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时间:
分享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 说学情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据课标理念,结合课文和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扩大阅读范围。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于教学重点:

  为突出重点,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指导他们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荒原前后变化中探寻“奇迹”发生的原因,由浅入深地感知牧羊人的精神。

  关于教学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将展示绘本中荒原被改造前后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深刻认识牧羊人行为的意义;通过精读文本,合作探究,感知牧羊人精神内涵,并通过给牧羊人写颁奖词的环节,完成情感体验上的提升。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 课前预习法

  课标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觉预习是其中重要一环。为此我制作预习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

  2、 默读精读结合法。

  对于本文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适宜采用默读的方式来把握文章大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默读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默读的速度和效率,为后面扩大阅读视野、读整本书创造有利条件。对于文章内涵、主旨的理解,则宜以精读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 合作闯关法: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为此,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力闯关,人人参与,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趣的学习中感受快乐,获得进步。

  五、说流程

  根据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导入环节

  多媒体展示绘本《种树的男人》中荒原前后不同景象的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荒原上种树,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种出了一片森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乔诺的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认识这位在作者心里和上帝一样伟大的牧羊人。

  【设计意图:用原作中的图片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简洁却饱含感情地地介绍《植树的牧羊人》,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二)合力闯关

  闯关说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多媒体显示的任务卡进行团队合作闯关。每个小组在每一关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获得不同数量的星星,闯关结束后获得星星最多的小组为冠军小组。

  第一关:我快故我行

  任务: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根据默读,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谁)在 (哪里)几十年如一日的 (什么事),把荒漠变为 ,让住在这里的人过上了 的生活。

  学法指导:(1)默读的时候,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掌握课文大意。鉴于课文篇幅较长,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本关任务适当降低了难度,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

  第二关:我思故我明

  本关分为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文中着重写了“我”几次见牧羊人?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闯关要求:(1)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起止。(2)默读相关段落,找到描写不同景象的句子,然后小组里推选三个同学,分别朗读三次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集体提炼一些关键词来概括,并写在答题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通过精读课文相关段落,提取信息。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任务二:牧羊人种树的过程容易吗?他经历了哪些困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凄惨的身世、孤独的心情、

  恶劣的环境、艰难的过程)

  任务三:你觉得牧羊人有哪些地方是你最佩服的?

  (学生可能说到的要点:孤独中的平静坚强、生活中的认真专注、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面对恶劣环境的顽强毅力、不图回报的无私大爱)

  【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文本解读里,教师只是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闯关任务进行自主解读,层层深入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情感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在探究式学习中达到锻炼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三关:携手凌绝顶

  任务:如果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小组合作,为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多媒体展示我国种树老人杨善洲的简介及颁奖词,教师简析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后展示成果,教师示范自己写的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为牧羊人写颁奖词,让学生对其精神内涵产生更深的认识,情感体验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和教师的示范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一个普通的老人,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坚持以微薄的力量去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做到了。而更难得的是,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正因为这份无私的情怀,才能使他无比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努力,他成功了。造就了森林,健康了自我;美丽了世界,幸福了众生。我想,我们都不是上帝,没有神一样的力量,但是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去努力,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学生经过充分自主的合作探究型学习,基本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巩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并阅读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拓宽他们的思维,让语文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

  我将板书整体设计为一棵树的形状,既契合了本文“种树”的内容,又使人物精神内涵以艺术化的形式集中起来,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形成整体概念,留下深刻印象。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

  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设计:由《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入课文

  (设计意图:从神话故事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下一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关于作者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朗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山毛榉( ) 白桦树( )

  薰衣草( ) 废墟( )

  (此活动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4、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

  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此环节通过默读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1.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3、.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的印象。你感觉他有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

  4、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他也是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相关描写句,体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好处,把握关键词语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情感,领会主旨)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主题: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讨论: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现代机械越来越先进,是不是不需要像牧羊人这样的精神了?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把握主题的同时深入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2、搜集5句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并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此环节设计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读写能力)

  四、说板书: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将设计如下: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初遇——荒地——选种,种树

  再见——绿树成荫——养蜂、种树

  最后——生机勃勃环境优美——没有动摇

20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