如下:

  首先本课例的教学设计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紧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有关事件(氯气最早做为化学武器用于战争和氯气泄露事件)和生活中的相关情景(海水晒盐的场景和长芦盐场简介),通过引发问题—阅读观察—实验探究—总结规律等教学环节,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并动手实验。

  然后以氯气性质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物质种类上来看,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教科书对重点知识不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且安排了“实验”“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并不断加深。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来了解氯气。通过实验和视频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概括出本课时的相关知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扩充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容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尤其一些比较危险的实验,大家都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加以改进。教学课件和学生的学案相统一,将课堂评价体现在学案中。

  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归纳、实验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学生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讨论、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反思,我觉得以下几方面需要我去努力:

  语言功底不够强。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是多么重要,尤其理科教师的语言有逻辑性,也比较流畅自然。但语言的美感和感染力不够,还需要不断的提炼升华和深造,这样才能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仍然难以面向全体学生。课上努力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需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展示课我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今后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课的最后我本来设计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时间仓促,在本节课的实践中,课堂小结大部分变为教师小结,没能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今后的教学留下发展的空间,我将更加努力追求各环节的紧凑完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以上是我对两节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反思4

  本文笔者在高中化学《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的教学后,及时从亮点和败笔上进行教学反思,并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目标,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对众多化学教师应该有所启发,现综述如下:

  教学案例原述:

  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序号电极材料烧杯中物质预测结果实验结果

  1Zn——Zn稀硫酸

  2Cu——Cu稀硫酸

  3Zn——C(石墨)稀硫酸

  4Zn——Cu硫酸铜溶液

  5Zn——Cu无水乙醇

  6Zn——Cu稀硫酸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教学案例分析:

  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的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教学反思视点:

  教学反思一: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但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

  教学反思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

  教学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教学模式改进: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还有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课后体会: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课后教学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其实有许多值得教师回味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从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1、教学亮点反思

  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教师灵机一动,有了解决问题的妙想;有时教学效果超越了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了学生异乎寻常的共鸣;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等等。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22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