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3 查到相关八旗的内容。
带有八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三旗
[相关解释]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称"满洲八旗"。
1.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称"满洲八旗"。
下五旗
[相关解释]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二十四旗
[相关解释]
1.清代军队编制,将统辖的蒙族和汉族军队,分别编为蒙古军八旗和汉军八旗,与原有满族八旗,共为"二十四旗"。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其后归附日众,乃析为八。以本部所属者为满洲,蒙古部落而迁入者为蒙古,明人为汉军,合为二十四旗,制度备焉。"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
1.清代军队编制,将统辖的蒙族和汉族军队,分别编为蒙古军八旗和汉军八旗,与原有满族八旗,共为"二十四旗"。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其后归附日众,乃析为八。以本部所属者为满洲,蒙古部落而迁入者为蒙古,明人为汉军,合为二十四旗,制度备焉。"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
佐领
[相关解释]
1.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名称。是满语"牛录"的汉译。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初时一佐领统辖三百人,后改定为二百人。其长亦称佐领,世袭者称为世管佐领,选任者称为公中佐领。 2.晩清建立水师,一舰之长称管领,其助理者称佐领。
1.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名称。是满语"牛录"的汉译。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初时一佐领统辖三百人,后改定为二百人。其长亦称佐领,世袭者称为世管佐领,选任者称为公中佐领。 2.晩清建立水师,一舰之长称管领,其助理者称佐领。
八旗
[相关解释]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
八旗兵
[相关解释]
清代兵制。清初,以7500人为一军事单位,称旗,后每旗人数有增加。设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统一全国后,又分拱卫京师的京营八旗和分驻全国各要地的驻防八旗。至清朝灭亡废止。
清代兵制。清初,以7500人为一军事单位,称旗,后每旗人数有增加。设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统一全国后,又分拱卫京师的京营八旗和分驻全国各要地的驻防八旗。至清朝灭亡废止。
八旗制度
[相关解释]
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初建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初建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利用八旗军队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其生产意义渐小。清亡后瓦解。
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初建黄、红、蓝、白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初建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职能◇利用八旗军队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其生产意义渐小。清亡后瓦解。
八旗子弟
[相关解释]
1.清旗人子弟。清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
1.清旗人子弟。清旗人(特别是八旗贵族)入关以后﹐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其子弟因坐享其成而逐渐腐化◇"八旗子弟"便成为享受特权﹑百无一能的贵胄子弟的代称。
努尔哈赤(1559-1626)
[相关解释]
即清太祖”◇金(清)创立者。爱新觉罗氏。满族。1583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后逐步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并创建八旗制度。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18年起兵反明,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战役中大败明军,逐步夺取辽东。1626年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明将袁崇焕所部击伤,不久病死。
即清太祖”◇金(清)创立者。爱新觉罗氏。满族。1583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后逐步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并创建八旗制度。1616年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南)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18年起兵反明,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战役中大败明军,逐步夺取辽东。1626年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明将袁崇焕所部击伤,不久病死。
厢白旗
[相关解释]
1.镶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1.镶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厢红旗
[相关解释]
1.镶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1.镶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厢蓝旗
[相关解释]
1.镶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1.镶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厢黄旗
[相关解释]
1.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1.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同文馆
[相关解释]
又称京师同文馆”。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设立,为总理衙门附属机构。设有外文、万国公法、外国史地及数理化等课程。招收八旗子弟和有功名的满、汉学员。学制初为三年,后分五年、八年两种。教师多为外国人。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又称京师同文馆”。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设立,为总理衙门附属机构。设有外文、万国公法、外国史地及数理化等课程。招收八旗子弟和有功名的满、汉学员。学制初为三年,后分五年、八年两种。教师多为外国人。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咸安宫官学
[相关解释]
1.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学校。
1.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学校。
固山
[相关解释]
1.满语。清代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汉语译为"旗"。 2.满语。美称。加于爵号上的,如"固山贝子";加于官名上的,如"固山章京"。又如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等。参阅《清会典.宗人府》。
1.满语。清代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汉语译为"旗"。 2.满语。美称。加于爵号上的,如"固山贝子";加于官名上的,如"固山章京"。又如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等。参阅《清会典.宗人府》。
图片
[相关解释]
1.清时由八旗佐领所出﹑盖有图章的保证文书,犹汉族官员之印结。 2.图画﹑照片﹑拓片等的统称。
1.清时由八旗佐领所出﹑盖有图章的保证文书,犹汉族官员之印结。 2.图画﹑照片﹑拓片等的统称。
子弟书
[相关解释]
清代曲艺形式。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北京和东北各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清末衰亡。有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表演时以八角鼓击节。对单弦、东北大鼓等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清代曲艺形式。因创始于满族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北京和东北各地。清乾隆年间形成,清末衰亡。有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表演时以八角鼓击节。对单弦、东北大鼓等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将军(jiāng-)
[相关解释]
①武官名。春秋时称统领军队之卿为将军。战国始正式定为武官名『时多冠以称号,如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隋唐时均置于大将军下,掌禁兵。唐至明,用以称武散官。清时有四类,一为宗室爵号,二为驻防各地之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之统帅,四为正一品至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军衔称号。详将官”。
①武官名。春秋时称统领军队之卿为将军。战国始正式定为武官名『时多冠以称号,如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隋唐时均置于大将军下,掌禁兵。唐至明,用以称武散官。清时有四类,一为宗室爵号,二为驻防各地之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之统帅,四为正一品至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军衔称号。详将官”。
左右翼
[相关解释]
1.作战时在正面部队左﹑右两侧的部队。因其如鸟之两翼,故称。 2.清代分八旗兵为左右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详《清文献通考.兵一》。 3.政党﹑社会力量中的左﹑右派。 4.指足球竞赛中前锋线上的左﹑右边锋。
1.作战时在正面部队左﹑右两侧的部队。因其如鸟之两翼,故称。 2.清代分八旗兵为左右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详《清文献通考.兵一》。 3.政党﹑社会力量中的左﹑右派。 4.指足球竞赛中前锋线上的左﹑右边锋。
护军
[相关解释]
1.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魏晋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 2.唐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宋不设。清制﹐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以管理之。参阅《通典.职官十六》﹑《清文献通考.兵二》。 3.唐以后历朝置上护军及护军﹐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清废。参阅《续通典.职官十六》。 4.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1.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魏晋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 2.唐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宋不设。清制﹐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以管理之。参阅《通典.职官十六》﹑《清文献通考.兵二》。 3.唐以后历朝置上护军及护军﹐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清废。参阅《续通典.职官十六》。 4.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护军营
[相关解释]
1.清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阉旗满洲﹑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雍正三年(1725年)﹐又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
1.清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阉旗满洲﹑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雍正三年(1725年)﹐又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
披甲
[相关解释]
1.穿上铠甲。 2.借指从军。 3.清代八旗兵的别称。
1.穿上铠甲。 2.借指从军。 3.清代八旗兵的别称。
旗下
[相关解释]
1.旗帜下面。 2.清代指八旗之下。 3.借指旗人。
1.旗帜下面。 2.清代指八旗之下。 3.借指旗人。
旗兵
[相关解释]
1.亦作"旗兵"。 2.八旗兵丁。
1.亦作"旗兵"。 2.八旗兵丁。
旗学
[相关解释]
1.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1.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旗营
[相关解释]
1.亦作"旗营"。 2.清代八旗兵营。
1.亦作"旗营"。 2.清代八旗兵营。
梅勒章京
[相关解释]
1.亦称"梅勒额真"。亦称"梅楞章京"。 2.满语。清代八旗官名。顺治十七年后改称副都统。
1.亦称"梅勒额真"。亦称"梅楞章京"。 2.满语。清代八旗官名。顺治十七年后改称副都统。
正兑
[相关解释]
1.清代运送京仓的漕粮,充八旗﹑三营的兵食。
1.清代运送京仓的漕粮,充八旗﹑三营的兵食。
正户
[相关解释]
1.有正式户籍而定居的人民。 2.指清代按八旗人丁册开立的户籍。
1.有正式户籍而定居的人民。 2.指清代按八旗人丁册开立的户籍。
牛录
[相关解释]
1.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 2.借指清兵。
1.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 2.借指清兵。
牛录额真
[相关解释]
1.清代八旗基层组织牛录的统领官。清太宗天聪八年改名"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改称"佐领"。额真,满语"主子"的意思;章京,汉语"将军"的满语译还音。
1.清代八旗基层组织牛录的统领官。清太宗天聪八年改名"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改称"佐领"。额真,满语"主子"的意思;章京,汉语"将军"的满语译还音。
甲米
[相关解释]
1.清代发给八旗兵丁的禄米。
1.清代发给八旗兵丁的禄米。
盟旗制度
[相关解释]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票友
[相关解释]
1.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另取酬,后因有此称。
1.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另取酬,后因有此称。
禁旅八旗
[相关解释]
1.清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
1.清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
秀女
[相关解释]
1.清制﹐于旗属女子年十四而合条件者﹐每三年挑选一次﹐由八旗都统造册﹐送户部奏请引阅﹐以备妃嫔之选﹐或指配近支宗室﹐谓之"秀女"。
1.清制﹐于旗属女子年十四而合条件者﹐每三年挑选一次﹐由八旗都统造册﹐送户部奏请引阅﹐以备妃嫔之选﹐或指配近支宗室﹐谓之"秀女"。
緑营
[相关解释]
1.(緑lù)清代兵制。清代除原有八旗兵外,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用绿旗,称为绿旗兵或绿营兵。
1.(緑lù)清代兵制。清代除原有八旗兵外,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用绿旗,称为绿旗兵或绿营兵。
袭次
[相关解释]
1.清制,世袭官爵,除八旗外,都限定世数,一世为一次,谓之"袭次"。不限世数的,加"世袭罔替"字样。
1.清制,世袭官爵,除八旗外,都限定世数,一世为一次,谓之"袭次"。不限世数的,加"世袭罔替"字样。
觉罗
[相关解释]
1.清室宗族人的称号。 2.宋徽钦二宗后裔,居于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处,清初编入八旗者,亦称觉罗,为民觉罗。此觉罗译言为赵氏。
1.清室宗族人的称号。 2.宋徽钦二宗后裔,居于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处,清初编入八旗者,亦称觉罗,为民觉罗。此觉罗译言为赵氏。
都统
[相关解释]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额兵
[相关解释]
1.清八旗绿营兵。
1.清八旗绿营兵。
马甲
[相关解释]
1.马的护身甲。 2.干贝。江珧肉柱。 3.方言。背心。 4.清八旗制的兵丁。
1.马的护身甲。 2.干贝。江珧肉柱。 3.方言。背心。 4.清八旗制的兵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