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9 查到相关五方的内容。
带有五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中五 [相关解释]
1.指五行中的土运。旧时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属土,故称。
中央 [相关解释]
1.四方之中。 2.中间。 3.古指国君。 4.今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 5.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黄,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
五位 [相关解释]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 2.指岁﹑月﹑日﹑星﹑辰。 3.谓五行。 4.犹言五方。 5.指五方之神。 6.九五之位,指帝位。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 9.指宋时童贯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五华 [相关解释]
1.五色仙花。 2.谓五色光华。 3.道教谓五方之气。
五威将帅 [相关解释]
1.官名。西汉末王莽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持节,奉符命,赍印绶,着五色衣冠,周行四方,以威天下。五威,谓威镇五方。
五德 [相关解释]
1.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2.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 3.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 4.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 5.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6.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7.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
五斗米道 [相关解释]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方 [相关解释]
指东、南、西、北和中央。也泛指四面八方五方之民|五方之色|五方杂处|五方风气异中原。
五方幢 [相关解释]
1.五方旗。
五方旗 [相关解释]
1.古代用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常用于军中,相传为黄帝所设。
五方杂厝 [相关解释]
1.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五方杂处 [相关解释]
1.见"五方杂厝"。
五方狮子舞 [相关解释]
1.唐代的一种舞乐。《通典.乐六》"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参阅《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五方色 [相关解释]
1.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五方。
五民 [相关解释]
1.指褊急之民﹑狠刚之民﹑怠惰之民﹑费资之民﹑巧谀恶心之民。 2.指《诗》《书》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 3.指士﹑农﹑商﹑工﹑贾。亦泛指五方之民。 4.指士﹑农﹑工﹑商贾﹑兵。
五气 [相关解释]
1.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 2.五行之气,五方之气。 3.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 4.五种情感。
五神 [相关解释]
1.五脏之灵气。 2.指五脏。 3.指五帝。 4.五德。 5.五方之神,指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亦称五行之神。
五精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指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精气。 2.五方之星。
五行阵 [相关解释]
1.唐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其后宋阮逸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清汪宗沂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五衢 [相关解释]
1.通五方的大路。 2.谓枝杈五出。
五达 [相关解释]
1.通达五方的大路。 2.泛指四通八达的大路。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五风 [相关解释]
1.五方之风。 2.中医谓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 3.五日刮一次风。
五麾 [相关解释]
1.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
六天 [相关解释]
1.汉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四斗五方 [相关解释]
1.形容旗帜大,有四五斗方。斗方,一尺见方。
土帝 [相关解释]
1.五方天帝之一。因中央属土,故称。
大飨 [相关解释]
1.合祀先王的祭礼。 2.遍祭五方天帝。 3.谓天子宴饮诸侯来朝者。 4.指上级以酒食慰劳下级。
太皥 [相关解释]
1.亦作"太皞"。亦作"太曎"。 2.传说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 3.秦汉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 4.天空。
总章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明堂之西向室。取西方总成万物而章明之之意。《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郑玄注"总章左个,大寝西堂南偏。"《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高诱注"总章,西向堂也。西方总成万物,章明之也,故曰总章。左个,南头室也。"宋范仲淹《明堂赋》"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左青阳而右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一说为明堂之别称。 2.乐官名。 3.古宫观名。三国魏明帝青龙三年建造。
戊己 [相关解释]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 2.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 3.见"戊己校尉"。
日游神 [相关解释]
1.旧历书所载凶神名。元代《授时历》即有此名目。相传以癸巳至戊申十六日在房内东西南北中五方﹐己酉至壬辰四十四日出游。人宜避忌游神所在之方。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日游神》。 2.指奔走钻营的人,含讽刺意。
火位 [相关解释]
1.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与五方相配,火为南方。
火帝 [相关解释]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赤帝,掌南方,司火,司夏。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炎帝。
熛怒 [相关解释]
1.火盛貌。 2.引申为热盛。 3.风迅猛貌。 4.赤熛怒的省称。古谓五方帝之一,指南方赤帝,司夏。
玄社 [相关解释]
1.黑土,即北方的土地。古代天子用五色(青﹑赤﹑白﹑黑﹑黄)土封五方诸侯。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茸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为社。玄社指北方的封国。
白招拒 [相关解释]
1.亦作"白招矩"。 2.古谓五方帝之一西方白帝之神。
纳甲 [相关解释]
1.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干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 2.袄子。
羣帝 [相关解释]
1.道家谓五方之帝。
译象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象寄译韑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韑"。
跑五方 [相关解释]
1.旧时一种迷信,几个人扮了鬼卒,开了花脸,拿着钢叉,往各处奔跑,算是驱逐野鬼的意思。
迎冬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天子率百官出北郊祭黑帝,迎接冬日到来。 2.犹入冬。
迎夏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赤帝,迎接夏季到来。 2.指每逢夏日。
迎春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春配应五方之东﹑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东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来。 2.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绅僚佐,鼓乐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 3.迎候春天。 4.迎新年。 5.花名。即迎春花。 6.花名。辛夷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辛夷》。
迎秋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秋和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应,故于立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迎接秋季到来。
雍畤 [相关解释]
1.古代祭五方天帝的祭坛。
面乙 [相关解释]
1.亦作"面乙"。 2.谓面向东方。古人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配五方﹐甲乙木为东方。
韑译象寄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译。"后因以"韑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