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
分享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一、创设情境上星期老师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各年级的借书情况,制成了一张表,看:出示“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年级一本数: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边问边板书:加法) 学生提问题 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一年级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说明你们都很爱动脑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索计算方法:

  师:要求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会说口算的方法,以及用拨算珠的方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通过拨算珠的方法,强调要在对应的数位上拨算珠,也就是数位要对齐。)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一起回忆竖式计算。

  师: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师: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 十 个

  1 4 3

  + 1 2 6

  2 6 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2、要想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 1 2 6 )

  + 1 4 3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同学们请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课件出示情境图)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是哪些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追问:余数可能是4吗?为什么?

  利用课件演示16根小棒:如果余数是4,这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演示17根小棒:咱们一起来看看,如果剩下5根,其中的4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那么余数是几?余数是1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那剩下7个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师: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道这样的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哪些?你是怎样想的`?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 B、9 C、6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A、8 B、4 C、3 D、5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还剩( )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 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 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6=( )……( )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 )÷6=( 2 )……( 5 )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 )÷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 9、 10、 11、 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 )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 1(根)

  (3) 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 2(根)

  (4) 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

  2、观察发现

  (1)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 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 (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 5根、 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 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 2、 3、 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除数是多少, 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 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 (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呢?

  生: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

  生:他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好呢

  师: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5个苹果1千克

  生: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质量单位吗?

  生:两,斤,公斤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师:关于克与千克,你们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的关系?

  3、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的重量?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的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小老虎和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小刺猬和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的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的物品都有重量。以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观察到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的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看商品的标签

  生: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我掂的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 生汇报略)

  师小结:对,它们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师板书克 g)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的物体?

  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课件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方法,找一找你的学具中的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一克和几克)

  指名说,一个果冻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中100克,一袋牛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的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的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的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的物体的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的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的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的做“做一做”。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掂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的估测物体的重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枚2分的硬币,学具中1克的物体,1克的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的重量,丰富的素材充足的时空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而丰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厘米 1dm=10mm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二、认识千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三、认识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 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近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 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习:P79 4、5、6

  1. 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 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P80 8、9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近似数

  例10

  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教学后记

  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效果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读数经验,但是还处于浅薄的阶段。能够比较准确读出没有0的数,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学会理解万以内的读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

  3、会读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朵拉是一个留着棕褐色短发、有着健康深色皮肤、性格开朗阳光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有7岁,可是却是一个十分爱冒险的小家伙,今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好吗?

  1、出示数位顺序表,填空。

  你们还认得它吗?对,是数位顺序表。谁来说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十位的9表示?(9个十)个位的9表示?(9个一)这个数是?(九十九)

  百位是9表示?(9个百)这个数怎么读呢?(九百九十九)如果十位是0又该怎么读?(九百零九)个位也是0就是(九百)

  2、快速读数。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和反应力,快速读出你看到的数。

  那这些数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规律或顺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学习一般数(没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1121

  1、用已有知识介绍下这个数,

  2、说数的意义和组成

  3、全班拨数,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4、试着读数(指名读数,师板书: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5、小结读数方法

  出示:(带节奏的读)

  读数要从高位起,

  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十位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

  6、试读2个数

  (二)学习有0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引出有0的数

  老师还有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想到商场买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

  小组交流读法,完成导学单。

  全班汇报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5600

  咱们先看这个数。(板书:5600)谁会读?(板书:五千六百)

  发现特别之处,末尾有0的数怎么读?

  练习:490050001280

  小结: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3、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0803008

  再看这个洗衣机的价格。(板书:20xx)你们讨论的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如果都读的不对)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小游戏,100101102103104,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中间的0要读零

  练习:30805060

  我们再看冰箱的价钱,3008,谁想试着读一读?

  那到底应该怎样读呢?我们来听数学小博士怎样说。

  总结读数小秘诀(贴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练习:70066008

  4、综合小练习

  真好,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困难,同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读数的小秘诀。我们来看看朵拉学会了没,看看他读的对吗?

  课件出示:

  9860读作:九百八六5000读作:5千20xx读作:二千零零七8080读作:八千零八3071读作:三千七十一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3、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的零都不读。)老师把他们编成了小儿歌,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把它配上小星星的伴奏,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小结:全班唱一唱

  读数要从高位起;看清数位是真理;末尾有0要注意;不必读出记心里。

  中间有0要留意;只读一个就可以。

  三、达标检测,迁移运用

  进入“智力闯关”环节

  第一关,我会读。(屏幕出示生活中的数)

  第二关:我会写。你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并把你读的写在导学单上(课本做一做第二题)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

  这一年共有366天。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评价。

  第三关:猜一猜

  电脑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0、0、3、8组成的;

  它的最高位是3,只读一个“0”;它的十位不是“0”。

  相机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6、0、0、5组成的;

  它一个“0”也不读;它的最高位是6。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读万以内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读一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

  2、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

  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师:那15÷5=3 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 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进一步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3+47×8+5

  4×9+78×6+3

  2、笔算:28×3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计算过程。

  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指名说说已有的信息,问:要求“3盒一共有多少枝?”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48×3=)

  2)问:你能不能估计一下结果?

  指名说说估计的结果和估计的方法,方法多样。

  3)学生试算得数。

  指名说说自己的笔算过程。

  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2?为什么4乘十位上的4之后,还要再向前一位进1?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6)学生用乘一遍的方法再验算一遍。

  7)学生试算得数。

  指名说说自己的笔算过程。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2?为什么4乘十位上的4之后,还要再向前一位进1?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8)学生用乘一遍的方法再验算一遍。

  2、比一比:这题与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逐题口算计算过程。

  小结:笔算连续进位乘法时,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在横线上写几;在算下一位时,相乘后一定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数,算出是多少。

  2、完成第2题。

  生找出错误,并修改订正。

  说一说每一题的错误原因。

  指出:有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进位以后,下一位相乘时,一定不能忘记进上来的几。

  3、完成第3题。

  生独立完成。

  4、完成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解题思路。

  问:在解题时,你用到了哪些条件?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及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体力能力。

  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快乐,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猴山上的桃熟了,大猴和小猴采了一些桃,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不过小猴说去了要能帮它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看行吗?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①揭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②提问: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③引导:从问题想起。

  ④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⑤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2×3=36(个)

  36+6=42(个)

  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步计算?

  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2)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呢?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反馈后教师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强调: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先算出什么?

  (3)比较:解答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谈话:今天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要确定先算什么。

  五、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后记:

20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