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理解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3.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的同时感悟表达特色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揭题,知晓作者。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知晓作者
(1)出示图片读作者的自我介绍。
(2)齐读作者名字
过渡:作者叶绍翁为我们带来关于秋天一首什么样的古诗呢?
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一生再读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出示词语全班拼读:萧萧 梧叶 挑促织 篱落
3.学习多音字“挑”,理解词义,强调注释的作用。
说明:理解古诗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比如字典、词典等,还可以上网查阅。
4.学写生字:促 深
(1)一位学生读出读音。
(2)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3)提醒书写这两个生字时要注意地方。
(4)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教师检查后过渡:生字词我们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把它们再送进诗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一生读,师评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2.师范读。
3.生齐读。
教师点评后过渡:多有意境的一首诗啊!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行。
四、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锁定前两行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1.一生读一遍,问:在这里,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诗歌第二行“客”指谁?为什么?
2.请大家闭眼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吹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树子,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坐在江边,若有所思,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3.那一夜,诗人叶绍翁看不见春天“扶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也看不到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眼前的情景引起他想家,想亲人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板书),“客情”就是作客人的:思乡情(板书)。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江上秋风萧萧梧叶(板书)。
4.创设情景,朗读前两行诗句。
天气一天天转冷了,我的老父老母不知身体如何?带着一种牵挂,男生读——
我的孩儿最是淘气,这种天气,他有没有及时添加衣服呢?满怀疼爱,女生读——
妻子操持家务非常辛苦,不知道这个时候她在干些什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呢?带着一种思念与惆怅,集体读—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是诗人的知音呀,读出了他的寂寞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5.到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填空说出你对前两行诗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出示:
萧萧( )吹动( ),送来阵阵( ),客游在外的( )不禁( )。
完成当堂练习后过渡:萧萧梧叶动客情,江上秋风动客情,还有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
1.请大家默读后两行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想一想,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蟋蟀很小很小,他远远看去,能看见吗?他怎么知道儿童是在捉蟋蟀呢?哦,老师知道了,“知有儿童挑促织”是因为—— 因为“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3.“知”什么意思?能否换成“见”?
4.填空说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作者忽然看到( ),料想是( )。
5.温暖的灯光下捉蛐蛐的孩子,唤起了他对童年玩伴的思念,对美好童年的记忆。那你们说,这种情,是后两行诗里什么景引发出来的呢?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板书)
这是多么亲切的画面呀!谁能把这种亲切用朗读传递出来?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得温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后两句诗)
五、朗读诗歌,进入诗境。
点评引导后过渡: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韵味。前两行诗里,作者孤独郁闷,所以要读得慢一些,后两行诗中,作者对眼前的景物倍感亲切,在读时要快速一些,这一悲一喜,要读出层次感哦!谁想尝试诵读一下呢?
1.一生诵读
2.生生评价
3.优生再读
4.老师范读
5.配乐全班齐读
全面(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朗读评价后过渡:老师被你们浓浓的乡愁打动了!想把它背下来吗?大家试试吧!老师做游戏先考考大家。
六、游戏引入,背诵古诗。
1.指名说:诗人借萧萧秋风和梧叶飘落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全班说: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外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4.齐背古诗。
七、拓展迁移,提升写作。
1.“江上秋风动客情”,同学们每周积累一诗,它让我们联想到哪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呢?说说看。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首,你们用心体会体会,这些诗歌中客居他乡的诗人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用“————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多种方式读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3.学生尝试填空并交流。
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能多多阅读经典,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人人争做博学多才的中国人!
过渡: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夜书所见》优美的旋律中,来看一看今天的作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背诵叶绍翁所写的古诗《游园不值》,体会诗人笔下描绘的景色。
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思乡情
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2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1
教学准备:
1、PPT课件(生字卡片、古诗挂图)。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中的景象体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3)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正在捉蟋蟀,肯定非常开心,诗人也替他们开心,可是,诗人这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这个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3、背一背。
七、作业。
结束语: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思乡之情,秋天到了,出门在外,哪怕只是一砖一瓦都使人多么容易思念亲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