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教学设计

时间:
分享

加法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的教学设计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的教学设计

加法的教学设计 1

  课题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公园里举行花卉展,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电脑演示)

  教学过程说明:结合教材,精心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

  2、这么多漂亮的花,都是工人叔叔在苗圃里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让我们跟着工人叔叔到苗圃里去看一看。(电脑演示)

  (二)探究新知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汇报:苗圃里有3种颜色的花;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等。(电脑出示10、20、30。)

  1、整十数加整十数。

  看着这些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1)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2)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3)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板书:10+20)

  谁还有不同的算式?(板书20+1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讨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4)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6)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汇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2、整十数减整十数。(电脑演示)

  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需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小朋友们,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多少盆紫花?

  原来有30盆紫花,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盆紫花,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20

  你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借助苗圃有许多鲜花的场景图,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爱可以……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巩固练习

  小猫花花要去钓鱼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钓鱼?听说花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钓鱼,猫妈妈可不放心了,(电脑演示)“花花,钓鱼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难题,你和小朋友们能解决吗?”“能!”“好!我要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电脑演示:

  1、40+20= 60-20=

  2、口算:

  3+2= 4+5= 6-4=

  30+20= 40+50= 60-40=

  3、

  + = + =

  注意:若有学生把右图的算式列为4+3=7,教师应让学生讲清道理。

  电脑演示:这么多难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希望你们能钓到许多许多的鱼!不过,你们可要牢牢的记住,只有得数等于40的路,才是回家的路!

  花花拿着鱼竿和水桶来到了小河边,一条大鱼游了过来。谁能帮花花算出鱼身上的得数,谁就能钓出这条鱼。

  电脑演示:

  70+20 20+30 70-30

  0+80 80-50 100-20

  不知不觉,太阳就快落山了,让我们和花花一起赶紧回家吧!哪条路才是回家的路呢?花花正在犯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妈妈的话,得数是40的路就是回家的路。请同学们算一算,哪些式子的得数是40?(学生活动。)

  20+30 100-60

  0+40

  30+0 40-10

  90-50

  30+10 70-20

  50-10

  20+30

  70-30

  40+30

  10+30

  60-40

  教学过程说明:运用多媒体把“小猫花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了小猫花花出发、钓鱼、回家的连续场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四)评价体验

  你学到什么?

  反思:

  运用多媒体把“小猫花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了小猫花花出发、钓鱼、回家的连续场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课题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一、教学目标

  4、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5、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第61页例1情境图)、小棒若干。

  四、教学过程

  (五)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 40+2

  50+30 50+3

  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说明: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课本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六)新授

  3、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境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a)数学书有多少本?

  b)语文书有多少本?

  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5、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a)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各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5 30+8 35+30 8+3

  (2)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3)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4)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计算35+3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i.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i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iii.先算5+3=8,再算30+8=38。

  iv.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计算35+30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v.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vi.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

  vii.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

  (5)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6)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如:

  35 + 3= 35 + 30=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6、尝试练习。

  40+17= 2+36=

  可以把他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7、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

  a)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b)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七)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练习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八)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课题三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一、教学目标

  1、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1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录音机、磁带、写有算式的26个大苹果、六棵智慧树、2张写有算式的楼梯图、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1张写有思考题的智慧王国图。

  学具:写有口算题和思考题的练习纸(每人一张);每组准备1块小黑板、1支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四、教学过程

  (一)纠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1、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一班的“小小玩具店”正式开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玩具,好吗?[教师出示标有价格的6种玩具:大赛车(40元)、小轿车(2元)、飞机(6元)、布娃娃(30元)、小狗熊(3元)、大花猫(20元)。]

  师:都有哪些玩具,价格是多少?(学生回答,要说明礼物是什么以及它的价格。)

  2、这些玩具都有自己的价格,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怎么办?(生:用钱买)在每个组的信封里还有一样东西,倒出来看看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数数看,有多少人民币?(学生合作数人民币,并报总数。)

  1组:35元 2组:35元

  3组:29元 4组:87元

  5组:64元 6组:38元

  师:你们小组商量一下要买哪种玩具?

  3、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总数,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提出数学问题:)

  生1: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辆小轿车要用2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2:我们组一共有35元,买一只大花猫要用2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3:我们组一共有29元,买一架飞机要用6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4:我们组一共有87元,买一个布娃娃要用3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5:我们组一共有64元,买一辆大赛车要用40元,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剩多少元?生6:我们组一共有38元,买一只小狗熊要用3元,提出的数学问题足:还剩多少元?

  4、要想解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5、展示大家列的算式:请每组的代表把小黑板放在前面。

  1组:35—2= 2组:35—20=

  3组:29—6= 4组:87—30=

  5组:64—40= 6组:38—3=

  (二)交流合作 学习新知

  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1)我们先来帮l算一算。挂起1组的小黑板:35—2=

  (2)那么35—2得多少,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3)请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可随机进引导。(生:先不看十位,先看个位,5 —2=3,再把3和3()合起来,就是33。)

  (4)你的这种方法很好,说得也很明白。(这时,教师再征求一下其他组的意见,如果都是用的这种方法,再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

  (5)这个过程大家都明白,谁能用上先算……再算……比较简单地说一说。

  (先算5—2=3,再算3+30=333。)

  师:×××说得好不好?鼓励一下。你们能不能学着他们的样子说给同学听一听呢?

  (6)先请一名中等生说,再请一名学困生说。

  (7)教师根据出现的算法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教师板书口算过程(略)。

  (8)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算出了这道题。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

  生:29—6=和38—3=

  同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请一位同学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订正。

  2、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过渡:我们再来看2组的这个题“35—20=”。小组讨论一下。(教师走进小组与学生一起学习。)

  (2)请小组汇报学习情况。x k b1.co m

  生1:先不看个位,先看十位,30—20=10,再用10加上个位的5就是15。

  (3)师:你说得非常好,淮能比他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2:先算30—20=10,再算10+5=15。

  师:和他们方法—样的同学起立,进行表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征求学生不同的意见。)

  如果没有其他方法了,让学生集体说,教师把刚才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略)

  (4)拓展练习:

  师:我们旧来看看其他组的算式,有没有和刚才这道题类似的。

  生:87—30=和64—40=)

  对桌合作一人一题说一说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指两名学生说,进行集体订正。

  (4)知识应用:

  师:前两天,鹿老师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

  生:老师遇到的难题是:钱不够了,还需要带多少钱?

  师:谁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还需要带16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从书的价格26元里面去掉老师已经带的10元,就是还要带的钱数。我列的算式是:26—10=16,所以还需要带16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16元去买这本书。

  3、小结: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同学商量一下。

  生:第一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第二组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师:大家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是减法,被减数都是两位数。

  生2:都是把两位数分成了整十数和一位数,如果减数是一位数,就从一位数里减去,然后再和整十数相加;如果减数是整卜数,就从整十数里减去,然后再和一位数相加。(这一点如果学生找不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师:在今后的口算中,大家只要掌握了规律,相信你一定能算得又对又快。

  (三)巩固反馈

  1、算练习。(共两组)才应学生自评和互评两种评估形式。

  在做完第一组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行算式的异同,这有利于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

  76—4= 57—3= 68—5= 99—6= 85—2=

  76—40= 57—30= 68—50= 99—60= 85—20=

  (二)

  99—50= 87—40= 98—5= 66—20= 36—3=

  76—2= 48—4= 77—60= 58—6= 89—20=

  2、综合练习:玩“摘苹果”的游戏。

  教师出示贴有苹果的六棵智慧树(每棵树上贴有6个写有本课所学两种算式的苹果)。

  如图:

  并说明游戏要求:每个组的小黑板上贴有一个得数,是这个得数的苹果有6个。请小组同学合作根据自己的得数接力摘苹果,最后教师评定。全对的小组可获得合作星。

  (学生按要求玩游戏。)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获智慧星。

  4、思考性练习:去智慧王国做题。学生随音乐做小燕子飞的动作来到智慧王国。

  教师打开智慧大门出示思考题。

  想一想:下面每个( )里可以填什么数?

  39—10>( )

  95—( )<55

  64—( )=84—( )

  (这一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四)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2、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言。

  3、结语: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 20+13=33

  生2:25+5=30 30+3=33

  ……

  (3)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二)分小组活动

  1、谈活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总结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的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队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反思:

  在和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学会了这么多知识,效果很好。

  课题四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实物玩具、卡片、投影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口算卡片)

  11—5= 36—4= 29—3=

  16—8= 12—4= 13—6=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老师带来—些玩具,大家看看(出示实物玩具,并贴好商品价格。)

  洋娃娃(45元) 玩具小熊(6元) 恐龙模型(5元)

  绒毛小兔(3元) 电动狗(24元) 玩具汽车(36元)

  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要是有—些零花钱想买这样的玩具,你想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减法算式。

  师:小明只有8元钱,他可以买些什么?

  生1:可以买玩具小熊。

  生2:可以买恐龙模型。

  生3:可以买绒毛小兔。

  生4:还可以买一个恐龙模型和一个绒毛小兔。

  师:可他想买一辆单价是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6—8=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6—4、29—3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6—4、29一3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呢?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教师巡视。)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跟大家说说摆小棒的方法。学生在投影上展示并说算法。

  算法一: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

  算法二:从30里拿出2和6合成8,30—2=28

  算法三:8—6=2,30—2=28。

  算法四:把36根小棒分成20各和16根,16—8=8,20+8=28。

  算法五:从30根里拿出8根还剩22根,22+6=28。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6—8=28

  教师:在计算时,有很多的算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的又对又快就可以了。(指题)这样的减法算式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

  (四)练习反馈

  1、基本练习:(出示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其中指定两题说出自己的算法。

  32—5= 46—9= 57—8= 40—5=

  2、实际应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玩具,小明只有8元钱,如果想买一个价钱是45元的娃娃,还要攒多少元呢?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游戏:摘苹果。

  秋天到了,苹果熟了,同学们到果园里摘苹果,树下放着三个筐,筐上分别写着73、56、48。同学们把带有算式的苹果,算出结果,然后摘下放到响应的筐里,每个小组里讨论出结果后派一名代表上前。

  4、应用体验:借乒乓球。

  学校开展乒乓球比赛,老师有一盆乒乓球,一共46个,同学们可以借球进行练习。每组同学共同商量各派一名代表,借几个,要算出剩几个?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教师板书算式。

  如46—3=43 43—6=37

  37—5=32 32—4=28…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

  课题五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5、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6、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7、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4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四、教学过程

  (六)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6-4=2,

  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1)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他们同

  △△△△△

  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2)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

  ○○○○○

  △△△△△ △△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七)探索学习

  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1组:

  2组:

  3组:

  4组:

  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

  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

  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

  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

  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

  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

  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

  1组:

  2组:

  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

  师:你回列式吗?

  生:11-8=3(朵)。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提问、回答、活动。

  3、比较关系。

  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八)巩固练习

  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

  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几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几下?

  3、看到咱们比赛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

  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

  (九)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反思: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课题六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目标

  8、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9、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十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三、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四、教学过程

  (十)分类整理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 39+40 36+7 59+2

  50+16 21+6 42+3 47+30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一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种:a.25+8 2l+6 36+7 59+2 42+3

  b.50+16 39+40 37+40

  第二种:a.21+6 42+3

  b.25+8 36+7 59+2

  c.50+16 39+40 47+30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板书:两位数家一位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

  2、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突出进位加法。

加法的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生能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归纳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并要学会用字母来表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遵循认知规律。反过来,新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例如,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加法中的“凑整”计算,等等。过去只知道这样做,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深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7+36=36+()305+49=()+305

  b+100=()+b 47+()=126+()

  m+()=n+()13+24=()+()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45+36)+64=45+(36+)(560+)+

  =560+(140+70)(360+)+108=360+(92+)(57+c)+d=57+(+)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1)470+320=320+470(2)a+55+45=55+45+a(3)(27+65)+35=27+(65+35)(4)70+80+40=70+40+80(5)60+(a+50)=(60+a)+50(6)b+900=900+b

  3、下面的算式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4、课本P19练习1至5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加法的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加法的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P86~P87)8加几的加法。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凑十”的合理性。

  2、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

  3、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算法。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凑十”的方法计算8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互相交流、体验8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视频图片,课件、花片。

  一、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好朋友大头蛙、蓝灵鼠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知识。

  二、师生谈话:我们先让大头蛙看看上节课知识学得怎么样,好吗?

  三、出示口算题课件

  六、指名说一说9+5的算法。

  七、继续播放课件:大头蛙夸奖同学们。

  学生认真地看图片。

  学生看课件,指名答。

  生齐答:等于14。

  生1:看到了9,要找1。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2:看到了5,要找5。9可以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3:从9接着数5个数。10、11、12、13、14。

  学生们信心十足,情绪高涨。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由动画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步探索

  一、继续播放课件:

  蓝灵鼠说:这些题太简单了,我来出几道题。

  课件出示P86“算一算”小松鼠图。(左边8个,右边4个。)

  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为:8+4=□。

  让学生在9加几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地探索8加4的计算方法。

  二、谈话:1、你知道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你会列式吗?

  2、请同学们试着计算8+4=□(可以用学具),然后与同桌或前后桌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可以用实物展台演示,或用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

  四、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给8凑十和给4凑十两种方法,边讲解边板书。

  注意讨论:为什么把4分成2和2?

  五、播放课件:青蛙国王夸奖同学们。

  学生开始思考:

  有的学生可能摆花片;有的学生可能数手指;有的学生可能……

  学生们逐渐地开始交流。

  生1:从8接着数4个花片:9、10、11、12。

  生2:从4接着数8个花片。

  生3:给8凑十。看到了8,要找2。4可以分成2和2,8加2等于10,10加2等于12。

  生4:给4凑十。看到了4,要找6。8可以分成6和2,4加6等于10,10加2等于12。

  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和人人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亲身体验,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探索

  一、 播放课件:

  蓝灵鼠:这道题你们会吗?

  课件出示P86“摆一摆,算一算”。

  二、请同学们边摆边算,然后小组交流算法。

  三、全班交流。

  四、播放课件:大头蛙再次夸奖同学们。

  学生小组交流8+5=□的算法。

  学生代表讲自己的算法。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理解了8加几凑十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方法的特点。

  课间休息

  一、录音播放《小青蛙》这首歌。

  二、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想法?

  跟着 音乐一起唱。

  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很容易疲劳,安排课间短暂的休息,可以使学生重整旗鼓。同时,进行保护青蛙,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一、下面的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课件出示P87“试一试”。

  二、指名说一说8+7=□的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说出8+7=□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8加几“凑十”方法的印象。

  巩固提高

  一、播放课件:

  大头蛙: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如果你们能闯过下面的三关,那才说明你们既聪明又伶俐呢?

  用动画鼓舞学生的情趣。

  二、第一关:课件出示P87茄子图,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为:

  8+3=11

  或3+8=11

  把练习题赋予一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们上课伊始精神饱满,下课之时仍能兴趣昂然。

  三、第二关:课件出示P87一群小蚂蚁的彩图。

  问:一共有多少只蚂蚁?你能列式计算吗?

  鼓励学生的不同解法。

  学生列式可能为:

  6+8=14

  8+6=14

  3+3+8=14

  8+3+3=14

  3+8+3=14

  四、第三关:课件出示P87过河塘。

  1.师问:同学们,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播放课件:

  大头蛙问:9+6等于几?

  小老鼠边挠头边思考。

  师问:谁来帮帮小老鼠呀?

  6+8=?方法同上。

  3.推选两名学生,一个扮演大头蛙,一个扮演小老鼠。

  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

  4.最后,小老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通过了河塘,小老鼠随着音乐和同学们一起跳起来。

  5、大头蛙和蓝灵鼠夸奖小朋友们学得好。

  学生展开想象说:

  小老鼠想过河塘,大头蛙说:“你只有答对了荷叶上的题才能让你过河?”

  同学们积极发言。

  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加法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 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交流意识。

  3、 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情境图,磁扣。

  教学过程:

  (一) 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加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好了,同学们说的都不够准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叫做加法。

  2、 出示情境图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演员,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就是4个气球。)

  教师:让多名学生反复说,说意思完整的同学,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3、 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① 摆一摆

  教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过程借助磁扣到前面来演一演吗?(黑板上磁扣演示如下图磁扣面贴彩图)

  ○○○●

  ② 画一画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的表演气球图,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合并)。

  教师:你能不能画一幅图把它表示清楚,让别人看明白?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

  教师:这幅图能很好地表示出合并的意思。

  (二) 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教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用加法。(语气加重,重复几遍)。算式是:3+1=4

  板书:3+1=4

  教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读一读:3+1=4)。

  教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红气球,3个磁扣)。

  教师:1表示什么意思?(1个蓝气球,1个磁扣)。

  教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

  教师:你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3+1=4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 巩固练习

  1、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课本24页做一做)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多名学生反复说,说意思完整的同学,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2+2=4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清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合并的意思。

  (四) 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了?

  (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 法

  ○○○● ○○○●

  3 + 1 = 4 读作:3加1等于4

  教学反思:

加法的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赛。(1、2组的学生口算a组内容;3、4组的学生口算b组内容)

  a组:25+13= 16+17= 20+31=

  b组:24+15= 75+48= 85+69=

  第3、4组的学生在口算b组习题时,一定会遇到问题。老师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出学习目标:

  (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a、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3分钟)

  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1和“做一做”第1题。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

  (1)算法展示

  生1:65+78我是这样算的,先算5加8等于13,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9加2生再加1就等于12,十位上就写2,百位上写 1。

  生2:……

  ……

  (2)错例展示

  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中,学生经常会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你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

  (4)小结计算方法。

  师: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约9分钟)

  1、“做一做”第2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3、想一想?

  你能计算出356+678等于多少吗?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加法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计算百以内加法的经验,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并会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入:在学习新知识前,先通过一些小题目给我们的小脑袋做做操,同时,也观察哪些同学在说的时候最认真,听别人的时候最安静、最仔细,他就是我们班最会发言、倾听的'学生。投影出示:口算题。

  +50=53+3=400+200=53+30=600+40=530+300=

  师:在口算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在口算的时候要注意,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表扬用语。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下面这题吗?

  投影出示:35+24=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投影出示: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指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拿出本子写)师:你算对了吗?

  生:...

  引导语:通过活动,我们知道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这节课我们将要用这个规律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中涉及到以前学习的加法口算和竖式计算,有助于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本课的铺垫,同时,复习中,重点强调了“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从个位算起”口算和竖式计算关键点,为学生在后面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和三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提供了帮助。]

  二、新授

  1.以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

  引导语:这是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一年级85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提问之后,要说说如何列式,无需解答)生:......2.根据学生交流有先选择地投影出两个题(预设:可能有学生提不出其中的一道问题,就以老师自己的名义提出)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引导指出:本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提问并列式,也能够让学生体验提出并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后续探究新知的动力]3.解决“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的问题。(1)自主探索竖式计算。

  师: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谁知道怎样列式?

  生:143+126

  师投影出示:143+126=_____(本)

  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桌之间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预设一:学生提出用计数器计算。指名同学到黑板前演示。

  师注意学生拨珠的顺序(从个位拨)预设二: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

  师: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来吗?(让学生到黑板前尝试)

  及时提问:你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数位对齐)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想加)

  师:也就是把哪些数对齐?计算又从哪一位算起?(6和3对齐,2和4对齐,1和1对齐)(要从个位说起。)

  强调并投影出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同学板演,并说说笔算的过程。(全体同学注意板演过程)(如果这个学生到时候算不出来的情况,鼓励其他学生接着尝试)

  师最后针对学生的板演,示范竖式计算的过程,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2)验算。

  引导语: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这两个数相加的和,那如果想知道算的对不对,该怎么办?

  师:验算的方法还有很多,通常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板书或投影“验算:”)学生交流并尝试“143+126”的验算过程。

  投影出示:126+143的竖式,要求学生照样子检查自己的验算,看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得数和第一次算出的得数什么的关系?(一样)假设反问:如果两次算出的得数不一样,那说明了什么?

  4.学生独立解决“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问题,并验算。师巡视,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订正。

  5.小结:笔算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是否和第3一次一样,这样的检查,我们就叫作验算。

  三、练习巩固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笔算。

  (2)说说笔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按要求完成计算,并提醒学生写竖式时数位要对齐。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表中信息有哪些,要解决问题该怎样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说说看图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式解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要从哪一位算起,又来怎样验算?

加法的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47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出示书本情境图,列式、揭示课题

  ②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分小组研究加法或减法)

  ③组长收集组内不同的做法

  ④集体交流。小组汇报各种不同的做法,全班展开讨论,小组内辩论。

  ⑤师生交流,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⑥同步练习

  2、教学试一试①出示情境图

  2、列式②学生独立做

  ③集体讨论,解决计算结果末尾“0”处理

  3、课堂小结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眼睛亮①1题多错、②计算结果“0”的处理。

  2、小组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3、课堂作业,当堂批改

  四、全课小结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后反思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尹素文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的4应和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的4应和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这节课使我成长了不少,特别感谢谈开彬校长帮我分析了现在计算课的特点,强调了算理的重要,拟定教学的思路,感谢盐城市教科院的各位领导把这次去杨州赛课的机会给了我,还帮我修改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练习的层次,感谢姚圣友主任给了我很多细节的指导,指导我提问的方式,告诉我节约时间可以设计习题纸等。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人,谢谢!

加法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6+9 ?27+2 ?65+4

  32+60

  2、笔算(竖式计算)

  34+12

  23+14

  3、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图,学生观察,两个班一共多少个人?能合乘一辆车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师:36和35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

  生:个位是?6个一加?5个一,得?11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1满十了吗?

  生: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1满十了。

  师:11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6加5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

  生:留在个位上。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师:最后得71。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6加35,个位6加5得11,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1;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做一做

  56+37=

  46+24=

  2、师:今天学的笔算加法和过去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个位满十了要进位。

  师:进位加法还应注意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师同时板书)

  (三)巩固反馈

  1、练习

  2、想想做做

  3、改错误

  4、动脑筋

  (四)课堂总结

加法的教学设计 10

  第七课时加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3)生独立计算。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估算时要注意什么?

加法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来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得数是3的加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平时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A组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B组同学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c组同学掌握3的组成,能正确认读3的加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物和图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2、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教具准备:

  1、苹果教具3个、香蕉教具3个、数字卡片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3的组成(通过苹果教具演示3的组成)

  2、认读3的组成(中重度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1+1=2,得数是2的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数是3的加法:板书得数是3的加法。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3的加法

  1、出示ppt课件:一只小猴子,再出示2只小猴子,先让学生数一数,分别标上相应的数字1和2,再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标上3,告诉学生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可以通过数一数知道,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1只小猴子加上2只小猴子,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表示:1+2=3,出示加法算式,讲讲算式的意思。

  2、师带学生齐读算式:1+2=3

  3、依次出示两只小猴,再出示一只小猴,让学生数一数,列出算式:2+1=3

  4、师带学生齐读算式:2+1=3

  5、师出示课件:兔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1=3

  6、师出示课件:西红柿及花宝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加法算式:1+2=32+1=3

  7、师在生活中找出物体让学生数一数,列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

  8、师小结:告诉学生得数是3的加法共有两道:1+2=32+1=3(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读3的加法算式

  三、引导学生看图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出示课件:先出示两只熊,教学生认识一下,数一数,再跑出来一只熊,问学生现在一共有几只熊?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1=3

  2、师出示水果教具让学生编一编,算一算,郭锐拿了1个香蕉,孙文娇又拿了2个香蕉,现在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香蕉?

  请学生列式计算:1+2=3

  四、巩固练习

  1、教师用算术卡片出题,比如:1+2=2+1=,轻度学生直接计算说出结果,把算式贴在黑板上并写上结果。重度学生用数卡摆算式,看谁摆得又快又对,

  2、填一填,连一连

  3、看图写算式: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帮助

加法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1,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50+B

  B+50 68+56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2、连线。

  38+175 47+B

  B+47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89+91+11 268+147+32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84 + C = B + 84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81+78+19 679+132+121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 56+40 =96(千米)

  a+b = b+a

加法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95—9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老师手中的这两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一本是语文,一本是品德与社会,这两本书的价钱同样是用小数表示的。拿出这两本书来,谁来告诉老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语文:5.69元品德与社会:6.18元)

  2、师:根据我们发现的这两本书的价格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两本书一共多少元?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小数的加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尝试计算,构建新知。

  1、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先列出横式,再列出竖式。

  (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这些方法,我们在什么时候用过呢?(整数加减法的时候)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其实是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

  2、观察算式,发现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三、自主编题,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自主编题。

  师:昨天,老师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看到了这样一些商品信息。

  课件出示:书:33.27元彩色笔:9.6元

  足球:60.4元跳绳:7.53元

  师: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道题自己解决吗?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心里,把你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先列出横式,在列出竖式。

  2、同桌交流:(1)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你是怎样计算的?

  (3)通过这个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全班交流。

  (1)挑选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题。如:33.27—9.6=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小数点对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用小数的意义来解释。)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如:9.6–7.53=

  师:当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位数少的小数减去位数多的小数时,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补“0”,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

  (3)得数是整数。如:9.6+60.4=70.0(元)

  师:我们接着看这位同学编的题,一起读出它的结果?70.00元

  师:怎样写更简洁呢?(直接写出70元)

  师:太棒了,像这种情况,在横式上写结果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4)小结: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同学编的题,那现在你认为我们的小数加减法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对结果进行化简——把小数点末尾的`0去掉。)

  (5)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好,那同桌相互检查一下自己编的题,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改正过来。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不错,通过自己编的题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地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我们的闯关游戏当中吧,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你们敢挑战吗?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第一关:定位停车

  (1)5.73-0.6=5.13

  师:这里有一个小数减法的算式,被减数5.73已经写好了,减数0.6已经在小卡车上准备好了,这辆小卡车开到哪儿停下了合适呢?这样,用你们的声音来控制它,一会儿小卡车开动起来,你觉得该到哪儿停你就喊停。

  (2)课件出示12+0.43=

  这一次又该停在哪儿呢?怎么了?(开过了)

  师:卡车司机犯难了,12没有小数点,该怎么对齐呀?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在你们的眼里12也有小数点,12的小数点在12的后面。(课件演示12的小数点)是这样吗?那我们让小卡车退回来,这样就可以做加法了,结果是:12.43。

  2、第二关:摘取智慧星

  下面有三颗智慧星,但要得到智慧星必须正确计算出下面的算式,你有信心闯关并摘取智慧星吗?

  7.2–6.45=12.53+4.67=5–0.41=

  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5–0.41=在列竖式的时候,5改写成5.00可以吗?那为什么不改写成5.0呢?

  3、第三关:认识小巨人

  师:你们认识他吗?(姚明)你们知道他的身高是多少米吗?(2.26米)

  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入场的画面,他牵着一个小男孩,你们认识他吗?

  师:他就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背出了两名同学的小英雄林浩,你们知道林浩当年的身高是多少吗?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你一定能算出来。

  拓展:姚明的身高2.26米,林浩站在0.45米的凳子上还比姚明矮0.53米,林浩的身高是多少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林浩的身高是1.28米,他俩的身高虽然相差了很多,但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是通过自己编的题来研究的,那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例题小棒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 20+4= 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例题。

  (板书:36-8=)

  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位同学拿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课桌上摆好。

  从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说说你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6根单根小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小棒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归纳算法:

  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然后用16减去8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学的不同之处,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

  一共有36个足球,我们班借了8个足球,还多少个?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

  36-8=28 36-8=28

  16-8=8 10-8=2

  20+8=28 26+2=28

加法的教学设计 15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2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