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0 查到相关六国的内容。
带有六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东周列国志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东田
[相关解释]
1.秦汉对陕东六国田亩的总称。别于商鞅变法后的秦田。 2.南朝齐文惠太子所建楼馆名。 3.泛指农田。
1.秦汉对陕东六国田亩的总称。别于商鞅变法后的秦田。 2.南朝齐文惠太子所建楼馆名。 3.泛指农田。
五凉
[相关解释]
1.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后借指甘肃一带。
1.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后借指甘肃一带。
五胡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旧史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始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1.旧史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始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亡秦三户
[相关解释]
1.《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1.《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仁王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从亲
[相关解释]
1.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
1.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
从横家
[相关解释]
1.即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及连横(主张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后亦以指有手腕能舌辩的人。
1.即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及连横(主张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后亦以指有手腕能舌辩的人。
从约长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有合纵之约的六国之长。
1.战国时有合纵之约的六国之长。
僧正
[相关解释]
1.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1.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八难
[相关解释]
1.指汉张良向刘邦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说刘邦立六国后以树党﹐张良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项籍之死命﹐二﹑难以得项籍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亦作郁单越)﹑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北
1.指汉张良向刘邦所陈八件难以做到的事。楚汉战争期间﹐郦食其说刘邦立六国后以树党﹐张良为陈八难﹐乃止一﹑难以制项籍之死命﹐二﹑难以得项籍之头﹐三﹑难以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四﹑难以散府库以赐贫穷﹐五﹑难以偃武行文不复用兵﹐六﹑难以休马无所用﹐七﹑难以放牛不复输积﹐八﹑难以不使天下游士离去。见《史记.留侯世家》。 2.佛教语﹐难﹐谓难于见佛闻法﹐凡有八端﹐故名八难。按即地狱﹑饿鬼﹑畜生﹑北拘卢洲(亦作郁单越)﹑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八种。一至三﹐即三恶道﹐恶业重﹐难以见佛;生北
六印
[相关解释]
1.谓六国相印。 2.六将军印。 3.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1.谓六国相印。 2.六将军印。 3.唐时官马身上的六种印记。
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1.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六国贩骆驼
[相关解释]
1.犹言到处揽生意。比喻喜欢多事。
1.犹言到处揽生意。比喻喜欢多事。
六王
[相关解释]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1.指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 2.指周之文王﹑武王﹑成王﹑厉王﹑宣王﹑幽王。 3.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
六雄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韩﹑赵﹑魏﹑燕﹑齐﹑楚六国。 2.唐代以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形势重要之地﹐称为"六雄"。唐开元中﹐将境内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以近畿为四辅﹐其余州县依其地理条件﹑户口多寡﹐分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各种等级。
1.指战国时韩﹑赵﹑魏﹑燕﹑齐﹑楚六国。 2.唐代以郑﹑陕﹑汴﹑绛﹑怀﹑魏六州﹐为形势重要之地﹐称为"六雄"。唐开元中﹐将境内自京都及都督都护府以外﹐以近畿为四辅﹐其余州县依其地理条件﹑户口多寡﹐分为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各种等级。
刘渊(?-310)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十六国
[相关解释]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千里借筹
[相关解释]
1.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邦方食,张良入见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谓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形势。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藉,《汉书.张良传》作"借"◇以"千里借筹"比喻不远千里而来替人谋划。
1.秦末楚汉相争,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共同攻楚。邦方食,张良入见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意谓借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以指画当时形势。事见《史记.留侯世家》。藉,《汉书.张良传》作"借"◇以"千里借筹"比喻不远千里而来替人谋划。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南燕
[相关解释]
1.春秋诸侯国名。 2.晋时十六国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承相慕容德率众迁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于公元398年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是鲜卑慕容氏在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有今山东东部及河南的一部分。公元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1.春秋诸侯国名。 2.晋时十六国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承相慕容德率众迁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于公元398年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是鲜卑慕容氏在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有今山东东部及河南的一部分。公元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古鉩
[相关解释]
1.先秦印章的通称。鉩,即玺。古鉩印面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多变,不易辨识,形式多样。秦统一六国,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材料多数是铜,间有银和玉等。
1.先秦印章的通称。鉩,即玺。古鉩印面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多变,不易辨识,形式多样。秦统一六国,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材料多数是铜,间有银和玉等。
合从
[相关解释]
1.亦作"合纵"。 2.谓连接直行。 3.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4.泛指联合。
1.亦作"合纵"。 2.谓连接直行。 3.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4.泛指联合。
合从连衡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苏秦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称合从;张仪说诸侯共事秦,称连衡。
1.战国时苏秦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称合从;张仪说诸侯共事秦,称连衡。
吞纵
[相关解释]
1.指秦国。秦灭合纵之六国,故称。
1.指秦国。秦灭合纵之六国,故称。
四国银行团
[相关解释]
帝国主义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组织。1910年由英、美、德、法四国在华开设的汇丰、花旗、德华、东方汇理四银行组成,企图垄断对华贷款。1912年,俄国道胜银行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加入,成为六国银行团,次年美国退出后,成为五国银行团。1920年,英、美、法、日又组成新四国银行团。
帝国主义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组织。1910年由英、美、德、法四国在华开设的汇丰、花旗、德华、东方汇理四银行组成,企图垄断对华贷款。1912年,俄国道胜银行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加入,成为六国银行团,次年美国退出后,成为五国银行团。1920年,英、美、法、日又组成新四国银行团。
回文机
[相关解释]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八百四十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八百四十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回纹机
[相关解释]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840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840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坐棠
[相关解释]
1.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赋诗以怀其德。见《诗.召南.甘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以"坐棠"为称颂官吏德政之典。
1.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赋诗以怀其德。见《诗.召南.甘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以"坐棠"为称颂官吏德政之典。
墨山
[相关解释]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壁中字
[相关解释]
1.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
1.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
大夏
[相关解释]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娄公
[相关解释]
1.娄敬的尊称。亦即刘敬,汉初齐人。因首劝刘邦建都长安有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封建信侯。是时匈奴兵强,刘敬提出和亲之策,并徙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
1.娄敬的尊称。亦即刘敬,汉初齐人。因首劝刘邦建都长安有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后封建信侯。是时匈奴兵强,刘敬提出和亲之策,并徙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
宣于
[相关解释]
1.复姓。十六国时汉国刘渊有太史令宣于修之。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1.复姓。十六国时汉国刘渊有太史令宣于修之。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山外
[相关解释]
1.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地区。 2.山的外边。 3.佛教天台宗山外宗的省称。参见"山家宗"。
1.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地区。 2.山的外边。 3.佛教天台宗山外宗的省称。参见"山家宗"。
年表
[相关解释]
1.按照年代次序胪列历史事件的表格。司马迁《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以后有些正史沿用此体也列有年表。宋以后的学者为补历代正史所未备,往往有补表之作,如宋熊方的《补后汉书年表》,清万斯同的《历代史表》等。今亦有《中外历史年表》等。
1.按照年代次序胪列历史事件的表格。司马迁《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以后有些正史沿用此体也列有年表。宋以后的学者为补历代正史所未备,往往有补表之作,如宋熊方的《补后汉书年表》,清万斯同的《历代史表》等。今亦有《中外历史年表》等。
张良(?-前186)
[相关解释]
汉初大臣。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祖与父都是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复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被刘邦采纳『朝建立后封留侯。
汉初大臣。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祖与父都是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复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被刘邦采纳『朝建立后封留侯。
徐偃王
[相关解释]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1.相传周穆王时徐国国君。《尸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一说徐偃王反,为周穆王所破。参阅《史记.赵世家》。亦省称"徐偃"。因其有筋无骨,后亦用以借指书法柔弱不挺之状。
拾遗记
[相关解释]
又名《王子年拾遗记》。志怪小说集。十六国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杂录上古至汉魏之神话传闻,卷十记昆仑、蓬莱、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间传说,虽汗漫无际,但也有社会现实的折光。全书人物众多、叙事委曲。
又名《王子年拾遗记》。志怪小说集。十六国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杂录上古至汉魏之神话传闻,卷十记昆仑、蓬莱、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间传说,虽汗漫无际,但也有社会现实的折光。全书人物众多、叙事委曲。
敦煌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洹水
[相关解释]
1.水名。又名安阳河,在河南省北部。源出林县,流经安阳市至内黄县,入卫河。战国时苏秦说赵肃侯,使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将相会于此,定盟合力抗秦。 2.水名。又名胡良河。在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注入拒马河。
1.水名。又名安阳河,在河南省北部。源出林县,流经安阳市至内黄县,入卫河。战国时苏秦说赵肃侯,使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将相会于此,定盟合力抗秦。 2.水名。又名胡良河。在北京市房山区大安山,注入拒马河。
王猛(325-375)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前秦大臣。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三十岁时,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他曾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为苻坚谋士,得到信任。苻坚即位后,官至丞相,为前秦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病危前,劝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十六国时前秦大臣。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三十岁时,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他曾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为苻坚谋士,得到信任。苻坚即位后,官至丞相,为前秦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病危前,劝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石勒(274-333)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后赵的建立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年青时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因而聚众起义◇投靠刘渊为大将,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联合汉族上层,发展成割据势力。公元319年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
十六国时后赵的建立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年青时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因而聚众起义◇投靠刘渊为大将,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联合汉族上层,发展成割据势力。公元319年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
离衡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以齐国为首的关东六国相约结盟﹐粉碎秦国的"连衡"策略。
1.指战国时以齐国为首的关东六国相约结盟﹐粉碎秦国的"连衡"策略。
秦始皇(前259-前210)
[相关解释]
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十三岁继承王位,由相国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姜b146Wㄈā6十二岁时开始亲政,镇压姜b146E新遥又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自称为始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筑长城,修驰道,同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但由于严刑酷法,赋役沉重,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他病死不久,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十三岁继承王位,由相国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姜b146Wㄈā6十二岁时开始亲政,镇压姜b146E新遥又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自称为始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筑长城,修驰道,同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但由于严刑酷法,赋役沉重,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他病死不久,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纵横家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緃横家"。
1.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緃横家"。
营户
[相关解释]
1.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各族统治者将所虏之民户配置各地,归军队管辖,称营户。
1.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各族统治者将所虏之民户配置各地,归军队管辖,称营户。
西域都护府
[相关解释]
古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西汉于公元前60年始设,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监护西域三十六国。王莽时废置,东汉曾两次复置。
古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西汉于公元前60年始设,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监护西域三十六国。王莽时废置,东汉曾两次复置。
西秦
[相关解释]
1.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 2.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 3.晋时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陕西鲜卑族乞伏国仁据枹罕称大单于;弟干归据金城﹐称秦王﹐史称"西秦"。在今甘肃西南部。431年为夏所灭。 4.琴曲名。
1.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 2.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 3.晋时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陕西鲜卑族乞伏国仁据枹罕称大单于;弟干归据金城﹐称秦王﹐史称"西秦"。在今甘肃西南部。431年为夏所灭。 4.琴曲名。
豕喙
[相关解释]
1.猪嘴长而突。相术认为人的口形像猪嘴是贪欲之相。 2.古代传说中海外三十六国之一。
1.猪嘴长而突。相术认为人的口形像猪嘴是贪欲之相。 2.古代传说中海外三十六国之一。
远交近攻
[相关解释]
1.结交远邦,进攻近国。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1.结交远邦,进攻近国。本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并吞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连衡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相对。 2.结盟;联合。 3.比配;比肩。 4.谓多。
1.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相对。 2.结盟;联合。 3.比配;比肩。 4.谓多。
通晓
[相关解释]
了解;精通通晓六国文字。
了解;精通通晓六国文字。
遗民
[相关解释]
①劫后余生的民众千里无烟,遗民困苦。②效忠前一朝代,不在新朝为官的人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也指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民众六国遗民尚在|害怕遗民造反。
①劫后余生的民众千里无烟,遗民困苦。②效忠前一朝代,不在新朝为官的人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也指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民众六国遗民尚在|害怕遗民造反。
都统
[相关解释]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铜狄
[相关解释]
1.《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1.《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门户开放政策
[相关解释]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内容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要求在其他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六国先后表示同意。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逐步扩大。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内容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要求在其他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六国先后表示同意。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逐步扩大。
麻饼
[相关解释]
1.食品名。《太平御览》卷八六○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炉﹐石虎改曰麻饼。"又今苏南一带所产外有芝麻,馅以枣泥的甜饼﹐亦称"麻饼"。
1.食品名。《太平御览》卷八六○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炉﹐石虎改曰麻饼。"又今苏南一带所产外有芝麻,馅以枣泥的甜饼﹐亦称"麻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