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6 查到相关六部的内容。
带有六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卿
[相关解释]
1.明代以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为七卿。见《明史.七卿年表》。
1.明代以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为七卿。见《明史.七卿年表》。
丞郎
[相关解释]
1.唐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1.唐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主事
[相关解释]
1.主持事务。 2.官名『代光禄勋属官有主事。北魏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的首领。隋以后但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非正规官职。金代始列为正官,职务以文牍杂务为主,也分管郎中﹑员外郎之职。明代于各部司官中置主事,官阶从七品升为从六品。清代又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及各部亦有主事。民国初,于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在佥事下,相当后之科员。
1.主持事务。 2.官名『代光禄勋属官有主事。北魏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的首领。隋以后但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非正规官职。金代始列为正官,职务以文牍杂务为主,也分管郎中﹑员外郎之职。明代于各部司官中置主事,官阶从七品升为从六品。清代又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及各部亦有主事。民国初,于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在佥事下,相当后之科员。
令史
[相关解释]
1.官名『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 2.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1.官名『代兰台尚书属官,居郎之下,掌文书事务,历代因之。隋唐以后,成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事务员之称,位卑秩下,不参官品。至明代遂废。见《通典.职官四》。 2.宋元以来官府中胥吏的通称。
六官
[相关解释]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六察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 2.监察御史的代称。
1.唐宋时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 2.监察御史的代称。
六尚
[相关解释]
1.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秦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掌诸供奉。隋之六尚属殿内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所属六尚与隋同。宋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酝﹐亦为六尚。 2.隋唐始于宫中设女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以掌宫掖之政。 3.隋以后中央机构设六部尚书﹐总称六尚。
1.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秦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掌诸供奉。隋之六尚属殿内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所属六尚与隋同。宋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酝﹐亦为六尚。 2.隋唐始于宫中设女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以掌宫掖之政。 3.隋以后中央机构设六部尚书﹐总称六尚。
六戎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
1.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
六曹
[相关解释]
1.东汉开始尚书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仍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更﹐至隋﹐尚书省分吏﹑殿中(左户)﹑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称六部。隋唐前﹐曹即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支﹑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 2.唐时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
1.东汉开始尚书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仍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更﹐至隋﹐尚书省分吏﹑殿中(左户)﹑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称六部。隋唐前﹐曹即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支﹑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 2.唐时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
六狄
[相关解释]
1.指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称北方各民族。
1.指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称北方各民族。
六经
[相关解释]
也称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经皆史。
也称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经皆史。
六行
[相关解释]
1.六个行列。 2.指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礼﹑户﹑工﹑刑﹑兵六部。泛指朝廷官吏。
1.六个行列。 2.指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礼﹑户﹑工﹑刑﹑兵六部。泛指朝廷官吏。
六部
[相关解释]
从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一般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统称六部。
从隋唐开始,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一般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统称六部。
六部兵
[相关解释]
1.东汉光武帝兄刘伯升所置的军队。
1.东汉光武帝兄刘伯升所置的军队。
兵部
[相关解释]
1.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1.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书﹐至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内阁
[相关解释]
①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②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③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①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②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③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刑部
[相关解释]
1.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1.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十通
[相关解释]
1.《通典》等十部书的总称。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部书,合称"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总称"十通"。
1.《通典》等十部书的总称。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部书,合称"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总称"十通"。
古韵
[相关解释]
1.指先秦汉语音韵。东汉时郑玄言古今音异。北周沉重作《毛诗音义》,书佚,仅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诗.邶风下》。宋吴棫发明叶韵之说,元戴侗﹑明焦竑陈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郑庠辨析古韵为六部,嗣后研究不断深入,分部日趋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诗经》时代古韵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参阅王力《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初步》。 2.泛指古汉语(上古﹑中古)音韵。
1.指先秦汉语音韵。东汉时郑玄言古今音异。北周沉重作《毛诗音义》,书佚,仅见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诗.邶风下》。宋吴棫发明叶韵之说,元戴侗﹑明焦竑陈第等人力辨其非。宋郑庠辨析古韵为六部,嗣后研究不断深入,分部日趋精密。如章炳麟分古韵为二十三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考定《诗经》时代古韵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参阅王力《汉语音韵学》和《音韵学初步》。 2.泛指古汉语(上古﹑中古)音韵。
右列
[相关解释]
1.指先贤,有德才的前辈。 2.指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班列次序,居各部之上,故称。 3.指武官。古代武官居于朝班之右。
1.指先贤,有德才的前辈。 2.指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班列次序,居各部之上,故称。 3.指武官。古代武官居于朝班之右。
吏科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1.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吏部
[相关解释]
1.旧官制六部之一『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杋。杋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1.旧官制六部之一『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杋。杋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唐太宗(599-649)
[相关解释]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李渊次子。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封为秦王◇镇压农民起义军,消灭各割据势力,羽翼渐丰。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帝位。在位时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纳谏,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订《唐律》。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史称贞观之治”。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李渊次子。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封为秦王◇镇压农民起义军,消灭各割据势力,羽翼渐丰。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继帝位。在位时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纳谏,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订《唐律》。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史称贞观之治”。
小使臣
[相关解释]
1.宋代宫廷下级内侍官员的统称﹐常充当内廷侍役和三省六部监门官等职。
1.宋代宫廷下级内侍官员的统称﹐常充当内廷侍役和三省六部监门官等职。
尚书
[相关解释]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①亦称《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事实上其中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②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以后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相当于国务大臣。
工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1.古代官署名『代有民曹,魏晋有左民﹑起部,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总设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改为农工商部。
户部
[相关解释]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1.古代官署名。秦为治粟内史,汉为大司农。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及左民尚书,掌财用及户籍。隋设民部尚书,唐因之,高宗即位,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民政部﹑度支部,户部遂废。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浮生六记
[相关解释]
笔记。清代沈复著。六卷。系作者在嘉庆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两记已佚。主要记叙作者与其妻陈芸的家庭生活,其间悲欢离合,写得朴素真挚,凄恻动人。
笔记。清代沈复著。六卷。系作者在嘉庆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两记已佚。主要记叙作者与其妻陈芸的家庭生活,其间悲欢离合,写得朴素真挚,凄恻动人。
清望官
[相关解释]
1.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唐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宋制略同。
1.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唐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宋制略同。
礼察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其中对礼部的监察称"礼察"。
1.唐宋时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其中对礼部的监察称"礼察"。
礼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郎官
[相关解释]
1.谓侍郎﹑郎中等职。秦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属官执掌护卫陪从﹑随时建议等。西汉因秦制不变。东汉以尚书台为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权范围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郎官之制,略同于汉。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唐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唐以后郎官的设置,基本上无大变革。 2.湖名。在汉阳城东南。 3.指郎位星。
1.谓侍郎﹑郎中等职。秦代置郎中令,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属官执掌护卫陪从﹑随时建议等。西汉因秦制不变。东汉以尚书台为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权范围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郎官之制,略同于汉。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唐六部郎官,郎中之外,更置员外郎。唐以后郎官的设置,基本上无大变革。 2.湖名。在汉阳城东南。 3.指郎位星。
铜印
[相关解释]
1.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
1.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
阴韵
[相关解释]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韵部
[相关解释]
1.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
1.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
题覆
[相关解释]
1.明代六部向皇帝进呈的一种公务文书。意谓题本奏覆。多用于回答垂询。
1.明代六部向皇帝进呈的一种公务文书。意谓题本奏覆。多用于回答垂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