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1 查到相关兵权的内容。
带有兵权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专兵
[相关解释]
1.把持兵权。
1.把持兵权。
中军
[相关解释]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主兵
[相关解释]
1.掌握兵权;统率部队。 2.当地筹建的兵力。与"客兵"相对。
1.掌握兵权;统率部队。 2.当地筹建的兵力。与"客兵"相对。
兵权
[相关解释]
1.用兵的权谋;计谋。 2.掌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
1.用兵的权谋;计谋。 2.掌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
兵柄
[相关解释]
1.兵权﹐军权。
1.兵权﹐军权。
兵符
[相关解释]
1.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 2.借指兵权。 3.兵书﹐兵法。
1.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 2.借指兵权。 3.兵书﹐兵法。
兵要
[相关解释]
1.犹兵权。 2.用兵的要术。
1.犹兵权。 2.用兵的要术。
兵钤
[相关解释]
1.指兵书;兵法。 2.指兵权。 3.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
1.指兵书;兵法。 2.指兵权。 3.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
刀把子
[相关解释]
1.刀把。多用以比喻兵权或生杀大权。
1.刀把。多用以比喻兵权或生杀大权。
刀柄
[相关解释]
1.刀的把手。 2.比喻兵权或生杀大权。
1.刀的把手。 2.比喻兵权或生杀大权。
姜维(202-264)
[相关解释]
三国蜀汉大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本为魏将,后归蜀。诸葛亮死后,继掌蜀汉兵权,任大将军。屡次发兵攻魏,均告无功。蜀亡后,降于魏将钟会◇欲乘钟会叛魏之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三国蜀汉大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本为魏将,后归蜀。诸葛亮死后,继掌蜀汉兵权,任大将军。屡次发兵攻魏,均告无功。蜀亡后,降于魏将钟会◇欲乘钟会叛魏之机恢复蜀汉,事败被杀。
宋太祖(927-976)
[相关解释]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居重驭轻
[相关解释]
1.指人主掌握兵权以制政权。
1.指人主掌握兵权以制政权。
授钺
[相关解释]
1.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
1.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
擅兵
[相关解释]
1.掌握兵权。
1.掌握兵权。
明成祖(1360-1424)
[相关解释]
即朱棣”。明朝皇帝。朱元璋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1402年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年号永乐。为加强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南下,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在位时解除藩王兵权,巩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宦官干政之始。曾派滞出使南洋等地,并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即朱棣”。明朝皇帝。朱元璋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1402年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年号永乐。为加强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南下,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在位时解除藩王兵权,巩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宦官干政之始。曾派滞出使南洋等地,并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本兵
[相关解释]
1.最重要的兵器。 2.本部军队。 3.执掌兵权。 4.见"本兵府"。 5.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1.最重要的兵器。 2.本部军队。 3.执掌兵权。 4.见"本兵府"。 5.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朱亥
[相关解释]
1.战国时侠客,魏大梁人。有勇力,隐于屠肆。秦兵围赵,信陵君既计窃兵符,帅魏军,又虑魏将晋鄙不肯交兵权,遂使,亥以铁椎击杀晋鄙,夺晋鄙军以救赵。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1.战国时侠客,魏大梁人。有勇力,隐于屠肆。秦兵围赵,信陵君既计窃兵符,帅魏军,又虑魏将晋鄙不肯交兵权,遂使,亥以铁椎击杀晋鄙,夺晋鄙军以救赵。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权兵
[相关解释]
1.谓把持兵权。 2.谓用兵之道。
1.谓把持兵权。 2.谓用兵之道。
杖斧之臣
[相关解释]
1.指掌握兵权的武臣。
1.指掌握兵权的武臣。
杖节
[相关解释]
1.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1.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杖钺
[相关解释]
1.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钺,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缊袍丽于裘服,把檋安于杖钺。"唐杜甫《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余清。"亦以喻掌握兵权。
1.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钺,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缊袍丽于裘服,把檋安于杖钺。"唐杜甫《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余清。"亦以喻掌握兵权。
武符
[相关解释]
1.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讳改。
1.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讳改。
盗兵
[相关解释]
1.以狡诈手段取胜之兵。 2.叛乱之兵。 3.谓盗取兵权。指叛乱。
1.以狡诈手段取胜之兵。 2.叛乱之兵。 3.谓盗取兵权。指叛乱。
秉旄
[相关解释]
1.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
1.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
秉钺
[相关解释]
1.持斧。借指掌握兵权。
1.持斧。借指掌握兵权。
节麾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廷授予大将的符节和令旗。 2.用为对职掌兵权者的敬称。
1.古代朝廷授予大将的符节和令旗。 2.用为对职掌兵权者的敬称。
赵普(922-992)
[相关解释]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后迁洛阳◇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宋初任枢密使、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盐各地精兵充禁军,实行更戍法,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太宗时因病辞职。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后迁洛阳◇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宋初任枢密使、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盐各地精兵充禁军,实行更戍法,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太宗时因病辞职。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还兵
[相关解释]
1.回师。 2.倒戈,反正。 3.交还兵权。
1.回师。 2.倒戈,反正。 3.交还兵权。
颛兵
[相关解释]
1.专擅兵权。颛,通"专"。
1.专擅兵权。颛,通"专"。
高欢(496-547)
[相关解释]
东魏大臣。渤海b178(今河北景县)人。曾参加葛荣起义军,后叛降魏。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执东魏朝政十六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他被追尊为神武帝。
东魏大臣。渤海b178(今河北景县)人。曾参加葛荣起义军,后叛降魏。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执东魏朝政十六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他被追尊为神武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