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8 查到相关不亦的内容。
带有不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问三不知 [相关解释]
1.《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因以"一问三不知"指对所问一无所知。 2.指对事情采取概不过问的态度。
三不知 [相关解释]
1.谓对于事情的开始﹑中间﹑结束,全不知道。《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称事事不知为"三不知"。 2.突然,意料不到。
不亦 [相关解释]
1.常用于表肯定的反问句,句末多有"乎"字。
不亦乐乎 [相关解释]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常反用其意,表示程度深忙得不亦乐乎。
东海金 [相关解释]
1.据《汉书.疏广传》载太子太傅疏广告老归里,宣帝赠黄金二十斤,太子复加赠五十斤。广日以所赐金设宴召请族人﹑故旧,不留其馀。曰"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疏广,汉东海郡人◇因以"东海金"指馀俸﹑馀金。
两头蛇 [相关解释]
1.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
临渴穿井 [相关解释]
1.临到渴时方才凿井。比喻平时无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晩乎!"
以锥刺地 [相关解释]
1.用锥子刺地来测量地的深浅。比喻见识浅陋,所知甚少。语本《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成玄英疏"用锥指地,宁测地之浅深?"
伤锦 [相关解释]
1.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
冒天下之大不韪 [相关解释]
1.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韪"谓公然干普天下都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
制锦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
契船求剑 [相关解释]
1.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后汉书.张衡传》"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后多作"刻舟求剑"。
崔卢 [相关解释]
1.自魏晋至唐代,山东士族大姓有崔氏﹑卢氏,长期居高显之位。《旧唐书.窦威传》"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后因以崔卢借指豪门大姓。
幕燕鼎鱼 [相关解释]
1.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徐吾 [相关解释]
1.战国齐女子名。有辩才。尝夜织,家贫而烛屡不给,欲与邻女李吾之属会烛,李辞之,徐吾责以大义曰"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李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齐女徐吾》。 2.复姓。春秋郑国有徐吾犯。见《通志.氏族四》。
括羽 [相关解释]
1.箭末羽毛。亦喻修学益智,增进才力。括,通"栝"。语本《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简歡 [相关解释]
1.齐大夫公行子子死﹐右师王髈往吊。在场诸大夫皆与髈应酬﹐独孟子不与之言。右师不悦﹐说"诸君子皆与歡言﹐孟子独不与歡言﹐是简歡也。"孟子知之﹐因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事见《孟子.离娄下》◇因用"简歡"谓依礼行事而被人误解为简慢无礼之典。
缾管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挈缾之知"﹑"用管窥天"皆谓所见不广◇因以"缾管"喻见识短浅。
羽括 [相关解释]
1.《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括,箭的末端◇因以"羽括"谓锻炼,磨砺。
象帝 [相关解释]
1.语本《老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河上公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王弼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因以指天帝。 2.指老子。唐朝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即用《老子》中语为老子的别称。
逐鸟 [相关解释]
1.驱赶飞鸟。《晏子春秋.谏上二四》"景公射鸟,野人骇之。公怒,令吏诛之。晏子曰'野人不知也。臣闻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两者,先王之禁也。以飞鸟犯先王之禁,不可。今君不明先王之制,而无仁义之心,是以从欲而轻诛。夫鸟兽固人之养也,野人骇之,不亦宜乎!'公曰'善。自今已来,弛鸟兽之禁,无以苛民也。'"后以此为典实。
釜鱼幕燕 [相关解释]
1.生活在锅里的鱼﹑筑巢在帷幕上的燕。比喻处境极不完全。语出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今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锥指 [相关解释]
语出《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后用锥指”比喻见知浅小。
镞砺括羽 [相关解释]
1.比喻人刻苦磨练﹐力求精进。括羽﹐用羽毛装束箭尾。语本《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项领 [相关解释]
1.肥大的颈项。《诗.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毛传﹕"项﹐大也。"郑玄笺﹕"四牡者﹐人君所乘驾﹐今但养大其领﹐不肯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汉刘向《新序.杂事》﹕"夫久驾而长不得行﹐项领不亦宜乎?《易》曰﹕'臀无肤﹐其行赼趄'﹐此之谓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空谷有项领之骏者﹐孙阳之耳心也。"后用以比喻放纵不羁﹐不听使用。 2.指颈。 3.比喻头等;首要。 4.比喻要害之地。
鹦猩 [相关解释]
1.鹦鹉与猩猩。二者均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兽,故并称。语本《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鼎鱼幕燕 [相关解释]
1.《文选.丘迟》"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