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夹竹桃》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夹竹桃》说课稿1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划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三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与其它写花的状物文章不同的是,《夹竹桃》这一文里,虽然也定了花的色,但却没有去细描花的形,而是把浓墨用在细腻提示花的气质与蕴味,写夹竹桃所带给“我”的全新的美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更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去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作者借花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来表达对自然界草木的喜爱之情——“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作者眼里的夹竹桃的特性——花色红白相间,奇妙有趣;花期很长,有可贵的韧性,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陶醉在月光下的夹竹桃的花香里,在扑朔迷离的花影里幻化、想象、愉悦……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独特的情感,进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1、品读2、4、5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作者对夹竹桃,有怎样一种情感呢?”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
设计意图: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展开教学,以中心为发端,最后又以中心为终结,可达到一种中心突现、完整统一的效果。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教学,将贯穿于全文的教学和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旨在取得凿眼打井之效,挖得深,获的水多。放得开,收得拢,主线分明,脉络清晰。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1、以“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接下来学习课文”为过渡,引领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从而从全文中揪出
2、4、5三个重点自然段。
2、让学生边读边思,弄懂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
设计意图:文章篇幅比较长,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课文,大胆舍弃,直奔重点段,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学生品读重点段。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花性
▲学习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花的色彩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处理这一段,我抓住中心句“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这景象”指什么景象?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再借助画面形象感知夹竹桃红白相融的样子。(2)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在作者眼里,一红一白,本是不相容的,但眼前的夹竹桃却美得如此融洽,甚是奇妙、有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在先前的画面欣赏中,学生已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夹竹桃的意象,在诵读时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在眼前浮现画面,真切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及——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春天,迎春花……夹竹桃……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夹竹桃……秋天,玉簪花……夹竹桃……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在和煦……在对比性的朗读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中心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画面、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使言语间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自然结合、和谐统一。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学完了三个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让学生读第1、第6自然段,感悟其内在的联系。
2、把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放在更宽广的情感背景中,使学生对课文中许多内容理解得更深入。师介绍写作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使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师介绍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让学生读一读,从而解读第1自然段中所说的“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设计意图:不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的表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
五、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例举仙人掌、松树、小草、梅花、广玉兰等,仿照作者的句式赞美其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习得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技能上的发展。
《夹竹桃》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任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此课是在学完《广玉兰》之后进行,是在“咏物抒情”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的课文学习,学生对“咏物抒情”这一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为此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学会想象感悟的读书方法与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进行品析鉴读,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资源整合
1、与主题学习“咏物抒情”相结合,进行学习迁移与类化
2、与助学案相关知识相配合,提高有效学习
3、与季羡林的其他名篇《槐花》相整合,进一步感悟他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4、与主题阅读丛书相结合,拓展阅读面
五、教学方法
1.主题背景下的课文泛读:《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都同属于一个主题“咏物抒情”,因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属于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在“划分主题----概括内容”这一环节之上,通过泛读,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特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 助学引导后的精读:学习本课之前,发放给学生一份“助学案”,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根据文章生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
3、想象悟读:以3、4自然段为范例,通过情境叙述性语言, 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画面,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
4、对比品读:在详教第4自然段,略教第3自然段,不教第5自然段 的策略之下,在想象情境、感悟画面的基础之上,对比品读夹竹桃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六、教学过程
1、感悟花之美,衬托铺垫下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课堂学习之前,结合课文第3段内容,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同时相机理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的含义。
2、、以问促究,了解作者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季羡林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在感悟花美基础之上,用 这样的问题,引出对作者的关注,用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拓展资料,介绍季羡林。
学到此,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这样一个大家,对夹竹桃如此衷爱,原因究竟何在呢?”这样的补充拓展,会更能激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好奇,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3、一问相连,理清线索
有了相关兴趣之后,我再着重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线索。
所以教学中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季羡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泛读基础之上,认识到作者是从“色彩美、花期长有韧性、花影迷离”这三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
用这样的问题串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无形之中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4、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读是语文学习之法。充分的读,有效的读,有情的读,会更好地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于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线索之后,针对相关的2、3、4、5自然段,结合相关段落写法特点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
(1)图文对读第2段,感受夹竹桃色彩的美
对照图片,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里呈现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景象,领略作者当时的情趣。
(2)情境悟读第4段,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大,领悟对比写法:
运用情境补充式语言:如在和煦的春风里,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他们迎着春风,伴着细雨,大门内的夹竹桃在迎风吐艳等,感悟想象夹竹桃春、夏、秋三个季节中“迎风吐艳”的风姿,从而启发学生从此段文字中体会到不论是气候和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开放;花期之长,无花可比。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可贵之处——韧性。为此段的感情朗读和感悟对比写法做好背景渲染。
(3)想象品读第5段,感受夹竹桃月光下的美
此段教学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力求获得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
我想它是地图(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 ),……( )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 )。……这一幅画竟变成了活画了。
【指导学生边读边闭目想象,达到熟读背诵,在赏读中积累内化,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
5、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通过《夹竹桃》这一课,学生领悟到季羡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进而利用助学案和主题阅读丛书,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他名篇,进一点体会他于平凡物中体现睿智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夹竹桃
最值得回忆留恋
色彩美
花期长,有韧性
花影迷离
爱上它
八、教学成效
《夹竹桃》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文”用“语”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自学;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广泛的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夹竹桃》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来体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在读中感悟夹竹桃那 “可
贵的韧性”。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体现如下三个理念:
二、说教法学法:
1、熟读: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么,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获得的根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古人告诉我们: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诵。也就是说,课文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语文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达到古人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2、精思:
不加咀嚼的朗读不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食而不知其味”,如此这般,不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因此“精思”,是多读中的操作要求。有口无心,呆读死念,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未必“自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转变,鼓励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3、感悟: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教师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探究主题
1、教者打破按课文自然段来教学,而是从第三自然段入手,先欣赏作者由复习以填空形式导入:夹竹桃不是 的花,也不是 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 最值得 的花。
我爱上了夹竹桃,因为它有 ,又能引起我 。
2、揭示探究主题: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为什么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它有什么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哪些幻想呢?
(二)自主感悟夹竹桃的韧性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4)
2、请同学们拿起笔,再细细地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把它画出来。
3、同学们的反应真快,一下子都画好了,老师再给你们提个要求,因为每个同学画的句子可能不一样,你画的他没画,他画的你没画,我就要请同学们来进行一次“小老师挑战大赛”,把你画的句子解说给没画这句句子的同学听,让他听了你的解说会觉得,诶!这句话确实也能体会到它的韧性。愿意接受挑战吗?祝你们挑战成功!
[每个小学生都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积极动脑,拓展思维。]
4、学生准备。
5、集体交流,随机出示句子圈画,朗读表达对夹竹桃韧性的由衷赞美。
板书:无……不……
无不
穿插理解:一嘟噜
造句训练:无……不……
无不
6、齐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情感。
四、了解引起的幻想及其原因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找找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5)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2、交流板书:地图、荇藻、墨竹
3、请同学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幻想反复地读读,在脑袋里放放电影,然后把你喜欢的原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同时我们认为,没有选择性就没有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4、学生自读准备。
5、汇报展示朗读。
引导评价:听了他的朗读,有何感受?
6、齐读介绍三种幻想:我们连起来把三种幻想介绍给客人老师听,好吗?
7、想象训练: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们都陶醉了,沉浸在幻想之中,觉得还不过瘾,想请你们也幻想几种,让他们过过瘾。(板书:……)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想象是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学生领略了介绍的三种幻想后,不急于罢手,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再说说其他的幻想,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8、作者的幻想是怎么引起的交流句子:“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唉呀!作者的文学水平太高了,黄老师看不懂,谁愿意结合自己曾看到的这种景象来介绍介绍。(意在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些什么?(香)你能把它的香读出来吗?
9、让我们跟着作者,再一次到月光下的夹竹桃下,进入幻境,好吗?
四、总结,激趣引导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完全明白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了吧?谁愿意来说说?
2、其实,夹竹桃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爱的原因呢!看,黄老师就找到了一些?老师还有呢,想看吗?“有志者不食喈来之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不吃别人送到嘴边的食物,想吃自己去获取。你们有志气吗?那还想看吗?那咱们比比谁搜集得多!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引向课外。]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夹竹桃》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典范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3、4小节,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再如交流第4自然段时,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最后,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了解,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在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由此再引出作者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幻想夹竹桃还是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整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这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夹竹桃的品质美及文学本身给人的那种美的享受。作业的布置,我采用了“星级作业”,这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夹竹桃》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回顾苏教版课文的编排,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蒲公英》,三年级下册学习了《花瓣飘香》《荷花》,四年级上册《桂花雨》,都是关于植物的,各学段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模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采用"读议结合,情境共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齐读、浏览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关于有关描写花的四字词语。然后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 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创新,内化感悟(1分钟)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上的相关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夹竹桃"的手抄报。
(八)写字指导,养成习惯(2分钟)
1、仔细观察,说说字的字体结构。
2、指导学生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3、展示优秀的写字作品。
《夹竹桃》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夹竹桃》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八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找出有关句子,画一画,作一作批注,有感情的读一读。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夹竹桃图片等)
七、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质疑问难,学习写法——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六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夹竹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学有方向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便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适时点拨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找出第二自然段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奇妙有趣的景象与第四自然段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夹竹桃的美妙景象、可贵的韧性,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我还出示这样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每日都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每个季节都奉陪。”引导学生通过把“每日都、每个季节都”与原文中的“无日不、无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运用双重否定词“无日不、无不”在这里的妙处,也进一步落实了课后题。
再如作者喜欢夹竹桃的花影迷离,孩子们可能会展示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在孩子们初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孩子们会有更新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进行朗读,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地图的样子、想象池塘中的葕藻、想象墨竹画的样子,想象花和叶子在月影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幻想夹竹桃是什么?完成句式: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 四)整合提升 拓展升华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又能引起我的许多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孩子们也通过文字与文学大师产生共鸣,以同样的感情爱上了夹竹桃。
(五)质疑问难 学习写法
课文学完以后,有的孩子会发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迎春花、桃花等14种花,而丝毫没有提到夹竹桃。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我将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他们经过思考便会得到答案:“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更能突出夹竹桃的美。”这样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立足全篇,学习领悟写作方法。
(六)品读赏析 积累词句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表达的妙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八、说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夹竹桃》说课稿7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1、重点品读3、4、5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
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花?”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韧性幻想”,板书。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在学生读懂了“物”的特点后,我让学生读懂物背后的“人”,让学生明白写自己喜欢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四、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自己的幻想。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学完了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