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最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河,母亲河》最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看大屏幕,抢答下列问题。
1、黄河全长多少米?
2、黄河发源于哪座山?
3、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4、黄河在哪里注入渤海?
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黄河的未来。
A、学生相互讨论回忆,了解黄河的现状。
断流: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间,黄河下游有19年发生断流,累计断流57次,共计682天,平均每年断流36天。进入90年代,断流尤为严重。1997年2月7日,黄河下游利津河段首次断流,断流河段曾一度延至河南开封市柳园口河段,断流长度达700多公里。
污染:对 7247 公里长的干流和主要支流进行水质评价,其结果是:7 成以上的河段完全失去了饮用水源功能,其中,有 1779 公里受严重污染;劣于 5 类水标准,这种水实际上已成为“毒液”。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
1999年初,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发生了历史上范围最大、程度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水污染,造成了一些城市供水困难,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水质恶化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大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在三门峡市,许多市民感到自来水有异味,只好花钱买邻近地区的井水、泉水吃,从而出现了“守着黄河买水吃” 的怪现象。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本来土壤肥沃,森林覆盖面广,却由于历代的砍伐,使土壤失去保护,任由暴雨冲刷,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淤积下游河道,引致泛滥成灾。再者,光秃的地面,亦使地面径流加速集中汇入河流。黄河现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B、爱我黄河,我为黄河出点力。
(一)、让学生畅所若言,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1、你知道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
2、你知道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吗?
参考答案: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用量超过其自然的限度,及人类的需求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剧烈的反映。
3、面对着黄河,你最想对黄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如今,黄河的现状令人堪忧,你为黄河最愿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5、请你为改造黄河献一计。
(二)、学生4人小组展开活动,完成下列两则题目:
1、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2、请你为黄河母亲和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
优秀的广告语如:
1、 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2、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3、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4、万里黄河在咆哮,祖国母亲泪满流。风吹雨淋黄土坡,水土流失愈严重。炎黄子孙同携手,积极保护多绿化。
5、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优秀的公益广告赏析:
1、 黄水滔天,浊浪滚滚中,祖国地图上满目疮痍:一棵棵残树在洪水中随波逐流,一根根树桩无奈哭泣。画面中,一座小楼在大浪冲击中岌岌可危,小楼上的人哭叫着抛出了残缺的斧头。
标语:我“爱”黄河母亲,砍光了“绊脚石”,永远在她“怀抱”中!
点评:画面布局合理,含义一目了然,色彩鲜明,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标语言简意赅,颇具讽刺意味。
2 、
标题一:曾经——
一条碧蓝的河流蜿蜒流淌,绿树成荫,鸟儿在蓝天白云之下欢快的飞翔。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河水中浮现出“河”这一古老的名称。
标题二:现在!
刺耳的闪光灯声中,拍摄着黄河的现状:触目惊心的树木残桩中,浊流肆虐,天空不再澄澈,鸟儿不再歌唱,沙尘弥漫在画面上。“黄河”这个名称的出现,发人深省。
标题三:未来?
只有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
点评:富有节奏感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三个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做连缀,简洁明了,标点的使用颇见匠心。
活动小结:我们的黄河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我们对黄河、对地球的悠悠关爱之情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本次活动我们将语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加强了环保意识。小组汇报的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角意识,人人参于,互助合作,又有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同时,请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祝愿。
2、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广告要件应包括图画或照片、广告词、设计思路说明。可以用手绘,也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力求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