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未来有感

时间:
分享

读未来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未来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未来有感1

  一名医生,不仅要有出色的医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机敏的思维;一名警察,不仅要有常人不及的体能素质,还要有公正不阿的铁手腕;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品质,还要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和处事不慌的工作能力——每一种职业光鲜外表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苦,没有哪种职业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胜任的,也没有哪个人的成功之路是一帆风顺的。

  医科学生必须接受五年的学习生涯,进行许多次模拟手术,警察要通过魔鬼体能训练和各种各样的测试,教师要注意随时更新知识库,训练口才,熟悉学生心理。这些普通的职业,都是每个人通过不懈努力、咬牙坚持、克服重重难关才取得通行证的。事实证明,他们背后吃的苦,流的泪,终将成为他们成功的铺路石。

  我很喜欢《你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作者汤木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谁的`人生是一路踩着红毯的,要想成功,就要耐得住没有星空的夜晚。”这句话曾经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至今还不曾消散。我不再因考试的失利而懊恼,不再因跌倒的疼痛而哭泣,不再因老师的斥责而自怨自艾,因为我明白,每一次愤怒与疼痛,每一次失落与悲伤,每一次无措与恐惧,都是我成功道路上的挑战与考验。

  如今的我,每个窗前的挑灯夜战,每次考场的奋笔疾书,每次等待成绩的焦虑不安,我都视为成长道路上如影相随的考验。我所付出的努力,我所受到的挑战,都是我这个年龄所能积累的珍贵经验。而这些经验,终将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人生宝藏。

  所以我一直相信,你受的苦,总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读未来有感2

  每一个人一定都想去看看未来是什么样子吧?想看看未来的人是什么模样,车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房子、学校里有什么高科技……想知道的话,就跟着我这个小导游――陈子豪一起走进《小灵通漫游未来》吧!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龄不大,但非常聪明的新闻记者――小灵通,他在未来市还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小虎子,一个叫小燕,小虎子家里还有一个长着长方形脑袋的机器人,叫铁蛋。小虎子家里的高科技可多了!咦?竟然有塑料做的床!看,地板是一种叫“泡沫塑料”做的,老人在上面走,也不会滑跌跤。来到“未来市农厂”,有人肯定会问,不应该是“农场”吗?怎么变成“农厂”啦?因为这里就像一个大工厂。“未来市农厂”里,有床一样大的`南瓜、小轿车那么大的西瓜、树一样高的玉米……怎么样,未来市好玩吗?

  我们的未来是多么的美妙呀!看来,未来的各种东西都很神奇呢!这些东西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我们一定也要让我们的家园变成一个“未来市”,让我们用双手去努力,去创造吧!

  未来,我要用我的双手塑造你!

读未来有感3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

  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

  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

  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知识是有用的,不论是个体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生活。

  3)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4)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

  总之,“教育不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在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我很认同作者提出的值得学习的知识的标准,而我同时也在想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层面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比如说如何平衡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如何平衡学习者自己认为的需求和教育者认为他们有的需求?如何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作为一线老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转变为孩子进行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教学呢?作者在后面几章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低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教学内容里尝试按照上面的两大标准设计教学方式,这是“点”。

读未来有感4

  如果有可能,我相信有些人会选择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原本我也希望自己可以预知未来,但我在看完我的头号偶像作家杨鹏的新书后,便情不自禁地由心底生出一种与自己希望相抗衡的想法:“其实做平凡人,最好。”

  深深触动我的,不仅是曲折而离奇的情节,还有作者风格升华为话语的一句灵魂:“如果过日子就好像翻一张旧报纸一样,什么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还有什么意义?那样会完全失去了每天清晨对全新一天的希望与激情!

  直到看到这句的那一刻,我才算彻底地醒悟了过来,原来能够提前知道每天发生的事,是多么的痛苦!一个人知道了明天,就不会再对明天满怀着希望与憧憬,整个人一天就会荒颓下来,就连原来可以做成的'事都做不到了。

  如果一个人他预知未来,知道他过两天就要得病死去,那他还会努力地去用自己仅剩的余生去做一些未完成的事儿吗?在这儿我不想一棍子全打死,我认为出于人的本能,有五分之三的人会选择失去信心,整日无所事事,或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神来取走他的性命。

  但是,如果我们把事情翻转过来,那个人并不知道他自己不出两天便会与世长辞,他必定会像往常一样做事,而且神采飞扬,定能完成许许多多的事情。

  预知未来并不好,上面我已经说了一个充分的例子证明了。其实以我个人认为,只要开开心心地过好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每一天,就已经足够了。不是有句话说:“想要明天美好,今天就要付出努力。”如果一个人他(她)今天非常地努力,自然也就用不着预知未来,大家说,对吗?

  我们要用充满希望和激情的呼喊,唤起东边的太阳!

读未来有感5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人生际遇。

  面对一个如此美好和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我们一条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表述,其实这也不是简史所该解读的,这正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我们渴望未来,但我们必须立足现在,完善好自我,离这个社会不要太远,不要让社会抛弃我们。或许我们渴望的那个未来我们不能等到,无法进化成为神,但至少我们可以让自己充实与快乐。50岁,或许真的又只是一个人生的开头!

读未来有感6

  《送给未来的礼物》这本书写了双胞胎马一左、马一右每天发生的故事。我一口气全部读完了,还有些和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差不多呢。

  这本书记叙了:双胞胎兄弟马一左、马一右准备送给班主任还没出世的小宝宝的礼物。可他俩精挑细选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自己觉得称心如意的礼物。于是他俩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找出了马一左、马一右小时候的照片。马一左和马一右惊喜极了,于是他俩和妈妈回忆饿狼许多小时候的事,他们沉浸在了幸福之中。最后马一左想出了注意,他要给小宝宝埋下一颗种子,他想埋下更多更多的种子,他想让小宝宝一出生就拥有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过像马一左、马一右那样的经历。还记得,我小姨怀孕时,我既惊喜又担心。惊喜是因为:我终于要有了一个小妹妹或小弟弟了;担心是因为我害怕小姨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小宝宝身上,不再关心爱护我了。这种矛盾的心情让我整日郁郁寡欢。当妈妈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亲切的对我说:“小姨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你身上,但是正是小宝宝的出生,也让你升格做了姐姐。你已经长大了,除了要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要懂得付出自己的爱。小姨爱你的心一点没变,你作为姐姐,也要像小姨爱你一样的`爱你的弟弟、妹妹。”

  听完妈妈的这些话,我真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我冥思苦想之后,决定送给宝宝一本相册。我希望这本相册能记录所有人对他的爱,让他幸福快乐的长大。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留住生活中幸福的片段,让它们成为我们一生中永不磨灭的快乐回忆。

读未来有感7

  在读未来教育家之前,心中一直是充满好奇和疑虑,好奇的是面对庞大的个体,他们是怎么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个体的,疑虑的是他们面对的个体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有着截然的不同,那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合适吗?但粗粗读完后,我想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才会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

  让学生拥有独立思想,他们才会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哲人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花朵,都有着特定的轨迹。面对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走进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找到每一位学生的动力点,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努力向前。起点不一样,终点也允许不一样。十一学校关注个体的方式是,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由选择自学、小组合作、老师辅导三种学习方式,老师做适当地帮助调整。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相应的检测之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形式各异的学习方式的确很吸引人,既能让尖子生吃得饱,也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得上。那面对我们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考虑到儿童的'自律性、能动性并不是很强,我觉得基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板块,我们可以提供学生相应有效的学习方式,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位师生都有自由的空间,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请他们来展示,必要时老师总结,让每位师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学习活动,需要人人参与。参与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并不是我们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这其中就可以贯穿自学、小组合作、老师辅导三种学习方式。方式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方法和能力。我觉得一学期下来,课前的预习就是学生自学的萌芽。只要我们提供一定的方向,相应的坡度,适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由地遨游在预习的海洋内,就能帮助他们渐渐形成相应的自学能力。学习内容要俯下身来服务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无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我们设计出好的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上他们会带着自学的成就感和疑惑感紧张地学习,老师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先前学习,很好地捕捉到学情,提供适合个体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主人还要善于倾听,杜绝一言堂,还要注重组织学生间的相互分享交流。我觉得交流分享在课堂中呈现时,主要就是小组合作和学生发言两种形式。这两种方式成了他们最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是独立的,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感知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的回答常常让人不禁失笑,充满童真童趣。亦如学校那株腊梅,在他们背儿歌时,俨然把它描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思想的碰撞摩擦,还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兵教兵大大节约课堂内的时间。课堂上似乎时间都成了学生的了,但其实不然,老师也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与指导,在相应的时候站出来帮助学生总结,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鼓励独立思想,并不意味着怂恿行为的放纵,十一学校强调要做到思方行园,容许学生犯错,但不允许品行出轨,要让学生有原则。我想这样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一学校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负责班级管理,让学生遵守一定的规范,例如交送作业的规范、打扫卫生的规范等等。我觉得这就有如承包制,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那就该归你来管理负责,激发了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

  小王子中说,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我想每个人都一样,学生只有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他才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是那么重要,才会真正快乐努力地学习!

读未来有感8

  《未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美术老师让学生画一幅命题创作:未来。随后他又给学生讲了他以前一个学生格桑的故事:格桑在一次野外郊游,被五颜六色的野果吸引住了。听了老师讲祖国各地所盛产的水果后,做了一个梦,画了一幅画。一个身穿藏族衣服的少年,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站在果实累累的果林里。这幅画被命名为《未来》。格桑用这幅画鞭策自己,长大后成了一名园艺工人,用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

  老师说完后,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我也在想,我该在人生的答卷上用行动画一幅怎样的未来呢?未来,令人向往。我们的现在是长辈的未来:很舒服,很安逸。那我们该给后辈一个怎样的现在呢?

  过去、现在、未来牵扯前三代人,改怎样画,才不会使自己造成错误连累后代呢?想到这,我忽然觉得,画笔变得异常重,似乎在下棋,错一步就会影响最后的胜负。

  文中的格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地未来建在了家乡,我呢?我好像未曾想过我的未来,后辈的现在,我似乎满足于长辈给我的'现在。

  未来,我该怎么画?我要用行动在人生画出一张张幸福的脸,让身边失去幸福的人重拾幸福。我想到了我的未来,你呢?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人生上画上一幅让自己,让后人都满意的画卷吧!

读未来有感9

  《与未来同行》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在这本书中李开复博士从迎接未来、创造未来、憧憬未来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中国青年收获颇多。迎接未来。李开复博士十分关注中国青少年学生成长历程和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给中国学生写了七封信,寄希望于中国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从诚信谈起,即能够做到言行如一,不能贪小便宜和耍小聪明,良好的品质彰显于点滴之间。中国学生过于功利,对成功的定义会有误解,反映了中国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和多种价值观冲击下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迷茫状态。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尝试感兴趣的'领域,发展你的情商,快乐生活,并一步步向你制定的目标迈进。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和中庸的影响,中国学生不能生活在群体里,可是在高度全球化的社会中,一个人只有做出更好的表达,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亟待提高。我们可以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的工作,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适当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开发自身潜力,这样你就可以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你可以从中收获成长。

  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首先大学是你人生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育,请你珍惜校园学习生活,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尤其是英语,中国正走向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与国际接轨,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在大学,老师只是引路人,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学习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方便未来就业的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如何学习,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大学与高中相比,自由时间多了,需要你自己去安排,计划和管理,才能做到不放任自己,虚度光阴。

  创造未来和憧憬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结合大公司微软和google的成功之道,来提示中国企业,希望中国企业要做好应对全球化市场和国际化挑战的准备——抓好人才,努力创新技术,发展公司文化。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牵动着李开复博士的心,他学贯中西,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评析中外教育,给中国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未来,我来,与未来同行。

读未来有感10

  我读了一本名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作者是叶永烈,这本书写得真精彩,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叫小灵通的小记者,为了完成编辑部的任务,三次漫游未来市,第一次,吃上了人造大米;第二次,穿上了几分钟做出来的衣服;第三次,“飘”进了未来市空间站,睡在了“太空宾馆”。这些新鲜事车载斗量,让我回味无穷。最吸引我的是小灵通第三次漫游未来。小灵通来到未来号空间站,在里面吃了一顿饭,四块棋子那么大的食物,竟包含一碗米饭和三道菜,我看着真羡慕,真想也尝尝是什么味道。在空间站里睡觉根本用不着床,可以飘着,我也想试试这种感觉。小灵通见到了克隆大熊猫,大熊猫是我们祖国的国宝,是珍贵动物,能克隆出来真是我们的一大荣耀。我也想去未来市,我也想经历这么多新鲜事啊!未来世界多么美好啊!可惜这不是现实。

  要把未来变成现实,需要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的劳动。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发达,不能像有的国家一样探测更远的'天体,更深的星空,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后去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我合上书想,叶永烈爷爷之所以能写出脍灸人口的科幻小说,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我们应该向叶永烈爷爷学习,打开观察的窗口,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取写出比这更精彩的小说。

读未来有感11

  暑假里读了叶永烈的《小灵通三游未来》后,我就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时代在进步,而且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如果大家都在发展,而你却停滞不前,那你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书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记得第一次踏进未来市的时候,坐的是水滴形状的`“飘行车”。第二次去未来市参观的时候,因为“飘行车”会污染空气,所以改坐大龙虾般的“五用车”。如今,“五用车”都改成了“七用车”了。

  从这里,我感受到:未来市的发展非常快。虽然如今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也不慢:神十上天,嫦娥奔月,但与未来市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我们的汽车燃烧的是汽油,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等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书中未来市用的“七用车”既不污染空气,而且功能多。如果我们也能发明出像“七用车”一样先进的交通工具,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一定会大大减少,蓝天白云会更美丽,雾霾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远去!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目标,也是责任!这也是《小灵通三游未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

读未来有感12

  不管是谁,一看到《未来的我》这个题目,肯定都会有兴趣读上一读,自然我也不例外,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马上对这篇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细细品位之后,作文丰富的想象力,有趣的幻想,美丽的文字都让我回味无穷。

  这个“未来的我”还有三把火呢!第一把火是管好城市里的“白色垃圾”,秘密武器是一个小型吸收器,凡是“白色垃圾”报到,吸收器一律不放过,全吸进体内。

  第二把火是解决路滑的问题。“未来的我”设计的“散热器”可以在寒冷的天气里吹出热风,马路上的雪就很快融化了,因为有了这个,雪后行车不再成为安全隐患。

  第三把火是灭一灭城市里的噪音。按放在马路边上的'小型“收音器”可是噪音的天敌,只要一出现噪音,收音器就会把它吸进体内,转化为美妙动听的乐曲……

  这三把火威力可不小,城市变成了人们的“天堂”,如果我们城市也能来这么三把火,那么我们的城市将更洁净、更舒适、更安全,一想到我们城市的未来是如此美丽,我不禁笑了。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就变成了那个未来的我,正燃烧着我的三把火,城市在我那些的秘密武器的帮助下越来越美……

读未来有感13

  读《小灵通漫游未来》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好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小灵通的小记者在“未来市”的奇遇。在那里,很多东西都是人造的,连大米、牛奶、蛋白质等等都可以人造。不仅如此,他们那里的植物都是提取基因后再种出来的,比平时看到的`大几十倍,小灵通都惊呆了,我想你们也一样吧?在那里,他们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车,有的还有小飞机呢!不过,他们的车和我们的车不同,他们的车是没有轮子的。也许你会问,没有轮子车怎么走呀?这种车可以向两个地方喷气,一个往后面喷,使车往前行驶,一个往下面喷,使车往上飘。不止这样,这种车还很便宜,当然家家户户都有啰。在那里,“天听人话”,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我们要天下雨,天就下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能控制天气,要天晴的话,就喷一点“消云剂”,就能使乌云消散;要下雨的话,就喷一点“降雨剂”,天就下雨。小朋友们,你看这些事情多么奇妙,不过这毕竟只是想象,有些事情现在已经实现了,但是还有部分没有实现。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实现所有的梦想。

读未来有感14

  前几天,我怀着好奇心读了一本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让我的到很大的启示。

  这本书主要是说:一个叫小灵通的小记者,一次奇遇,让他来到了未来市,遇见了两个好朋友—-小虎子、小燕;看见了许多“希奇”的`东西:气垫船、飘行车、奇大无比的植物、聪明的机器人、让人身临其境的电影……小灵通真大开眼界了。

  而其中的一句话:“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这最新最美的图画,是靠我们用劳动的双手去绘制,当然也是经过艰苦奋斗,才能把它绘制得更美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丽。”让我陷入沉思。

  我们的祖国母亲—-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许多成功:从“东方红1号”到“神舟六号”的升空,从以畜力拉动的马车到以汽油奔驰的轿车,从飞鸽传书到移动电话……人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才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而人们并不满足现状,继续奋斗着……想象一下,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万年后,十万年后……中国将会是怎样?!

  我也一定要努力学习,克服所有的困难。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学如逆水行舟”,我要好好抓住船桨,使出浑身力气,划到水的尽头!尽管路上会遇见一个个障碍,我也要挺下去,坚持,坚持,再坚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未来有感15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之外,其他一切均已发生改变”——爱因斯坦

  “如果以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将掠夺他们的未来”——杜威

  “国家繁荣需人民强大,而人民强大则需教师杰出”——李显龙

  四月,终究是最忙碌的月份。行程表上重叠的事情多了以来,数不清楚的磨课、调研、督学、会议、培训,还有若干总结、文稿、课题、编著要上交,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教学……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团队的好处,如果没有“一群人”在干着,估计“三头六臂”也于事无补。

  早早的把《数学传奇》放在包里,愣是没有看完,想来还是把上次没有写完的《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的读后感写完吧!

  (一)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思考过,20年后的教育会在哪些地方进行改革呢?现摘录本书提到的8个方面。

  1、长远规划和领导能力。对于生活在20xx年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素养这一问题,你所在的地区是如何认为的?关于哪些知识技能最为重要这一问题,你们能否在学生、家长、教师、商业代表、社区机构等群体之间达成一致,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以监管新的教育策略的实施?

  2、雄心勃勃的课程标准。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设有高标准,这些标准对学生、家长、教师等人来说都是能够理解的。因而,为了使所有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都达到较高的课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

  3、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你所在地区成绩水平低的学生在PISA的自然科学学科评估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关于进行课堂干预、改变学校结构、设置多样化毕业路径、校外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及把成绩水平低的学校作为资源支持的目标,你所在的地区应该进行哪些工作以设置一种高底线的学生成绩?

  4、高素质的教师和领导队伍。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领导能力以应对最新的挑战,你所在地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详细内容见本书,其中详细叙述了教育高绩效国家在招聘、准备、支持奖励和保留高素质教师和领导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5、教育体系的持续性和协调性。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学生成绩表现突出,这是因为教育体系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教育目标。而在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国家、州、省或地区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之间的执行鸿沟。对此,你所在的地区应该作出哪些改变,以消除造成“执行鸿沟”或“执行阻碍”的因素?

  6、学校管理与责任制度。将你所规划的愿景、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作为你所在地区学校的5年期目标。在你所设计的教学体系中,需要怎样的教师、怎样的知识和信息分享机制,以进行必要的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从而实现你设立的教学目标?第一年、第二年的目标分别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是什么?你怎样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衡量你所取得的进步?

  7、学习参与度与学习动力。你的学生研究和学习的动力如何?你能否确定哪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不愿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可能是学习内容不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或者他们的学业落后于别人。你能否参考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学实践,为每个学生制订一个成功的.发展计划呢?

  8、教育的全球导向与未来导向。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剧变,学校也不能一成不变。回顾这些优秀国家为使本国教育实践不落后于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教育实践、并与不断提高的世界教育标准保持致而做出的努力,讨论如何在你的学校中建立全球视野。

  在上一篇的读后感中,我讲到了“创造力”的概念,像这种概念我觉得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思考的话题。有时候,提出一个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要使概念真正的落地需要经历漫长的一段时间的,这需要我们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这八个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概括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全局发展。

  此外,我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的教师职业凭什么让人羡慕?从现有的评价标准来说,我觉得大部分老师会说“提高经济待遇!”但是,未来30年之后,你觉得我们的下一代会把“经济待遇”作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标准吗?我觉得,不一定!原因如下:其一,如果把经济待遇作为评价标准的话,很多高智商的孩子们,在经济领域工作的收入肯定赚的比教师多,显然不能吸引他们到教师队伍中来;其二,我预计30年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孩子不会为了“房贷”等问题发愁,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是不会因为“缺钱”而工作的。可见,这样的标准不能吸引高端的孩子加入教师队伍。在芬兰,学校规模都比较小,筹薪也不高,但教师在学校(如在课程计划制定、学生进步和评估方面)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享有的自治权利和职业地位使其成为非常吸引人的职业。

  在书中,我看到了各种学校的招聘老师的案例,其中英国在解决教师匮乏问题的招数比较有趣:从20xx年开始,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并开始招聘高水平教师。除了筹薪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他们采用了现代市场营销技巧、复杂精细的广告宣传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展开了“从银行家到教师”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

  我突然想起,我家二闺女的教育问题。我家二宝贝大约20xx年高中毕业,然后一直工作到20xx年左右。这样看来,像我家宝贝这么大的孩子,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就必须为她一生负责。请问:我们能想象未来70年之后的世界的样子吗?我们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要着眼于为未来的世界培养学生呢,还是为过去的世界培养学生?就像军队里的将军总想着如何打好上一场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会按照今天甚至是昨天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明天的需求。没人拥有可以准确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些可辨别的趋势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而这样的趋势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些所谓的趋势又是什么呢?与教育高绩效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又将如何顺应这些趋势呢?这些问题是世界各地教育辩论的中心问题,各国的教育者和革新者应与国际同行进行讨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师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发展

  教师人才:高绩效的国家认识到,教师不能在同样的位置上任职超过30年。于是,这些国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新加坡对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有着一套非常明晰的政策: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3年之后,便要接受评价,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下述3条不同职业发展道路之一的潜力——高级教师、课程专家、研究专家以及学校领导人。不管是沿着哪一条道路发展,所取得的进步都可以通过额外的培训和年度工作表现评价来获得支撑。而在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他们们得到的工资也会相应增多。一位高级教师或资深专家的薪金可能和校长一样多,他们在学校中扮演主要的领导角色。对新加坡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们继续从事这一职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汇率为标准计算,教师职业的薪酬相对较好;这一职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该职业具有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管理人才:学校领导非常重要,而且其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所有国家都在建立层级更高的标准和课程来驱动教育体系,通常是国家级或省级、州级。他们也将更多的权利移交给学校,让学校自行决定如何去实现更为复杂的教育目标。当教育体系绩效低下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不过,想让一个体系从优秀变为卓越,就必须超越自上而下的政策指示方式,将重点放在增进学校的能力和创造力、打造能够整编和分享最佳实践方法的职业文化上。

  有证据显示,无力的学校领导会致学校绩效水平低低、新雇教师比升高;而业绩出色的校长则能带来大幅进步,这一趋势使得高绩效大学和起小学校长的招聘及培训工作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新重点。学校领导人扮演的角色也在转变。“这项工作曾经只是负责按铃、建房、搞预算、安排校车而已而现在职责的钟摆已经摆动到了教学领导的一边”。根据经合组织进行的一项文献回顾来看,学校领导人有4种职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对师生的评价、合理的校级目标、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与社区大学支持学生发展。那么,大家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的培养,对管理层面的培训比较少。不过,随着培训的深入,大家已经关注到这点。尤其是北师大和华师大主要承担了中国高端的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但就其数量上我觉得这样的培训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三)提高数学和科学成绩的

  关键要素是什么?

  专门研究世界各地数学和科学课程的研究者廉·施密特(WilliamSchmidt)说,一些国家的学生擅长科学和数学这两个科目,究其原因因,大致有三个共同的关键因素:专注、严谨和一致。对于专注,施密特的研究表明在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各年级学习内容所涵盖的专题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已学的主要概念。而美国的数学课程在每个年级都有大量专题,课程内容泛而浅,也就是常说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现象。许多美国学生在八年级还在学习分数和算术,而其他国家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和三角了。此外,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在数学教学标准的设置上遵循学科逻辑规律,合理有序地增加学习专题,这样就使得学习内容全面而深入。但与此相反,美国许多州设置的标准“就像任意堆叠的各种专题清单,跨年级间也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理科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教材编排采用了“螺旋上升”式的体系,关注了中小学之间的沟通。如果,学生按照教材学,是非常轻松的;但是,现在更多的是我们人为的加大了难度,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压力,这是所有数学教育者要特别反思的。我们再给孩子出所谓的难题的时候,切记:不能仅仅把孩子没有学过的知识作为难点的地方,我们应该关注数学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我们要让孩子能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进而理解数学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作者:兰衍局

7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