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时间:
分享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一、 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张岱)

  教学时间:

  20xx年11月16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设想:

  1.课文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由学生搜集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导入,顺便简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画面在课件中作为背景展示,不单独展示,以节约教学时间,也不显生硬。整体感知,先由学生齐读(因为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交代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作者赏雪的经过(包括对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这一环节中,在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强调一些文言词语,让学生自然积累,而不单独设计词语积累一环节。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这一部分点到为止,不深入,不作过多研究。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区别,这一层次较高,所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先行准备,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结部分突出本文的学习重点,即白描写法;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此手法作写景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小记:

  [附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理清结构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1.两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3)齐读课文

  (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四.课堂小测:重要句子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实词.

  二.新课:问题探究: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三、小结

  四.课堂小测理解性背诵.:

  五、作业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教学回顾: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2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习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⑴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一小船(撑、划)此(动词,客居)

  ⑷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学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融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召开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组织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设想

  四、六单元第一次将文言文合编,背诵量极大,为促进学生背诵,可以组织一次诗文背诵比赛,以五、六单元学过的13篇诗文为抽查对象,学生抽签选题,比赛背诵

  五、开放探究

  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带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赏月游湖的风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简洁的议论,细致生动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共饮。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ǐ)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抗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茶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提示:本文写西湖七月半看月的风俗,它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鄙视那些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文笔把成千上万的游客归纳为五类逐一评品。第一类是达官显贵,第二类是名娃闺秀,第三类是名妓闲僧,第四类是一些市井无赖、浪荡公子,第五类是一些鄙弃世俗、厌恶繁华的高洁之士。这五类人归纳起来只有两类:真心赏月之人和借赏月之名追欢寻笑或沽名钓誉之徒。作者将前者引为同类,对后者加以嘲讽鄙弃。第二段写游湖的热闹情景,以传神之笔极写一时之盛。第三段写真正懂得看月和领略湖光山色的,只有作者和一些风雅之士,西湖七月半的湖山之美也到此刻才显露出来:“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寥寥几笔,就把山川风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关键语句翻译如下: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译文: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音乐声,像沸腾,像摇撼,像发梦魇,像呓语,闹得别的什么都听不见,不好讲话,人们变得像聋子,如哑巴。大船小船一齐靠岸,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只见篙打着篙,船撞着船,肩摩肩,面看面罢了。

  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译文: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子,山也重新整妆,湖也重新洗面,山水都重新显出明净洁白的颜色。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月色苍凉,东方将晓,客才散去。我们把船放开,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清静的梦境使人感到非常恬适。

2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