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数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借助直观,初步理解计算过程
1、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
出示相应的横式和竖式:
6÷3=2(盘)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0”表示6个桃全部分完,0是用“6—6”得到的)
追问:竖式中的两个“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被除数“6”表示一共要分的桃的个数,被除数下面的“6”表示实际分掉的桃的个数)
2、出示下图:(两个盘子,每盘里有3个桃,外加一个桃)
指名口答:一共有( )个桃,每( )个放一盘,放了( )盘,还剩( )个。
出示横式和竖式:
7÷3=□(盘)……□(个)
提问: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1”表示7个桃分掉6个,还余1个桃没有分完,1是用“7—6”得到的)
指出:竖式中的“1”叫余数。在这个问题中,它表示7个桃分掉了6个,还余1个。(在竖式旁板书:余数)
指名把上面的横式填写完整。
组织讨论:上面竖式中的商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把商改成3,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7个桃不够分3盘)
如果把商改成1,是不是可以?为什么?(每盘3个桃,分掉1盘后,还余4个桃,可以继续分下去)
【说明: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上面的教学,结合具体情境,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动手操作,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1、拿出8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横式和竖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1份,可以分成几份?先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并要求比较上述两题的计算过程。
3、启发思考:10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动手摆一摆,再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操作后,指名板演。
4、讨论:想一想,11根小棒,每4根1份,能全部分完吗?12根小棒呢?
讨论后要求不操作,直接写出相应的算式。
5、比较黑板上的几道竖式,提问:如果除数仍然是4,余数可能会是几?想一想,余数会是4或是比4大的数吗?为什么?
明确:如果除数是4,余数要比4小。
6、启发类推:如果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哪些数?如果除数是6、7或8呢?
引导归纳:你能用一句话说明除法计算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吗?
小结:计算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说明:“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上面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操作初步理解“除数是4时,余数要比4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联系情境,在比较中掌握试商方法
1、出示18个气球图,提出问题1: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6的?
启发学生联系问题情境解释自己求商的思考过程,并相机明确:可以用乘法口诀先想“3×( )=18”。
2、提出问题2: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计算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如果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怎样想?
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4与几相乘最接近18,又小于18”。
讨论:如果商3,你认为行吗?为什么?如果商5呢?
引导学生联系问题情境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作出解释。
3、提出问题3:把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计算时,提醒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学生计算后,指名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
4、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计算出结果,再选择一两组题目要求说说试商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想除数与哪个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小于被除数。
【说明: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上述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实际应用,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用这些纽扣钉8件衣服,还缺几个?用这些纽扣钉6件衣服,还剩几个?剩下的纽扣还够钉几件衣服?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解答后,讨论:想一想,25把扫帚平均分给几个班,剩下的仍然是1把?
【说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余数教学设计2
课前思考:
除法源于“平均分”,在表内除法中,孩子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等分除”与“包含除”。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时候,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既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本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其中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中要要解决2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二是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应着教材的例题1与例题2。
例题1借助平均分6个草莓和7个草莓,让孩子感悟分物的两种情况,进而建立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概念。不过,教学实证表明例题1会对孩子以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干扰原因现在借助教材例题1具体分析如下:
例题1的意图在于让孩子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的时候,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一种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然后引出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每2个草莓摆一盘,6个草莓,正好可以摆3盘。也就是说,需要三个盘子。这一点,孩子完全可以理解。
每2个草莓摆一盘,7个草莓。发现摆3盘后,还剩1个草莓。教材特别提醒,这个还剩下的1个就是余数。换言之,需要三个盘子,另一个草莓没有盘子,是放在盘子外面的。对于这一点,孩子也能完全可以理解。
那么,干扰何在呢?请看教材例题5:
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问他们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22÷4=5(条船)……2(人)。然后,分析到这余下的2人也要租一条船,因此,至少要租5+1=6条船。这个,孩子依然可以理解,没有任何难度。
现在,我们把例题1与例题5结合起来考虑,假设我们这样问——至少需要多少个盘子来装下这些草莓?这个时候,孩子会回答需要3+1=4个盘子。那么,是否孩子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那个剩余的1个草莓,到底要不要用一个盘子来装?怎么一会要,一会不要。这就是干扰元素……
再来看看教材例题2的编排:
用小棒搭独立的正方形,可以发现用8根小棒,正好可以搭成2个正方形。换言之,8根小棒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4根,且没有剩余;9根小棒、10根小棒、11根小棒则在平均分后出现了有剩余这样一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到,例题2完全可以承担例题1的功能,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个要研究的内容来。同时,例题2还承载着自己的功能——借助用小棒摆独立的正方形让孩子明白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删除了例1这个教学内容,全部的教学依托例题2来开展。
另外,有余数的除法还涉及到“周期性”的问题。换言之,“周期性”的问题是有余数除法必须要面对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的例题6就涉及到“周期性”问题研究:
“周期性”问题中,可以利用余数来确定有关的位置问题,回答第几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基于“周期性”这个方面研究的需要,我设计了课前谈话的部分。让孩子在左手上数数,并判断数到什么数字的时候,这个数字落到哪个手指头上。同时,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课堂谈话更好的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活跃气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前谈话导入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接下来的教学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2,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PPT出示左手图,按自然数顺序从大拇指一直数到小拇指,依次循环的数,并标出数据到32……
教师有个神奇的本领,只要你报出一个数字,我就知道在哪个手指头上,你们信吗?
通过这个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渗透“周期性”的除法研究问题。以及同教学新课中的用小棒摆正方形的验证环节相对应。(换言之,在让同学们验证摆小棒正确与否的这个环节,要注意结合这个课前谈话的话题来相互融入……)
二、探究新知:
初步感受,教学例2:
1.回忆表内除法的含义(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形)。孩子动作操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8-4-4=0,8÷4=2
两个沟通:一是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数学中除法算式来源于减法算式,是减法算式的一种简便记录。二是沟通图形与算式(减法算式、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孩子的脑海中建立动态的感念画面。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不能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形)。依然是孩子动作操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注意,同8根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9-4-4=1(根),9÷4=2(个正方形)……1(根小棒)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次沟通算式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着交流,分成两个层次。1由图形到数,2由数到图形。然后,各组之间的孩子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指着说……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成2正方形,还有1根小棒多。省略号表示剩余,1就是是多余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不够一份的那一部分)
(2)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8÷4=2(个)和9÷4=2(个)……1(根)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除法计算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3)继续摆小棒,要求不断的升级。分别用11根小棒,13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1在本子上画出图形,写出算式,并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2在脑海中想象画图形,然后把脑海中的画面在本子上画出来,写出算式,并沟通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组长带领孩子互相说。)
(4)继续摆小棒,感悟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分别用17根小棒,18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讨论,你能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吗?怎样验证呢?教师课堂预设:
师:怎样证明你是对的?
生:4×4=16 16+1=17
让同学们观看教师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再次沟通用图画与算式之间的联系。
师:根据17根结果推测18根、19根、20根的结果。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18÷4=4……2 19÷4=4……3 20÷4=????(给孩子挖坑,看是否会上当。)
师:为什么不是4……4?哪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量变引发质变。
师:一个量在变,改变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余数永远可以增加?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反过来。
生:除数要比余数大。
师:除数是5,余数可能是几?
生:4、3,2,1
师: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
生:1、2、3、4、5、6、7
师:□÷□=□……□ 被除数是A,除数是B,商C,余数D,板A÷B=C……D(B≠0)D=4,B=?
生:5、6……
师:只要符合一个条件:D比B小。
注:在这个教学环节出现了卡壳,孩子逆向思维有点不适应。
四、回到游戏的本身,揭示游戏奥秘。余数是几,这个是就在第几个手指上。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确定计算的结果,进而引出下一课的教学内容——除法竖式。
注:同样的题材还有——日历上的周期问题,喝酒猜拳游戏,教材例题6。
五、巩固练习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8÷4=2(个)
9÷4=2(个)……1(根)
11÷4=3(个)……3(根)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20÷4=5(个)
余数要比除数小,除数要比余数大
课后反思:
一、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8根小棒,9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本课出现了下列问题,需要改进:
1.在教学17根小棒,18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时候,过于急切的让孩子写出除法算式,导致部分孩子写不出除法算式。应该还是要引导孩子先画图,利用画图得到正确的答案。
2.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环节,走得太快。换言之,有直接告知的味道。也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有点卡壳。应该多几组除法算式,让孩子发现规律,当除数是4的时候,余数都是1,2,3循环,再让孩子明白感悟余数要比除数小。
3.整节课都是搭正方形,除数一直都是4,容易给孩子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有的孩子在正方形中走不出来。如果分组搭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是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课堂?
4.□÷□=□……□,这道题目应该先出现除数,讨论余数;当孩子有一定的头绪以后,再出现余数,讨论除数。即,要先正向思维,再逆向思维。另外,□÷□=□……□给孩子的感觉是依然在搭正方形,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应该改为()÷()=()……()。现在想起一个孩子的回答,说□÷□=□……□最多有19根小棒,是否孩子是在数方框的边数再加上什么呢?(不得而知,明天要再去问问这个孩子……)
5.为了让多数孩子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必须还要投入一节课去让孩子圈一圈,画一画,在圈与画中感悟到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它们与被除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才能过渡到用口诀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技能训练。
最后,多谢同事们课后多角度,多思维的交流、探讨与点评。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是因为有遗憾,才彰显了上课的无穷的魅力。
也正是因为有遗憾,才有这样的一句话——“溺水三千,各取一瓢。”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也应该在“三千溺水”中,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水。”
余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余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习了除法,首先我们学的就是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 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 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设计意图: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 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 8÷4 =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 4 =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 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 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知识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六)布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8÷4 =2(个)
9÷4 =2(个)……1(根)
10÷4 =2(个)……2(根)
11÷4 =2(个)……3(根)
12÷ 4 =3(个)
余数 < 除数
余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16()×6<254×()<23
133×()47>()×6()×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5/ˉˉ2ˉˉ3ˉˉ∶
20∶
ˉˉˉˉ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余数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
1、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联系
总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竖式计算
,43÷7 47÷9 34÷6
(2)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应注意哪些?
(二)基础练习
1、计算有余数除法时,( )必须比()小。
2、在36÷7=5……1中,被除数是36,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3、有17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得()个,还剩()个。
4、在□÷7=□……□中,余数最大是()。
5、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4<30 ()×5<32 ()×7<46 ()×9<42
6、数学书第92页1、2、3题。先独立完成,汇报评讲。
(三)拓展练习
1、有16个方木块。
(1)摆5个过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最多用()个方木块,还剩()个方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方木块,最多可以摆()个长方体,还剩下()个方木块。
2、有86个蘑菇,平均放在9个小筐里,每个小筐放几个?还剩几个蘑菇?
3、小猴子爬杆,一分钟能爬2米,杆长15米,小猴子7分钟能爬到杆顶吗?
4、有26千克豆油,每个油桶装4千克油,这些油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
5、妈妈买来30个扣子,每件衣服钉7个,最多可以钉几件衣服?
(四)提高练习
1、大汽车:每次可以运5吨牛肉
小汽车:每次可以运3吨牛肉
(1)有13吨牛肉,怎样派车最合理?
(2)有14吨牛肉,怎样派车最合理?
2、32块饼干,每个小朋友分5块,还余2块,共发给几个小朋友?
3、在( )÷( )=5……7中,当除数最小时,被除数是多少?
4、请算出第22个图形和第48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5、筐里有27个苹果,最少拿出多少个就能正好平分给7个同学?
6、还有其他的方法,使得筐里的苹果正好平分给7个同学吗?
7、有27本书,最少再添( )本就能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最少拿掉( )本就能平均分给5个人?
余数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余数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上P5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并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课前演示一些小棒搭出的图案,让学生玩一玩用小棒搭图形的游戏。
活动一:用9根小棒搭正方形,
1、现在老师不是让你随意搭了,而是请你搭这样的正方形。
板书:
活动一、小棒图。
2、老师请问,如果请你用9根小棒搭这样的正方形,你能搭几个?
3、好,我们来搭一搭,试一试,好不好。请你拿出9根小棒,来搭一搭。
4、你们用9根小棒搭了这样的正方形几个?还怎么样?
5、你能用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
板书:9÷4=2……1
6、分别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二:用11根小棒搭正方形。
1、现在老师要你用11跟小棒来搭这样的正方形,会是怎么一种情况?在脑子里想一想,你能把想到的情况用算式表示吗?
2、反馈搭的结果,并用算式表示。板书11÷4=2……3
3、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4、刚才只搭了两个,为什么不能搭3个呢?怎样才能搭3个?
问题1:用10根小棒搭正方形,能搭几个?个别回答。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2:请你用13根小棒搭,你能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口答板书算式。
活动三:请你用17根或18根小棒,搭正方形,你能搭几个。选一种在0号本上用算式表示,看看将会是怎样的呢?
1、学生独立写在本子上,反馈。
2、写得对吗?谁能证明他们写得对的?
3、推测19根小棒搭正方形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直接板书
4、20根呢,直接板书后发现余数是不能随便大起来的。
5、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6、我们再来一组看看,老师引,学生一起说算式。21根、22根、23根、24根呢?
7、看看这里的余数最大是几?你发现什么?
8、再一次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除数要比余数大。同桌说一说。
9、你还有什么疑问?老师有个疑问,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他两个一样大行不行?余数比除数大行不行?同桌讨论交流说说理由。
10、如果有99根小棒来搭正方形,余数的结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二、进一步理解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如果我们用小棒搭3角形,余数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如果我们用小棒搭的是6边形呢?
表扬:你们真棒,为你们的进步鼓掌!
3、昨天吴老师路过面包店,看到师傅在装面包,我发现这里正好有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呢。今天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53页第2题,不同的装法,可能出现的余数的情况。
第一种装法:每袋4个如果每袋装4个,剩余的面包会有哪些可能?
第二种装法:每袋5个每袋装5个呢?
第三种装法:每袋6个
每袋装6个呢?我们可以把这种装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6=()……(?)
安静地思考:如果余下的面包是4,那一袋可能装几个?
()÷(?)=()……4
4、到现在为止,你对有余数的除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拓展应用
1、改错(竖式):21÷4=4……516÷4=3……4
猜测游戏。
媒体呈现一些用小棒搭成的图形,先组织学生看清这些图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
(1)三角形
(2)正方形
(3)五边形
(4)六边形
提出问题:现在有三位小朋友(媒体呈现),拿了一些小棒选其中的一种图形来摆。你能猜出他摆得是什么图形吗?
呈现第一个信息:□÷□=□……5,请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呈现第二个信息:我的余数是3。先请学生交流,再指名口答。
(机动)呈现第三个信息:如果再给我4根,我正好又可以搭一个了。
四、课堂总结
根据余数和除数的规律,我们可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小朋友们真能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有余数的除法中什么新的知识?
余数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 )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 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该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 ,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1、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余数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平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余数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应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获得数学经验,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体验逐步积累,总结归纳的经验让学生轻松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60、61页。
学情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这种密切联系,教学中通过操作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也是为以后的试商教学作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比引入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动手,理解余数及余数的含义,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摆正方形,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①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②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1、表内除法的含义
师:出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边摆边说,可以摆3盘
师:把摆的过程写成算式
生:6÷2=3(盘)
师:说说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表述、算式表示,使学生明白表内除法的含义,温故为了知新)
2、感知有余数的除法及含义
(1)动手感知:
师:出示7个草莓,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呢?
生:摆(用学具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剩下一个,多了一个。
(2)合作交流
师:把刚才的过程用一个算式如何表示?
生:自主完成
师:指导交流,选典型例子板书
A、7÷2=3B、7÷2=3剩1C、7÷2=3多1
生:针对以上3种学生发表见解,并说说每个数字的意思。
师:指导写法,明确余数。
(3)完善认知
师:对比刚才两题,有什么异同?
生:都平均分,一个有剩余,一个无剩余。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用小棒摆正方形,4根摆一个,请同学用手中准备好的小棒一个一个摆独立的正方形。
(注:课前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8-11根小棒且尽可能保证每组学生的小棒数量不同)
生:动手摆,动脑想,写算式。
师:行间指导。
2、组织交流
出示(按顺序)
根数摆法算式
8□□8÷4=2(个)
9□□19÷4=2(个)…….1(根)
10□□1110÷4=2(个)……2(根)
11□□11111÷4=2(个)……3(根)
12□□□12÷4=3(个)
3、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以上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各种可能(及时评价)
师:引导讨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说说为什么?
小结:大家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4、及时巩固
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如果摆△呢?
师:组织学生讨论
①可能会剩几根?有几种情况?
②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呢?说说想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和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①46÷5=8……..6()
②63÷8=7……..7()
③63÷7=8……..7()
2、右面的算式中余数最大是几?
□÷8=□……..□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的1题
(六)板书:
有余数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课后反思: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但是在学生活动的环节上,我预设不够充分,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在学生放手操作中出现了控制不力的局面,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在读懂教材和学生上下功夫,必须在控制范围内让学生动手,也就是操作必须在具体的要求和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又能凸显教师指导的作用。
另外,课堂上由于是低年级教学,一味地知识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有必要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课堂资源,让学生轻松地感受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余数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1.揭题: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7÷5时,可以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7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7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2.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7÷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2)生填写竖式。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第2题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题。
读一读填空。根据这个想法列出完整的竖式。
3.完成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余数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课本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7÷9= 32÷4= 42÷7= 16÷8=
30÷6= 24÷3= 10÷2= 15÷3=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5
4 2 2
2 0
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余数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同学们请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课件出示情境图)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是哪些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追问:余数可能是4吗?为什么?
利用课件演示16根小棒:如果余数是4,这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演示17根小棒:咱们一起来看看,如果剩下5根,其中的4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那么余数是几?余数是1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那剩下7个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师: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道这样的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哪些?你是怎样想的?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 B、9 C、6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A、8 B、4 C、3 D、5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余数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