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的学问》教学实录

时间:
分享

  斯特林保对自己的主题也是念念不忘,在这篇小说的题记中他这样写道:“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一起来看看《半张纸》的教学实录吧。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问大家个问题,如果给你个机会,把你记忆当中所有的痛苦和不幸全都抹去,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好奇怪啊,痛苦和不幸你们都不愿意抹去是吗?那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文章,被称为瑞典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斯特林堡的代表作——《半张纸》,看看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能不能更清楚些,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抹去这些记忆。

  师:之前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问大家个问题,你读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幻灯)

  生: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它半张纸上记载了两年的内容,但是已经物是人非了,它成了过往的证明。

  师:半张纸记载了两年的内容,我们感到物是人非,这期间发生了好多事是吗?那么你能不能用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来告诉同学们,这半张纸上到底记载了什么?

  生:记载了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

  师:还有没有那一句话内容上你认为和它有着交叉的?

  生:记载了“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师:好的,你找到了两句话,超额完成任务。请坐。我有个问题啊,刚才她作答时说到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的罗曼史”,你同不同意这里边说到的“全部”的说法?(幻灯)

  生:我是同意他说的“全部”的说法的,虽然他不能记录一生中全部的琐事,但是他记录的是一生中对他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是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精华,所以我同意作者的说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谁来说一说?

  生: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觉得“全部”这种词汇的话,应该是完全包含,非常精细的。就像记录全世界的历史,就需要把全世界的事情全都记录下来。它记录的只是一些琐碎的事情,而不是两年间的全部,因为所有的事情不可能在这半张纸上全都记录下来。

  师:请坐。两位同学的看法有一点相左之处是吧?大家同意哪一种啊?

  生:(回答哪种的都有。)

  师:你是不是只看到了作者写在纸上的这些东西?

  生:我觉得它虽然就像一段简史,但是记载的事情就像是一个大纲一样,每件事情都能勾起他对过往的回忆,他这里说的“全部”,只是他记录在这张纸上的全部,还有他内心的回忆。

  师:你自己在读这半张纸上的内容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

  生:浮现的是一些过去的回忆,他对他妻子的爱。

  师:这些东西会想一段让人浮想联翩的电影一样在我们的脑海中成像对吗?

  生:对。

  师:从她刚才的会打中我感受到一点,其实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并没有什么相悖之处,所谓的全部,你可以理解成全部重要的事件,也可以像同学刚才所说的“全部生活当中的琐碎”,而这一切在我们的阅读中,虽然作者没有写,我们却会自己去脑补,所以我刚才问大家,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里会不会浮现出那样的场景,会不会产生这样的一些问题关于这半张纸上所记录的一切呢?你们有问题吗?文中的那些人在你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仅仅是一些名字吗?

  生:我觉得不是。是一连串的事件,比如说出入马车行和鲜花店,这就不只是两个店名,会让人想到他为了订婚而前前后后忙碌,又去租马车,又去买鲜花,这样的一整串事件。又比如修女和L医生,就可能联想到女主人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因为她应该是卧床的,下面他的岳母的出现,应该也是后来他妻子怀孕的一个暗示。

  师:那你说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详细的内容写出来呢?

  生:我觉得是没必要,他在半张纸上不可能呈现出这么多的内容。

  师:那么在回忆中呢?青年人的回忆中可不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呢?

  生:可以。

  师:那为什么不写出来?

  生:没有必要,这样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联想。

  师:小说中作者在半张纸上记录的是一些符号式的东西,我们看到它后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并不是斯特林保不能把它完整地呈现给我们,而是他要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在小说的结构当中是一种手法,和我们的中国画有类似之处,中国画为了在构图上保证结构的完美和章法及画面感而留下的空白,这叫什么?

  生:(齐)留白。

  师:小说中也是可以留白的。这篇小说在结构上呈现出一个特点,小说中的材料半用半藏(板书)。作者有意识地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加了我们阅读的快感,让我们更有兴趣去探究这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真是奇妙的半张纸!我越来越对它好奇了呢。

  师:请大家在小说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对半张纸进行了描写?这半张纸是什么样子的呢?(幻灯)

  生:首先他是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这张纸上写满了字迹,然后它的字是用各种颜色的笔迹写的,比如黑色的墨水,比如红蓝的铅笔,然后从这些笔迹可以看出他不经意间在这张纸上写下了他两年的人生轨迹。

  师:概括得很好,你能不能挑里边的两句话给大家读一下?

  生:(诵读“但是在墙上……开始读起来”一段。)

  师:阅读流畅,发音标准。我觉得我越发对这半张纸条有兴趣了,它竟然是有光泽的,Blingbling会发光啊。那位同学还找到别的描写性语句了?

  生:我找到的倒数第三段的“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半张纸……放到胸前的衣袋里。”

  师:他读完这句后大家有问题吗?

  生:他说他想忘记这一切,后来又说把它这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前后有点矛盾。

  师:前后的态度矛盾,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先留下,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这张纸经过了这么久,为什么会有光泽?

  师:他刚才读的那句话里没有写有光泽吧?你看的事哪句?

  生:前边那句。

  师:哦,前边那句有光泽,后边那句没光泽,那光泽哪去了?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主人公前后对待半张纸的态度有没有矛盾呢?

  生:我认为没有矛盾。结尾说他已经尝到了生活所能给予他的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发生了转变,决心把这半张纸带走。

  师:也就是说主人公前后的情绪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行为动作也就出现了一些变化。所以觉得不矛盾。是吗?

  生:是的。

  师:好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提问者满意吗?满意,好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光泽去哪了?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年青人的眼睛湿润了”,所以我认为它被年轻人的泪水浸湿了。

  师:大家觉得这个想象合理吗?

  生:(齐声)合理。

  师:阅读时越读越泪奔,最后纸条被浸湿了,这是一种解释。老师看了一下英文的原版,原文当中这句话是这样来写的。“It was a piece of scribbling paper,yellow and shinning like the sun.”我们的译者把它译作有光泽,但是按照原文直译的话应该怎么译呢?

  生:(齐声)闪烁着像太阳一样的光辉。

  师:如果我们尊重坐着的原句,那么我们认为像太阳一样的光辉哪里去了呢?Where is the sunshine?

  生:我认为这种光辉师光阴的光辉。他一开始看到这张纸条,勾起他对以前的回忆,他在看见这张纸条时可能会好奇,回想自己在两年的时间里到底都干了些什么,于是他在自己脑海里把这些重新过了一遍,他把这张纸的内容都已经转存到自己的心里了。

  师:阳光去哪啦?

  生:去了他的心里。

  师:说得真好,给他一点掌声吧。我们的心里都应该是充满阳光的是吧。这两处对纸条的描写一处有“有光泽”,一处没有,但是都写到了“淡黄色”,我们说性小说的结构上来讲,这也构成了一种结构方面的手法,应该叫什么?

  生:(齐声)首尾呼应。

  师:首尾呼应,从整篇小说来看,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整篇小说的结构愈发完满,愈加完整,而从艺术效果上来看,可以说使整篇小说张合有度。(板书)

  师:说了这么多关于半张纸的内容,我觉得我们可以深化一些去探讨这篇小说内容了,“半张纸”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呢?(幻灯)

  生:我认为这半张纸记载了他在这两年间的生活,他与他妻子相识相知相恋,最后他妻子难产而死,这半张纸能够看出他这两年间生活的一个过程,这张纸代表了他与他妻子之间的爱与美满的生活。

  师:代表了爱。我们见到了很多符号化的东西,感受到这种爱是怎么样存在于这张纸上的?

  生:是渗透在这张纸上的。

  师:她在里边读到了浓浓的爱。别的同学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张纸的寓意是幸福的力量。因为最开始他在搬家时有一点生无可恋的感觉,他要搬走的时候看到了房间里面没有带走的半张纸,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是压抑低落的。可是他看完了有光泽的半张纸之后,却“高高地抬起了头”,他会去做个快乐的人,因为他已经得到过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了,鼓舞着他能够好好的生存下去,所以我觉得这半张纸蕴含着幸福的力量。

  师:说得非常棒。她从里边读出爱,你从里边读出了幸福。还有别的解读吗?

  生:我觉得这张纸上承载的不只有他最大的幸福,还有他最大的痛苦。他在这两年中承载的并不都是幸福,他两年间有工作的变迁,两年后,他最爱的两个人相继逝去了,所以相对于他的幸福来说,他的痛苦也会陪伴他一生,所谓的光泽斌没有随着他的妻子和孩子逝去,而是藏在了他的心中,所以他在痛苦的同时,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师:好的,说出了两层意思,除了痛苦,还说出了希望是吗?他和前两名同学的视角不一样,他是从半张纸所承载的不良的事件或者情绪入手的,但是最后得到的结论却是,这半张纸上承载着希望。为什么是“半张纸”啊?

  生:当我看到是半张纸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从电影胶片上剪下来了一部分,如果是一张纸的话,我就感觉是在写一个完整的人生。正是半张纸才给了我它是从人生中最幸福的也是最痛苦的那两年中剪下来的一种才半张的片段,更切合小说的主题。

  师:更切合文章的主题,也更切合里边提到的两年的时光是吗?这个人的生活还有一半乃至一多半的路没有走,里边寄托着一种希望。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小小的半张纸承载着这么多的内容,我们从半张纸上读到了爱,读到了幸福,读到了人生的不完满,读到了对未来的希望。可见半张纸虽小,它承载的内容却是极其丰富的,在我们的文学当中,这也可以构成一种手法,给他一个名字,应该叫什么呢?

  生:以小见大。

  师:半张纸虽短,可是它纸短情长。(板书)我们分析了这么多,从半张纸的内容说到它的样子,说到它的寓意,说到它的主题。我们在里边一再的提到了一个词汇,叫做小说的“结构”,那么什么是小说的结构呢?

  生:(诵读)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内容留白、照应反复、以小见大、铺垫伏笔、设置悬念、穿插线索、叙述详略、叙述时间和叙述载体等等。

  师:我们同学其实很厉害,刚才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分析到了“留白”“照应”和“以小见大”,其实还触及到了一些其他的,比如说“载体”和“时间”等等。

  师:作家在小说当中有意识地运用结构,到底是在“构”一些什么呢?(板书)我们结合文章中的一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幻灯)老师不用自己蹩脚的英文再翻译一遍了,英文原版中是没有“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这一段的,译者加入这句话后,从文章结构的艺术效果角度讲,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下吧,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最后一排的四位同学单独成一个小组。一会每组推出一位发言人来传递本组讨论的结果。好了,开始。(教师深入学生。)

  师:好,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本组形成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句话对文章的结构是有好处的。这句话使上下衔接得非常紧密,作者原文入股没有这句话就让主人公从非常悲伤的气氛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下面非常乐观的情感的话,我觉得在结构上会有非常突兀的感觉。

  师:你是从人物的情感角度来说是吗?不同意他从悲伤的万丈深渊中直接蹦出来是吗?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译者一句批注式的抒情,作者在大量的留白之后就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来进行情感的表达,然后又过渡到下一段的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它更多地是一种点缀。

  生:我基本能理解他们两个的看法,但是我还有些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句话就这个结构来说的活出在于它可以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但是正因为这种过度的作用我觉得它对艺术效果的作用不大。可能是个人喜好的原因,我更喜欢小说把情感一下子跌落万丈,给人一种落差和一种冲击的感觉,而这种过度它太过自然了,失去了对心灵那种巨大的冲击力。所以我觉得这个加入的并不是很好。

  师:标题叫《半张纸》,他应该有点小残缺小遗憾之类的,结果太过完满,让人觉得它完满得好不真实啊。还有吗?

  生:我并不觉得这句话对这篇文章起到了什么好的作用,我觉得这篇文章前边一直都是在通过一些方式来促使我们去想象和思考主人公的一些事情,而后便突然进行点评式的评价,让我们觉得太突兀。

  师:我们材料的后边新出现了一个词叫“意识流小说”对吗?意识的流动是小说中写到内容的一个主体,意识到这里应该当止则止对吗?

  生:对。

  师:总结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中我注意到几点:第一,大家都能够从文章的结构出发;第二,大家都能够从人物情感发展的角度来考量他合理还是不合理;第三,我们注意到了本篇外国小说的一些特征,比如说“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我们讲作者在文章中运用某种结构的时候,他考虑的归根结底是什么呢?

  生:主旨。

  师:形式永远服务于内容,小说的结构自然要服务于小说的主题。(板书)斯特林保对自己的主题也是念念不忘,在这篇小说的题记中他这样写道:“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痛苦的意义在于告诉你,你曾经有多幸福。

  余华《活着》里边的“福贵”,老人儿子被抽干血无辜死去,女儿产后大出血死去,女婿意外之中死去,连可爱的小孙儿都死去,老人最后说“家里人全是我送的,全是我亲手埋的”,较之于这样的悲凉,绝大多数的人生都算是幸福满满。生命的智慧不在于忘记困难折磨,而在于牢记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有幸福。小说可以构,构,构,人生却只能GO!GO!GO!

  牢记人生所有的幸福,在人生即将来临的苦难中拔足狂奔,在苦难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相关热搜

2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