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教学实录

时间:
分享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五篇

▼▼目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资源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
★《复式条形统计图》实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模板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单元编写意图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数据统计的过程●统计表●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五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活动。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材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的问题情境。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收集数据,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在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中,教材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教材还提出了这些数据对儿童体育服装设计者有什么帮助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2.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意义;着重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且教材中统计内容的学习素材,都力求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我国居民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情况”“降水量的比较”“我国平均每天创造的财富和消费的财富的比较”。通过处理与自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数据,学生开始懂得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预测。

3.在数据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5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学习应注重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因此,在评价中应特别注重这方面内容。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没有整理的数据,然后请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并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这些数据;也可以直接呈现统计图表,让他们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作出预测和决策。统计图表的绘制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教学案例研讨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58页)

(一)教学过程片段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投球时单手投得远一些,还是双手投得远一些?

生1:我想双手投得远一些,因为两只手的力气会大一些。

生2:我感觉应该是单手投得远一些。

生3:我也认为单手投得更远,我曾经试过。生4:我想可能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

师:究竟谁的想法更合理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活动小组同学投球的结果吧。(出示统计表)

师: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生:可以,但是比较困难,应该画成统计图进行比较。

师:用条形统计图怎样表示呢?自己动手试试看。(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图中尝试完成统计图)

(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其中第一组是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了两个统计图;第二、三组都将两组数据画在了一起,其中第二组把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了一起,第三组把两个条形并排挨着画。)

师:评价一下,哪幅图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生1: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把每个同学两次投球的成绩画在一起,比较起来很清楚,第一幅图是分开画的,不好比较。

生2:我感觉第三幅图更好一些,他们是把表示每个同学两次投球成绩的条形并列挨着画的,更便于比较。

生3:我同意他的看法,但第三幅图应该用两种颜色分别表示两种投球方式,并在旁边标注一下,那样看起来就更清楚了。

(各小组修改统计图)师: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得远,而且相差得也比较大。

生2:4号同学双手比单手投得远一些,但是差得并不太多,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单手投球会投得更远。

生3:6号同学两种情形投的距离一样远,挺有意思的。

生4: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师:我们下午有体育活动课,我们实际做一下这个实验,各小组要组织好,注意安全,做好记录。请各小组考虑一下能否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图表达呢?

教学设计:韩巍(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二)案例点评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请学生猜一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当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完成统计图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前面的猜测,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数据的作用。特别是有学生自己提出要做实验试一试,这既激发了学生亲自收集数据的兴趣,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抽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当然这个问题小学生不必讨论。对于学生的亲自做实验的想法,教师给予了鼓励,并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即比较三种情形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为学生开一个“口”,这个“口”可能是数学的(抽样的代表性),也可能是现实生活的。

(三)思考与讨论

1.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读统计图的能力?对此你是否有设计?

2.你是怎样组织“实践活动”的?写出成功案例的片段。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投球游戏的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首先,教材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并阐述理由。学生根据经验有的可能猜测单手远,有的可能猜测双手远,也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要想知道哪种情形远,需要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材出示了第一活动小组7名同学单手和双手投球的数据,根据实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操场上收集数据,或者课前收集自己投球的数据,课上进行汇总。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使学生再次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两组数据呢,从而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再和教材中提供的统计图比较;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教材中的统计图,说一说这个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说一说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含着信息的。特别地,学生可以就到底是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展开讨论。从教材提供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投球远,只有4号同学双手投球远,6号同学两种情形下投得一样远。

试一试

先让学生把统计图补充完成,再引导学生读图,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

信息,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实践活动

可以利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让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并运用学过的统计图对数据加以整理。然后把得到的结果与教材中提供的进行比较,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读图,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两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从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7月,乙市出现在1月。

(2)甲、乙两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两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气温从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达到最高,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气温1月最高,然后从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达到最低,从9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推断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市的月平均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学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班和这个班身高的分布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返回目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 :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 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 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 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⑴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 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返回目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

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 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 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 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 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返回目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实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问:“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 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 追问: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返回目录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模板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__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返回目录


相关热搜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