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学设计2
【教材依据】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准】
1、 ?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教学中应注重分析。
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
【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少,八年级只有两个班,学生共三十九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半同学总是因为家里的农活而耽误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挺差。但是本文易懂的特点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也许这一课的学习没那么难。
【教学设想】
1、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查询有关资料书以助于本文的学习。
2、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动画走进课堂,达到听觉视觉双重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到达更加直接立体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
3、体会文中传达出的人才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中不会认读的字词,并做好标记以备课堂中解决;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制作成小卡片;
(3)、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摘抄在成语收录本中;
2、教师准备:提前分析课文内容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找到各种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片段。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1、让学生自己上来表演马的各种叫声,做着各种马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2、投影各种马的图片
(更加直观的展现马的形态、动作、声音和自己刚才做的作作比较)三、正文学习:
(一)、投影学习小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意思。
2、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
5、培养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文体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四)、读一读
1、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3、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误读字词,并让学生进行精读。
(大屏幕显示易误读,会不读的字词,让学生认读)
4、自由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而后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准?读的感情充沛?
(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资料书串译本文。
《马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学设计4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 >>,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学设计5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 吃 食2食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 ,并作课外拓展。
?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 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6。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6》。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教师范读全文。
4 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①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马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教学设计8
知识教学点
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②.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①.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⑴、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⑵、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⑶、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
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迁移讨论: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马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
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
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
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学设计10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 ,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骈(pián)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 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 动词
食sì :动词 通饲“喂”;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