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1 查到相关五经的内容。
带有五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典 [相关解释]
1.七部儒家经典『代提倡"孝治",宣扬宗法封建思想,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径》,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或七典。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五典 [相关解释]
1.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2.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 3.泛指古代典籍。 4.指《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五籍 [相关解释]
1.指五经。
五经 [相关解释]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五经博士 [相关解释]
1.教授五经的学官『武帝始置。
五经家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对今文经学家的称呼。
五经师 [相关解释]
1.汉代教授五经的学官。
五经库 [相关解释]
1.对博通五经的人的美称。
五经扫地 [相关解释]
1.谓丧尽儒者尊严。唐祝钦明博通五经,为国子祭酒,而阿附冀用。一日中宗与群臣宴,钦明作《八风舞》,其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盼,令人不堪,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事见《新唐书.祝钦明传》。
五经笥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言其腹中装满经学,有如藏五经的竹箱,后用以称精通经学的人。
五经解元 [相关解释]
1.称科举乡试中以五经中式的特优者。
五经魁 [相关解释]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五经魁首 [相关解释]
1.即五魁。
五魁 [相关解释]
1.见"五经魁"。 2.饮酒时搳拳,猜双方出指总数为五的用语。
今文学 [相关解释]
1.以今文经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创立于西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传授今文经学。西汉末,古文经复出,刘歆欲以古文经学的《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立于学官。与今文家发生立学之争。自此今文学与古文学分立,每有论争。
会魁 [相关解释]
1.即五经魁。明清科举制度,考生于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之第一名合为前五名,称五经魁(因分房关系,实际不止五名)。会试中之五经魁亦称"会魁",乡试则称"乡魁"。
八科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唐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及童子等科。《旧唐书·文苑传中·员半千》"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八科﹐即指诸科中的八种。宋初以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为讲武殿复试八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
六法 [相关解释]
1.谓规﹑矩﹑权﹑衡﹑准﹑绳。 2.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谓绘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以为中国绘画的总法则和代称。 3.佛教谓六法戒。其说不一﹐撮其要者有(1)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2)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3)谓不尊敬佛﹐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诸善知识。 4.佛教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
十经童子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周续之十二岁时通五经五纬,被称为"十经童子"。
四书五经 [相关解释]
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其中也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
四部书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勖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着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亦用以泛指群书。
学博 [相关解释]
1.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泛称学官为学博。
学官 [相关解释]
1.学校的房舍。 2.指学校。 3.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
小侯 [相关解释]
1.古代用以称小国。 2.谓四夷之君。 3.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后汉书.邓禹传》"禹少子鸿﹐好筹策。永平中﹐以为小侯。"又《明帝纪》"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一说以年小获封﹐故称。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4.指高官显贵。
小注 [相关解释]
1.亦作"小注"。注释。有作者自注﹐有他人所注﹐常以小字注于正文之下。 2.清时亦专指四书五经中的小注。 3.谓钱财﹑贸易额等的不大的数字或其中的小部分。
旁训 [相关解释]
1.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清徐之纲着有《五经旁训》﹑《五经旁训增订精义》。
昭仁殿 [相关解释]
1.宫殿名。在北京市故宫内,干清宫之左。清乾隆时殿内贮宋金﹑元﹑明旧版善本书。殿额题"天禄琳琅"◇楹为五经萃室,藏宋岳珂刊本五经。
板本 [相关解释]
用木板雕刻印刷的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神帛 [相关解释]
1.即魂帛。古时招魂所用的布帛。以为死者之魂将随帛而还『许慎《五经异义》有"大夫束帛依神"之说与此相类。
算经十书 [相关解释]
唐初国子监算学馆规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十部算经为课本,后世通称算经十书”。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先秦到唐初的数学成就。
经笥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后以"经笥"比喻博通经书的人。
经魁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的前五名即分别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称为经魁。
羣籍 [相关解释]
1.亦作"群籍"。 2.原指五经以外诸书,后泛指各种书籍。
蚩尤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1)炎帝臣。见《逸周书.尝麦》﹑《太平御览.兵部一》引《世本》宋衷注﹑《庄子.盗跖》陆德明释文。(2)黄帝臣。见《管子.五行》﹑《越绝书.计倪内经》。(3)古庶人。见《周礼.春官.肆师》贾公彦疏引《五经音义》。(4)九黎之君。见《书.吕刑》陆德明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策》高诱注。(5)古天子。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史记.高祖本纪》裴髎集解引《汉书》应劭注。 2.恶人的代称。 3.借指雾或兵气。相
蛮攀五经 [相关解释]
1.方言。谓蛮横不讲理﹐却硬拉一些大道理来掩护自己。
讲章 [相关解释]
1.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五经﹑四书的讲义。
许慎(约58-约147) [相关解释]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博通经籍,时人誉之五经无双许叔重”。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创按部首收字体例,是古文字学的巨著。
边氏腹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謿,出何典记?'謿者大惭。"后以"边氏腹"称满肚子学问犹如装满典籍的书簏。
边韶寝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謿,出何典记?'謿者大惭。"后以"边韶寝"称昼眠。
闹五魁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时庆祝五经魁首揭榜的一种活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