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策略

时间:
分享

教学设计策略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策略,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策略1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教学设计策略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1页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优惠的购物策略。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策略"

  1、同学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在第二次赛马中获胜靠的是什么?(生答)

  2、揭示课题:

  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商业中,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挣更多的钱,常常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面对不同的优惠条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店进行购物呢?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想出省钱的购物方案就是顾客购物时的策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策略。(课件出示)

  二、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通过以上购买饮料的'这个例子,你能得出怎样的购物策略?(生分组讨论)

  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货比三家"的购物策略,也就是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根据自己购买数量

  16及商家的优惠策略。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购物策略。

  三、研究其他的购物策略

  1、师:在日常生活中购物时,我们不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优惠不知如何选择,有时也会因为物品不同容量的包装而不知如何选择。如: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而同一种牛奶往往会有不同的包装。我们在购牛奶时,选择哪种包装的牛奶合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请看屏幕,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认为哪种包装的牛奶便宜呢?

  3、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要买1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

  有一人,要买带骨的肉,他来到卖肉的地方,看到上面写着"骨头5元一千克,肉10元一千克,"他对卖肉的人说:"我要买带肉的骨头,多少钱一千克?"卖肉的人想,骨头5元一千克,肉10元一千克,加起来就是15元一千克,于是就说:"15元一千克。"如果你是买肉的人,你会同意吗?为什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

  师:看来要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并不容易,关键要掌握购物策略。其实,策略在我们生活中使用得非常广泛。比如:国家建设中,好的策略可以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军事中,好的策略可以使战争取得胜利;在学习中,好的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后什么事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你讲究策略了吗?

教学设计策略3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教学设计策略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洪老师想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2、过渡:还记得我们上次秋游吗?我们来看看六(2)班的.同学在秋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题目。

  六(2)班40名同学和姚老师、张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成人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和每张成人票各多少元?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王叔叔买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教学设计策略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小棒、答题纸、扑克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看,这是什么?(扑克牌)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一共有几种情况?(四种)是哪四种呢?你能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列举出来吗?(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围成一个长方形。生2:周长2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周长22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是11厘米。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课件:22÷2=11厘米)

  师: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先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进行比较。

  2、尝试操作,寻找方法。

  师:大家愿不愿意帮帮王大叔啊?请把你认为可行的方案写在表格里。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

  (学生填写)

  3、小组比较,优化策略。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整理的拿到前面和大家一起交流?(选择一位无序整理一位有序整理)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一一列举都得到5种围法,比较一下,你更欣赏谁的整理?理由是什么?(板书:有条理、有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有什么优点?(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生调整表格。

  师:你建议王大叔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观察表格,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在()情况下,长和宽(),面积越大。(课件)

  师:瞧,有序地一一列举不仅帮王大叔解决了问题,我们从中还能获得其他的规律呢。

  三.检测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读题,小组讨论)

  交流: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是怎样确定的?

  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的规律,继续一一列举到16:00,就能知道哪些时刻也是会发出铃声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要怎样选择怎样搭配?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共有多少搭配?说说列举的顺序。

  师:进入“智慧屋”,你敢挑战吗?

  3、练习十七第1题。

  你能列举出所有算式吗?(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提醒学生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所以一共可以写出9道。

  4、练习十七第2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表格,汇报。

  5、练习十七第3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想想有几种情况?(可以贴一张、两张、三张、四张)遇到这种复杂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先分类,再一一列举。)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6、练习十七第6题。

  师:“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

  共同校对。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交流时明确:8+8=16,10+6=16,算同一种环数。)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设计策略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结合具体数据、算式的特点,结合算式的意义,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灵活选择算法,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简算。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算式特征,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教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什么?

  25×4×6= 7×8×125= 4×7×25=

  【设计意图】复习运算定律,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展示并确定研究的问题。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②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比买羽毛球拍多花了多少钱?

  2.确定首先研究的问题: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买了25筒羽毛球、“一打”装、“一打”是12个。)

  4.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互相交流。

  5.展示不同算法,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思考:(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谁能说一说你对每种解法的理解?

  (3)比较上述三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

  (后两种方法都关注到了数字的特点,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6)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关注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方法的异同,体会简便算法的关键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算式特点,依据运算定律找到合理、简捷的方法,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6.做一做:选择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运用知识,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独立解决“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依据的是什么,有哪些方法?

  8.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9.反馈。

  预设①:

  330÷5÷2

  =66÷2

  =33

  教师问:(1)330÷5后,为什么还要÷2?

  (2)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②:

  330÷5÷2

  =330÷(5×2)

  =330÷10

  =33

  教师问:(1)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先求一共有10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2)330÷5÷2和330÷(5×2)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它们间的相等关系?(①它们的结果相等。②都是求一支羽毛球拍的价格。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

  (3)你能再写出类似于这样的等式吗?

  (4)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后两个数的乘积。)

  10.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为:a÷b÷c= a÷(b×c)。

  教师:注意,式子中的b、c都不为0哦!还可以简单记为:连续除、除以积。

  【设计意图】从“特殊──一般”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归纳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知识应用

  1.在下列等式的括号里填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16÷2÷4=16÷(2( ) 4);

  (2)180÷(3×6)=180 ( )3( ) 6。

  2.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81÷3÷3=81÷(3×3) ( )

  (2)210÷(7×6)=210÷7×6 ( )

  (3)1300÷25÷13=1300÷13÷25( )

  (4)a÷b÷c= a÷(b×c)( )

  3.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2题。

  教师:(1)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50÷14

  =350÷(7×2)

  =350÷7÷2

  =50÷2

  =25(册)

  答: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25册。

  (四)反思提升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结合数据和算式特点,运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同学们学完这个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想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享学习的经验、体会,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策略7

  这几天,我在网上搜索并认真阅读了《优质PowerPoint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策略研究》(张红卓杨晓宏张继军)这篇论文;同时学习了一些与自身学科相关的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文献。我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提高了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的技能。

  在信息化教学中,由于PowerPoint软件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且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可利用资源多、开发周期短、花费精力少,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软件,并能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但在设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页面内容过满、版面设计过乱、界面色彩过艳、幻灯片数过多、效果设置过滥、课件结构过简、播放速度过快、交互程度不够、表现力不强、重形式轻内容、信息既大又全等。这不仅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压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优质PowerPoint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策略研究》这篇论文对教学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策略提出了以下八点建议:一是结构设计要清晰明了;二是页面布局要均衡统一;三是色彩搭配要和谐醒目;四是内容提炼要简洁科学;五是媒体元素使用要恰当;六是交互设计有效适量;七是动态特效设计要得当;八是播放速度要适中合理。这八点建议指出了我们平时设计与制作教学演示文稿时常见的问题。

  结合我自身使用教学演示文稿的实际情况,以后在设计与制作教学演示文稿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一、结构设计与逻辑展示要清晰

  教学演示文稿一定要思路清晰、逻辑明确、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因为教学演示文稿是一种辅助表达的工具,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抓住所需表达的要点和重点。演示文稿要按层级结构呈现教学内容,通常有线性、树形、网状三种结构,每种结构都应包括封页、目录页、子页、尾页四级。目录页是演示文稿的总纲,必须要有目录项,必须要精练,并能体现设计的教学过程。在目录上用超链接或热区跳转到具体子页,并在具体子页演示完后又返回目录页,这样能使学生明确课程脉络。

  二、版面设计要主题突出并均衡统一

  要使教学演示文稿成为夺人眼球的艺术品,教学演示文稿的'版面布局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主题要鲜明突出。按照主从关系的顺序将主题形象放大并编排于版面视觉中心,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2.形式内容统一。版式设计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设计思想主题的表达,这是编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及设计的先决条件。

  3.强化整体布局。首先,加强整体结构组织的方向视觉秩序。如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倾斜结构、曲线结构等。其次,加强文案的集合性,将方案中多种信息组合成块状,以增强版面文字的条理性和产生清晰的导读性。

  三、色彩搭配要和谐统一

  根据色彩心理,设计应用环境。作为基调的色彩在配置上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起到烘托气氛的主导作用。制作教学演示文稿过程中,选配色彩要简明、和谐。色彩的和谐是指整个画面的色彩配置既要统一协调又要完整悦目。

  四、动态特效设计要得当

  动态特效设计是指自定义动画设置和幻灯片间切换设计。动画运用要少而精,要与逻辑或讲课思路一致,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动画内容出现次序要设计合理,动画出现的方向要有规律性,一般相同内容都从同方向出现。要控制好动画的速度,以及进行适宜的时间设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记住《优质PowerPoint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策略研究》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建议,做出更有效更实用的优质教学演示文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策略8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时间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朗读目的不明确,学生容易养成坏习惯。(3)朗读参与面狭窄,造成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机会。(4)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化,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朗读技巧,缺失范读,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优化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态度。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常常用到的就是创设情境法和朗读表演法。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或者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进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或者感觉等,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朗读表演法是指通过角色朗读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比如,朗读选择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也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或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且小学生对句子结构没有全面的概念。对此,教师应该不用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并且促进朗读效果。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反复的朗读并且背诵,也适合图文并茂的方法令其感知事物,指导朗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语言基础水平略高于低年级学生,也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词汇量也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就要适当地关注文体培养,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等进行反复朗读,强调咏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感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设计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以及童话等,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引导。比如,在学习童话或者寓言文体时,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述大部分都是采用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大概在一个到两个之间。教师可以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分角色地扮演课文内容,寓言课文侧重于对道理的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深刻的道路。诗歌课文侧重于内容的节律性、情感性以及神韵性,其作为朗读教材最好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培养学生达到朗朗上口的最佳效果。朗读过程中,学生对音节、音律等存在差异,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深刻理解诗歌等文体的情感表达,进而体会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3.强化朗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缺乏的重要部分,朗读教学亦如此。在评价体系中,朗读评价可以是艺术性的评价,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价。艺术性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不直接做出评价语言,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的信息反馈之后,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高于一般性评价的自我评价。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着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目的在于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表现,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改进。例如,学生的朗读表现并不如何好,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夸赞学生朗读的认真、声音响亮等其他优点,促使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以及期待之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技能。但是,教师也要适度地应用激励语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愧蒙羞、自愧不如的感觉。教师要尽量靠近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带给学生更加真实、舒服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策略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能力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淘气准备为庆祝节日,到商店去买饮料。可是淘气跑了几个商店也没买到饮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各大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淘气傻了眼,不知到底该去哪个商店买?你能帮帮他吗?

  (二)、引入新课,探究购物策略

  请看大屏幕,自己读题,淘气不明白这些标语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解读信息)

  师:作为顾客,面对不同的优惠策略,可能会思考什么问题呢?(到哪一家商店买东西最优惠呢),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想出省钱的购物方案就是顾客购物时的策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策略。

  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大瓶装1200ml10元

  小瓶装200ml2元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每一家商店优惠的策略了,那么如果你要买东西,你选择哪个商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吧?看一看到底到哪个商店买饮料更便宜?分别出示三种情况带着学生一起来计算。

  出示问题:

  ①要买1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②要买1瓶饮料1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③淘气要买3大瓶饮料和3小瓶饮料,你会建议他去哪家商店?

  1、解决问题(1)

  淘气想买1小瓶饮料,你认为去哪个商店最便宜?谁来大胆估计一下?请把你的验证结果写在本子上。

  学生口答(思考一下,谁来说)

  甲商店:2.00元

  乙商店:2×0.9=1.8(元)

  丙商店:2元

  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结果的?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计算比较三家商店的价格,选择便宜的商店买。)

  师:你非常细心,分别算出三家的价格进行比较,乙商店最便宜。如果淘气要买1大瓶和1小瓶,你建议他去哪个商店呢?快帮他算一算,比一比,写在本子上。

  2、解决问题(2)

  甲商店:10元

  乙商店:(10+2)×0.9=10.8(元)

  丙商店:10+2=12(元)

  师:同学们真能干,很会买东西,这时淘气想干脆趁商场打折,不如多买一点。于是他决定买3大瓶和3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最合算?把你的算法写在练习本上。

  3、解决问题(3)

  甲商店:3×10=30(元)

  乙商店:(10+2)×3×0.9=32.4(元)

  丙商店:(10+2)×3×0.8=28.8(元)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的消费者。帮助淘气解决了问题,买到了最便宜的饮料。通过刚才的购物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

  生:30元以下的`甲、乙商店30元以上的丙商店

  在不同的商店买同一种商品时,通过计算比较,还要看购买数量及商家的折扣进行选择。

  带着我们的发现,请看问题(4):

  班里举办联欢会,要给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饮料,如果淘气班上共有学生35人,你认为去哪个商店购买比较合算?

  4、解决问题

  师:你们认为该到哪个商店去买合算呢?

  生:丙商店,因为超过30元的商品到丙商店会便宜些?

  通过以上一些具体购买情况的分析,你现在在买饮料的过程中会给淘气怎样的购买建议呢?

  不错!不错!真不错!同学们真是精明的购物小能手!师:在这个例子中,你能总结出怎样的购物策略?(货比三家)

  (三)研究其他的购物策略

  在买物品时不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优惠不知如何选择,有时也会因为物品不同容量的包装而不知如何选择。如: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而同一种牛奶往往会有不同的包装。我们在购牛奶时,选择哪种包装的牛奶合算呢?下面我们就让我们和淘气一起继续买酸奶去!

  1、请看屏幕,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认为哪种包装的牛奶便宜呢?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要买1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请思考一下,需要计算的请在练习本上算出得数。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2)要买1.5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

  请思考一下,需要计算的请在练习本上算出得数。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及答案。

  出示(3):要买2.4升酸牛奶,有哪些买法?怎么买最合算?同桌合作完成,

  请看合作要求:

  (1)同桌交流不同的购买方案

  (2)比较出最合算的买法。

  (3)然后上台展示。

  学生完成。汇报。

  方法一:2(大盒)×9.7元+2(小盒)×2.6元=24.6元

  方法二:4(中盒)×5元+2(小盒)×2.6元=25.2元

  方法三:12(小盒)×2.6元=31.2元

  方法四:2(大盒)×9.7元+1(中盒)×5元=24.4元

  (不但省钱,还可以多买100ml)

  ……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来买吧!

  师:这是买不同容量的同一商品,你有什么发现?在购买酸奶的过程中你会给出淘气什么购买建议?生:同一商品,大包装比小包装便宜。

教学设计策略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教学设计策略11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48元

教学设计策略12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现就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

  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绳。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轮流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习作训练形式。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教学设计策略13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4)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三、研究的思路:

  1、研究原则: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②体现朗读和朗读教学的时代特点;

  ③突出朗读教学过程连贯性;

  ④尊重朗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⑤突出朗读的主体性.

  2、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要点是:

  主导思想:指导学习方法,自主强化训练;

  提高朗读能力,朗读陶冶情操。

  目标要求: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推动审美教育

  朗读发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

  3、主要的方法:

  访谈法

  观察法

  纸笔测验

  小论文

  个人档案跟踪

  问卷法

  4、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应充分利用课内的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使学生能很主动地下位找学习伙伴读书了,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读书时才会想把文章读得更生动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第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教学设计策略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p68、69和练一练,P72第1-3题。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过用画图、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解决过用列举、转化等策略的实际问题,并在五年级时能够用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倍数关系的问题容易掌握。据资料,有人做过前测,在没任何指导和提示的情况下,约有63%检测对象能做对例1的答案。但学生不太关注假设策略的提炼和升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特定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如何用假设的策略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把握假设后新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媒体出示下面的热身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3、隆重推出例1,并齐读。

  4、谈话:例1与热身题相比,这道题主要难在哪里?(上道题倒入一种杯子,这道题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量。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5、揭示课题:这道题怎么解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样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略作解释)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梳理数量关系(基本策略)

  谈话:刚才阅读了题目,想必知道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题意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数量关系?

  学生思考梳理后,汇报并板书: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挑名思考方向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老师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可以采用假设的策略,把两种未知量假设成一种未知量,把大杯、小杯假设成同样的一种杯子。

  假设

  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3)布置: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在作业纸上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

  个人独立完成后,同位分享一下,相互质疑,说说思路。

  (4)全班展示汇报分享(老师巡视时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解答方法,请学生拿自己的作业纸上讲台展示汇报)。

  预设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第一个汇报的同学要口头检验一下)

  预设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结果会怎样?6个小杯要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大杯?

  预设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5)师精心板书一种方程解答,作为范本,强调方程解答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6X+3x=720

  9x=720

  x=720÷9

  x=803x=3×80=240(口头检验)

  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假设

  (6)小结,相机完成板书“一种未知量两种未知量”

  调整

  三、反思过程,提炼策略

  思考:

  ●解答例1的开始,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

  ●你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

  ●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

  ●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即:假设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假设是要注意什么?假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四、比较回顾,丰富策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想不出,师提示)如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把除数当成整十数试商,276÷43,把43假设成40试商;把接近整百或整十数,估算出大致的结果,298×41可以看做300×40进行估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把大数假设成小数相等,或者把小数假设成河大数相等,利用和与差的关系求出两个数……

  五、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

  根据例1的结构特点,换成桌、椅子的价钱素材编题。

  出示“练一练”:

  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1/5。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规定学生统一用方程解答,写在书上。核对,师巡视抽改。

  六、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一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2、做练习十一第二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题与前面例1的不同之处(3大4小,而例1练一练均是1大几小)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加上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3、做练习十一第三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读一读题目,并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再提出假设,并列式解答。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假设的,怎样解答的。

  七、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送同学们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华罗庚爷爷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假设

  一个未知量两个未知量假设都是同样的大(小)杯

  调整

  解:设小杯容量X毫升,则大杯容量3X毫升。

  数量关系6X+3X=720

  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9X=720。

  大杯的容量×1/3=小杯的容量X=803X=240

  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答:小杯容量80毫升,大杯容量240毫升。

  附:板书设计

  略

教学设计策略15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2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