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0 查到相关书面的内容。
带有书面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书六礼
[相关解释]
1.旧时婚礼,男家须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谓之"六礼"。在纳采﹑纳征﹑亲迎时,男家还要备置礼物,以书面致送女家,谓之"三书"。
1.旧时婚礼,男家须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谓之"六礼"。在纳采﹑纳征﹑亲迎时,男家还要备置礼物,以书面致送女家,谓之"三书"。
上书
[相关解释]
1.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2.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3.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
1.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2.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3.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
上方剑
[相关解释]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书面
[相关解释]
1.指书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记述表达的。区别于"口头"。
1.指书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记述表达的。区别于"口头"。
书面语
[相关解释]
1.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区别于"口语"。
1.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区别于"口语"。
五花度牒
[相关解释]
1.官府签署有多种花押的度牒。旧时僧道出家的书面凭证。
1.官府签署有多种花押的度牒。旧时僧道出家的书面凭证。
令书
[相关解释]
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
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
休息字
[相关解释]
1.方言。保证停止某种不良活动的书面材料。
1.方言。保证停止某种不良活动的书面材料。
佃契
[相关解释]
1.中国旧时佃农租种地主土地时的口头约定或书面契约。
1.中国旧时佃农租种地主土地时的口头约定或书面契约。
侍教生
[相关解释]
1.明代后期御史对巡抚的自称。亦泛用为公卿对缙绅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
1.明代后期御史对巡抚的自称。亦泛用为公卿对缙绅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
分句
[相关解释]
语法上指复句里划分出来的相当于单句的部分。分句和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或者分号表示。分句和分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常用一些关联词语(连词、有关联作用的副词或词组)来连接,如天晴了,雪也化了。参看〖复句〗。
语法上指复句里划分出来的相当于单句的部分。分句和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或者分号表示。分句和分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常用一些关联词语(连词、有关联作用的副词或词组)来连接,如天晴了,雪也化了。参看〖复句〗。
千章万句
[相关解释]
1.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1.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口头
[相关解释]
用说话方式来表达的。a)区别于‘思想’或‘行动 ’他只是~上答应你。b)区别于‘书面’~汇报ㄧ~翻译ㄧ~文学。
用说话方式来表达的。a)区别于‘思想’或‘行动 ’他只是~上答应你。b)区别于‘书面’~汇报ㄧ~翻译ㄧ~文学。
吉席
[相关解释]
1.婚礼。 2.为书面贺人婚礼时上款提称用语,如"某某兄吉席"。
1.婚礼。 2.为书面贺人婚礼时上款提称用语,如"某某兄吉席"。
同上
[相关解释]
1.与上面所说相同(常用于书面)。 2.戏剧用语。一同上场。
1.与上面所说相同(常用于书面)。 2.戏剧用语。一同上场。
同前
[相关解释]
1.与前者相同。书面文字承前省略的用语。
1.与前者相同。书面文字承前省略的用语。
呈详
[相关解释]
1.犹言书面呈报。详,旧时对上陈报﹑请示的公文。
1.犹言书面呈报。详,旧时对上陈报﹑请示的公文。
命令句
[相关解释]
1.语法名词。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或不做某事时用的句子。在书面上,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今多称"祈使句"。
1.语法名词。要求或者希望别人做或不做某事时用的句子。在书面上,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今多称"祈使句"。
墨策
[相关解释]
1.谓科举时用书面形式策对。
1.谓科举时用书面形式策对。
奏报
[相关解释]
1.以书面向帝王报告。
1.以书面向帝王报告。
奏记
[相关解释]
1.汉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 2.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
1.汉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 2.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
字据
[相关解释]
1.书面的凭证,如合同﹑契约﹑收据﹑借条等。
1.书面的凭证,如合同﹑契约﹑收据﹑借条等。
学业成绩报告单
[相关解释]
记录学生学业成绩的书面通知单。在学期或学业结束时,由学校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学习情况。
记录学生学业成绩的书面通知单。在学期或学业结束时,由学校发给学生,便于学生及其家长了解学习情况。
尚文
[相关解释]
1.崇尚文治。 2.通行以书面文字来表达意思。
1.崇尚文治。 2.通行以书面文字来表达意思。
心画
[相关解释]
1.指书面文字。
1.指书面文字。
感叹句
[相关解释]
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如‘哎哟!’‘好哇!’‘哟!你也来了!’在书面上,感叹句末用叹号。
带有浓厚感情的句子,如‘哎哟!’‘好哇!’‘哟!你也来了!’在书面上,感叹句末用叹号。
批示
[相关解释]
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你们这个计划局长尚未批示。也指批示的意见文件上有上级领导的批示。
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你们这个计划局长尚未批示。也指批示的意见文件上有上级领导的批示。
批答
[相关解释]
1.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1.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教帖
[相关解释]
1.公侯﹑大臣的书面命令。
1.公侯﹑大臣的书面命令。
文学
[相关解释]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言
[相关解释]
产生于先秦,通用到近代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具有词汇丰富、精练的特点,但因脱离大众语言,逐渐为白话取代。
产生于先秦,通用到近代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具有词汇丰富、精练的特点,但因脱离大众语言,逐渐为白话取代。
文言文
[相关解释]
1.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1.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早期白话
[相关解释]
1.指唐宋至"五四"运动前口语的书面形式。
1.指唐宋至"五四"运动前口语的书面形式。
最后通牒
[相关解释]
又称哀的美敦书”。意思为,谈判破裂前的最后的话”。是一方或一国就自己提出的最后条件,要求对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明确答覆,否则将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书面通知。
又称哀的美敦书”。意思为,谈判破裂前的最后的话”。是一方或一国就自己提出的最后条件,要求对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明确答覆,否则将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书面通知。
来教
[相关解释]
1.来相教益。 2.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1.来相教益。 2.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比价
[相关解释]
发包工程、器材或变卖产业、货物时,比较承包人或买主用书面形式提出的价格~单。
发包工程、器材或变卖产业、货物时,比较承包人或买主用书面形式提出的价格~单。
熟状
[相关解释]
1.唐宋文书制度,有关军国大事,由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关于任免平常事项,以书面奏请,称为熟状。获可即下中书撰命,门下审读,然后由尚书奏行。
1.唐宋文书制度,有关军国大事,由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关于任免平常事项,以书面奏请,称为熟状。获可即下中书撰命,门下审读,然后由尚书奏行。
牌票
[相关解释]
1.旧时官方为某具体目的而填发的固定格式的书面命令﹐差役执行时持为凭证。
1.旧时官方为某具体目的而填发的固定格式的书面命令﹐差役执行时持为凭证。
留言
[相关解释]
离开某地时用书面形式留下要说的话~牌ㄧ~簿ㄧ旅客~。
离开某地时用书面形式留下要说的话~牌ㄧ~簿ㄧ旅客~。
略节
[相关解释]
1.简要的书面报告。
1.简要的书面报告。
禀词
[相关解释]
1.亦作"禀词"。 2.旧时称向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言词。
1.亦作"禀词"。 2.旧时称向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言词。
笔伐口诛
[相关解释]
1.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1.书面和口头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笔墨官司
[相关解释]
指书面上的争辩打~。
指书面上的争辩打~。
笔头
[相关解释]
1.笔上用以书写的部分。 2.谓写作。 3.指书面。
1.笔上用以书写的部分。 2.谓写作。 3.指书面。
笔文
[相关解释]
1.书面文辞。
1.书面文辞。
笔答
[相关解释]
书面回答~试题。
书面回答~试题。
笔谈
[相关解释]
①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②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③笔记③(多用于书名)《梦溪~》。
①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②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③笔记③(多用于书名)《梦溪~》。
符教
[相关解释]
1.书面的教令;批示。
1.书面的教令;批示。
第一人称
[相关解释]
1.在言语(书面或口头)活动中﹐指称说话人自己的﹐为第一人称。如"我"﹑"我们"等。在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
1.在言语(书面或口头)活动中﹐指称说话人自己的﹐为第一人称。如"我"﹑"我们"等。在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
纸尾
[相关解释]
1.书面文字结尾处。常署名或写年月日等。
1.书面文字结尾处。常署名或写年月日等。
经折装
[相关解释]
1.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1.也叫梵夹装。图书装订方式之一。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凡经折装的书本。都称"折本"。
考试
[相关解释]
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
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
聆听
[相关解释]
1.汉扬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后多用于书面语﹐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1.汉扬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后多用于书面语﹐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自供状
[相关解释]
1.自己的书面供词。
1.自己的书面供词。
表格
[相关解释]
按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
按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
衲锦
[相关解释]
1.古代的一种锦。常用以装裱书面。
1.古代的一种锦。常用以装裱书面。
言文
[相关解释]
1.谓解释法律文字。 2.言语和文字。 3.专指书面语言。
1.谓解释法律文字。 2.言语和文字。 3.专指书面语言。
言笔
[相关解释]
1.口头之辞与书面之辞。
1.口头之辞与书面之辞。
订明
[相关解释]
1.用书面形式明白约定。
1.用书面形式明白约定。
议决案
[相关解释]
1.经会议正式讨论通过并作成书面文字记录在案的事项﹐称"议决案"。
1.经会议正式讨论通过并作成书面文字记录在案的事项﹐称"议决案"。
许可证
[相关解释]
1.指准予做某事的书面证明。
1.指准予做某事的书面证明。
语境
[相关解释]
语言环境”的简称。狭义的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等。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联系语境,才能明白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
语言环境”的简称。狭义的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等。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联系语境,才能明白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
语意
[相关解释]
1.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
1.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
语文学
[相关解释]
1.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语文学。
1.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语文学。
语言
[相关解释]
人类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一定的体系。语言有口语和书面形式。
人类特有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一定的体系。语言有口语和书面形式。
踛文
[相关解释]
1.犹转文。说话爱用书面语和文言词,以显示有学问。
1.犹转文。说话爱用书面语和文言词,以显示有学问。
通报
[相关解释]
1.通知禀报。 2.上级机关用书面形式通告下级机关。 3.上级机关通告下级机关的文件。 4.报道科学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的刊物。
1.通知禀报。 2.上级机关用书面形式通告下级机关。 3.上级机关通告下级机关的文件。 4.报道科学研究的动态和成果的刊物。
通辞
[相关解释]
1.呈递书面意见。 2.传达话语。
1.呈递书面意见。 2.传达话语。
陈条
[相关解释]
1.犹条陈﹐向上级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
1.犹条陈﹐向上级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
骂詈
[相关解释]
1.亦作"骂詈"。 2.骂,斥骂。多用作书面语。
1.亦作"骂詈"。 2.骂,斥骂。多用作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