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
设计理念: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
(2)、风俗习惯;
(3)、神话故事;
(4)、书法绘画;
(5)、古诗赏析;
(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教师提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三、总结成果。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3
[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XX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图片配乐)——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
活动总结、教材梳理: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4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师:总结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当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6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三)总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
老师小结: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教学反思:
xxxxx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9
要求回放: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出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要求分析:
1、小学语文课标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这节习作指导课只是把上节课(口语交际)中了解到的有关“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写下来,这是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的训练过程,是对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检验和升华。
2、学习段式,作文时注意做到表达清楚,描写具体,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感想。
习作范围: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下来。
2、可以写本次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传统文化。
3、把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课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2、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手抄报等)展示出来。
3、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准备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4、中国传统文化调查表。
教学难点以及对策:
1、第一个难点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综合课时做好做足前期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这次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介绍一个文化传统,一个风俗习惯,一处人文景观,一个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个戏曲,甚至于活动的过程可以写,同学们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写。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写下来。
2、第二个难点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但没有头绪,在脑海里是一团乱麻,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整理好,形成文字写下来。
3、本次习作训练的难点还在于它的综合性,在于如何体现着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突破难点?我想,应该结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来进行,在前面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提前渗透,有意识地指导。如在讲《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座桥,介绍一幅画。在进读《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一件历史故事介绍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现传统文化,体会写什么。
1、回忆上节课口语交际内容。
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文化?举例说说。
2、你最喜欢我国的哪个传统文化?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0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1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文化走廊”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
(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附:
小组专题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课题
组长
小组成员及分工
研究时间
获取资料的途径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2.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哪个小组首当其冲来展示你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展示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录音片段等)
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以下的展示形式:
民问工艺组的制作展示: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赠送个人作品等。
民族艺术组的表演展示:现场演唱一段曲目,现场画一幅图画,现场表演一段评书等等。
诗词赏析组的诵读展示:配乐诗朗诵,诗词表演,对诗等等。
民俗风情组的话题展示:“祖国河山一日游”和“趣谈传统节日”。
神话故事组的趣味展示:我来演,你来猜!
中华美食组的多方位展示:报菜名、现场赠送中华小吃等。
(教师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的展示,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同学们,听了这个专家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教师予以点拨、引导,提示学生未研究到的“点”。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陆我校的`同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尝试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主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5.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你可以欣赏到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充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教师小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2
一、教材依据
本框题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电子教学课件进行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
(一)学生学习准备:搜集有关中秋节、四合院、京剧和大同思想的由来及特点,关于《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辩题有关资料的搜集。
(二)教师教学准备:电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感受身边文化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00年文化积淀和2500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设计意图】
导入从同学们所处的环境入手,引导同学们回味生活,关注生活世界。从本地资源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导入中所用的“卧薪尝胆”典故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剧、绍剧、莲花落是绍兴的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鲁迅笔下的社戏每天都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内的古戏台上上演,游客能够欣赏到各种流派的越剧唱段,而在兰亭风景区欣赏王羲之书写的行书《兰亭序》更是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文化的继承性。同时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由于地方文化与共性文化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学生对理论性文化知识更易产生认同感和对接认知趋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疑提问)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无论是绍兴的传统习俗——祝福,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兰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浓浓的中国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
【设计意图】
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三、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绍兴建城近2500年,越国、晋朝、吴越王、南宋、明末先后五次在此建都。在全盛时的宋代,绍兴府山上共有72处楼台亭阁。而现存的只有越王台、越王殿、南宋古柏等文物景点十余处,为重现古越遗风,xxxx年底,府山越王城保护工程这一市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动工实施。但是在此项目实施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还原越王城要拆迁很多户居民,浪费太多土地资源,还要花这么多钱,真是劳民伤财。面对着前人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我们要继承,还是否定抛弃它们呢?(引导学生结合绍兴传统文化思考书本43页两个观点,并进行辩论)
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四、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
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特点以及对待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反思: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关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多的水边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后来他做了胶东地区的长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仁爱清廉。
有一次,负责收税的下属孙性,偷偷地多放了百姓一点儿钱,给父亲天了一件新衣柔。孙性的父亲知道衣我的'来历后,把他确写了一顿:“吴长官是多么好的一个人,色你怎么忍心瞒着他干这种事?”然后通着儿子去自首。孙性又羞憾又害怕,最后还是拿统着衣术去自首了。在办公大变里,吴枯看到孙性局促不安的样子,就让身边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说:“现在没有别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诉我吧。”化孙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讲了一遍。吴粘听完,严肃地说:“你私自收钱,应当严厉处河!”孙性一听,吓得“扑通”魂倒在地。吴枯见状,语气支得温和起来,说道:项“你现在能知错就改,难能可责,以后千万别再犯这种错误了!你应该感谢你父亲,也李代我谢谢他老人家。”书随后,吴枯拿出自己的钱,连同那件衣震交给孙性,嘱咐道:“把这些钱退给老百姓。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义送给你的父亲吧。”孙性被吴枯的仁息感动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过错。
学生讨论之后,让他们对照课本,熟读文本所选经典章句,看是否与刚才讨论的问题相契合。
二、走进经典
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给出与文本有关联的其他段落,对比分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