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上下的内容。
带有上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殿 [相关解释]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一班一辈 [相关解释]
1.谓同等,不相上下。
七子均养 [相关解释]
1.谓人君对臣民当一视同仁。语本《诗.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郑玄笺"喻人君之德当均一于下也。"
七起八落 [相关解释]
1.多次上下升降。形容麻烦不堪。
万福 [相关解释]
旧时妇女所行的敬礼。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口中多说万福”那妇人上前道了万福。
三上 [相关解释]
1.指马上﹑枕上﹑厕上。 2.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
三棒鼓 [相关解释]
1.即花鼓,用三棒上下敲击,故名。
上上下下 [相关解释]
1.对一个集体中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 2.谓从头到脚。
上下 [相关解释]
①职位、辈分较高的人和较低的人君臣上下|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和上下尊卑等列。②高处与低处;上面与下面。有时具体指天、地,山、泽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③犹言增减从其爵而上下之。④表示程度的高低,事物的优劣不相上下。⑤犹言古今篇章博举,通于上下。⑥犹言前后上下文|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⑦犹言左右,表示约数一斤上下|五十岁上下。
上下一心 [相关解释]
1.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其手 [相关解释]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进攻郑国,穿封戌俘虏了郑国守将皇颉,王子围要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叫皇颉作证,有意偏袒王子围,将手向上一指暗示皇颉说他是王子围,是楚王尊贵的弟弟。”又用手向下一指说此人是穿封戌,他是方城外一个县的长官。你到底是被谁抓获的?”皇颉回答我是遇见了王子围,打不过他,因而被他擒获的。”后因以上下其手”指暗中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上下同心 [相关解释]
1.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相关解释]
1.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下同门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姑婿与侄婿为"上下同门"。
上下和合 [相关解释]
1.谓上下融洽。
上下平 [相关解释]
1.《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清陈澧《切韵考》。
上下床 [相关解释]
1.汉末许汜遭乱过下邳,见陈登,登轻视汜,自上大床卧,使汜卧下床◇汜以此事告刘备,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所采,是元龙(陈登之字)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因以"上下床"喻高低悬殊。
上下忙 [相关解释]
1.清雍正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称"上下忙"。参阅《清文献通考.田赋考三》。
上下文 [相关解释]
1.谓文章中与某一文句相连的前文和后文。
上和下睦 [相关解释]
1.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引首 [相关解释]
1.装裱的卷轴字画,画面以外的上下部分统称"引首",其在上部者称为"上引首"。
上忙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规定地丁钱粮在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做上忙。
上落 [相关解释]
1.责难;数落。 2.指价格上涨和下跌所造成的差额。 3.泛指超出标准的差距。 4.上下。
下上 [相关解释]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 2.同"上下"。谓高低。 3.同"上下"。指高处和低处。 4.同"上下"。犹言古今。 5.同"上下"。长幼;尊卑。
下平 [相关解释]
1.汉字声调的一种。 2.见"上下平"。
下忙 [相关解释]
1.清代征收田赋分上下两期,下期从八月到十一月,叫下忙。
下陵上替 [相关解释]
1.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下马 [相关解释]
1.从马上下来。 2.指官吏到任。 3.比喻某项工作或工程停止进行。
不分轩轾 [相关解释]
1.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谓不分高低上下。
不相上下 [相关解释]
1.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专比 [相关解释]
1.指天干和地支上下相生。古以专比之日为吉日。
两忙税 [相关解释]
1.清雍正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故有"两忙税"之称。
两柱钱 [相关解释]
1.南朝梁末流通的一种钱币,钱孔上下各有一星,故称。
两犀 [相关解释]
1.指上下牙齿。
两面印 [相关解释]
1.即穿带印。印章的一种。印的上下面都刻有印文,大多是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的私印,盛行于汉代。
严翼 [相关解释]
1.威严敬慎。《诗.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毛传"严,威严也;翼,敬也。"孔颖达疏"其严者威敌厉众,其敬者抚和上下。"
中山装 [相关解释]
男式服装的一种。由孙中山先生授意设计并倡导,故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关闭式八字型领口,前身上下左右有四只配有袋盖的口袋,正中五粒钮扣,后背整块无缝。庄重、端正、大方。单衣、夹衣、棉衣均有。可做便服或礼服。
中流 [相关解释]
1.犹中道,正道。 2.江河中央;水中。 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 4.泛指河流的中游。 5.一般;普通。 6.指普通的人。
中纬度 [相关解释]
1.指北纬45度上下或南纬45度上下的纬度。
乌丝栏 [相关解释]
1.亦作"乌丝阑"。 2.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
书画卯酉 [相关解释]
1.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互体 [相关解释]
1.《易》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如《观》为《坤》(a)下《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f),三至五爻则为《坤》(a)。 2.旧体诗修辞手法之一。谓一联上下两句文意互相映衬补充。
互文 [相关解释]
1.谓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 2.指错综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3.指互有歧义的条文。
互言 [相关解释]
1.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 2.交错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五千言 [相关解释]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后以"五千言"为老子《道德经》的代称。
交嘴 [相关解释]
1.鸟名,即交嘴雀。上下喙尖反曲相交,故名。雄鸟紫红色,雌鸟黄绿色,食松柏类植物的球果﹑种子等。
交困 [相关解释]
各种困难同时出现内外~ㄧ上下~。
交志 [相关解释]
1.《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后以"交志"谓情投意合。
交泰 [相关解释]
1.《易.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 2.指君臣之意互相沟通,上下同心。
以来 [相关解释]
1.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或特指某一时间)的一段时期。 2.犹言以后。 3.拿来。 4.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有余。 5.用于地名之后,表示位置已过这一地点。 6.指已经发生的情况。
仰泳 [相关解释]
也称背泳”。竞技游泳姿式之一。人体仰卧水面,两臂同时或轮流经空中前移,至肩前方入水,再经体侧向后划动;两腿同时平伸交替上下打水。比赛项目有男女100米和200米。
仲叔 [相关解释]
1.指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2.泛指兄弟﹑弟弟。 3.犹伯仲。评论人的才能时,比喻不相上下。 4.复姓。春秋卫有仲叔于奚。见《左传.成公二年》。
低仰 [相关解释]
1.高低起伏。 2.形容疾驰时上下颠簸之状。 3.周旋。
体敌 [相关解释]
1.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尊卑。
佛头 [相关解释]
1.指佛像的头。 2.间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种珠形装饰品。佛头比朝珠大,形如桂圆,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宝石﹑翡翠之类制成。
作两 [相关解释]
1.《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孔颖达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两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后本《易》"继明"之意,称太子为"作两"。言能继天子而明照四方。
依头顺尾 [相关解释]
1.谓对上下各方都听从﹑依顺。
信天游 [相关解释]
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仅一段,长得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覆演唱。多反映劳动、爱情生活。
倒悬 [相关解释]
1.亦作"倒县"。 2.指人头脚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悬挂着。 3.指把人或物倒挂起来。 4.亦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挂比喻极其贫困。 5.鸟名‘号虫的别称。也叫鹖旦。
倒植 [相关解释]
1.倒;倒置。谓将事物的首尾﹑上下﹑顺序﹑性质﹑是非﹑地位等颠倒过来,与正常情况相反。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倒立 [相关解释]
1.头朝下脚朝上竖立。 2.指事物的位置上下颠倒。 3.武术﹑杂技的一种项目。
倒粪 [相关解释]
1.把堆积的粪肥上下翻动并捣碎。 2.方言。谓反复说相同的话,令人厌恶。
倒见 [相关解释]
1.上下颠倒着显现。
倒跌 [相关解释]
1.谓人或物上下倒置着跌落下来。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元龙百尺楼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刘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后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兄弟 [相关解释]
1.哥哥和弟弟。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 6.指同姓国家。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9.对弟弟的称呼。 10.男子自称。
入相 [相关解释]
1.入朝为宰相。 2.旧时戏曲舞台上,上下场的两个门,分别标有"出将"﹑"入相"字样。"入相"指演员下场。
六区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
六地 [相关解释]
1.原谓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
六指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 2.谓一手(或脚)长六个指头。
六极 [相关解释]
1.谓六种极凶恶之事。 2.谓上下四方。 3.谓命﹑丑﹑福﹑赏﹑祸﹑罚。 4.中医学名词。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髓极﹐均为虚劳重症。
六虚 [相关解释]
1.《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爻分阴阳﹐每卦之爻变动无定﹐故爻位称虚。 2.上下四方。
六衢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的通道。 2.犹六街。
六通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3.谓通解六试题。
共少 [相关解释]
1.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
内外 [相关解释]
1.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2.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 3.指朝廷和地方。 4.指战时的后方和前方。 5.自身和外物。 6.内心和外表。 7.指修身和行事。 8.指女子和男子。 9.泛指男女尊卑长幼。 10.犹上下,左右。表示概数。 11.内典和外典,佛教徒称佛经和佛经以外的典籍。
减字木兰花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将宋词《木兰花》减去数字而成。上下阕各两句仄声韵转两句平声韵。②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句格律不同于词牌。用于套曲中。
分行布白 [相关解释]
1.书法上指安排字体点画和布置字﹑行之间关系的方法。字体的点画有繁简,结构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行布白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达到整幅分布稳称。
切脚 [相关解释]
1.运用切音的原理,用反切上下字代替本字。 2.方言。确实的住处。
前臼齿 [相关解释]
1.位置在犬齿的后面﹑臼齿的前面的牙齿。人类的前臼齿上下颌各四个﹐齿冠的咀嚼面上有两个或三个突起﹐适于磨碎食物。
劳动适龄人口 [相关解释]
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的范围,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只规定其下限,也有规定上下限的。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
势均力敌 [相关解释]
双方力量相当,不相上下他们本来就势均力敌,最后只好握手言和。
匹亚 [相关解释]
1.彼此相当的;不相上下的。 2.配偶。
升沉 [相关解释]
1.升降。旧时谓仕途得失进退。 2.升降。谓际遇的幸与不幸。 3.升降。高低上下。 4.升降。价钱的涨落。 5.升降。谓时代的变迁与推移。 6.褒贬。
午市 [相关解释]
1.中午的集市。语本《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旧时上海交易所中分上下午两场进行交易。上午称早市,下午称午市。
半斤八两 [相关解释]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单线铁路 [相关解释]
上下行列车都在同一条正线上行驶的铁路。相向行驶的列车必须在设有配线的车站上进行。
南四湖 [相关解释]
山东境内的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四个相联的淡水湖泊的总称。面积1225平方千米。形状狭长,大部分水深不足1米。因洼地积水后不断演变而成。1960年在昭阳湖和微山湖间建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全湖分为上下两级。
压板 [相关解释]
1.一种中间有支撑,两端坐人可以彼此上下起落的儿童体育活动器械。又叫翘翘板儿。
县车 [相关解释]
1.谓上下陡坡时牵引车身。 2.古代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 3.悬置其车。谓辞官致仕。 4.指致仕之年,一般为七十岁。
双层客车 [相关解释]
车体有上下两层客室,能容纳较多旅客的铁路客车。车底架成鱼腹形,两层间设楼梯。重心较高,运行中平稳性稍差。适用于中、短途的旅客运输。
双歌 [相关解释]
1.指由上下两阕相叠而成的词。
叔季 [相关解释]
1.幼年时。 2.弟辈;弟弟。 3.没落;末世。 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5.犹言差别。
叙传 [相关解释]
1.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汉书》有"叙传"一篇﹐分上下两卷。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序传》。
叩齿 [相关解释]
1.牙齿上下相碰击。古代的一种养生之法。 2.道家所行的祝告仪式之一。叩左齿为鸣天鼓,叩右齿为击天磬,驱祟降妖用之。当门上下八齿相叩,为鸣法鼓,通真﹑朝奏用之。
吃十方 [相关解释]
1.亦作"吃十方"。 2.佛经称八方上下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处化缘度日,故称"吃十方"。
吊楼 [相关解释]
①后部用支柱架在水面上的房屋。也叫吊脚楼。②山区的一种木板房或竹房子,下面用木桩做支柱,用梯子上下。
吊笼 [相关解释]
1.亦作"吊笼"。 2.指升降机上用以运送人员上下的笼状装置。 3.一种笼状刑具。周围装有铁刺,犯人进入后只能勉强站立。 4.可以悬挂的笼子。
吊篮 [相关解释]
1.亦作"吊篮"。 2.升降机上运送人上下的篮状装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