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0 查到相关冬至的内容。
带有冬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九 [相关解释]
1.谓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极则复于一,终而复始,故用以喻循环之理。 2.佛教语。指净土宗九品往生的教义。 3.满俗赠献之礼,以九数为贵,至少一九,至多九九。 4.从每年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亦指第一个九天。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一阳生 [相关解释]
1.冬至后白天渐长,古代认为是阳气初动,故冬至又称"一阳生"。
一阳节 [相关解释]
1.即冬至节。
七九 [相关解释]
1.步枪的一种。 2.农历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称为"七九"。
三九天 [相关解释]
1.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至九九为止。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大节 [相关解释]
1.三个主要节日。(1)宋指冬至﹑元旦﹑寒食。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2)清代指元旦﹑冬至﹑万寿圣节。《清史稿.礼志七》"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3)今俗指元旦﹑端午﹑中秋。
三阳 [相关解释]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严节 [相关解释]
1.急促的音节。 2.指冬至节。
中节 [相关解释]
1.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 2.中期。 3.中等的节操。 4.指中气和节气。 5.专指四时仲月的中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九九 [相关解释]
①节令名称。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成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九天,即为夏九九”和冬九九”。并依次定名为头九、二九、…九九。通常所指的九九天”是指冬九九,三九和四九期间,是中国最冷时期,而最末一个九天即九九期间已是3月惊蛰”时节,气候转暖,是九九艳阳天”了。②乘法口诀。以一到九每两数相乘而成,如七八五十六”、二四得八”等。古时由九九八十一”开始,共三十六句,故称九九”。起源很早,在春秋齐桓公时,已有明确记载。
二十四节气 [相关解释]
指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亚岁 [相关解释]
1.冬至。
借春 [相关解释]
1.唐时皇帝于冬至日赐百官辛盘,表示迎新之意,谓之"借春"。参阅唐李淖《秦中岁时记》。 2.借取春光。 3.谓凭借﹑依靠春光。
元钥 [相关解释]
1.即律管。明张居正《贺冬至表》之一"淑气渐滋于元钥﹐元声默应于黄钟。"古人以十二律管定十二律﹐又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应﹐谓之"律应"。相传十二律管中均置葭灰﹐月份至﹐则相应律管中之葭灰即飞动﹐故云"淑气渐滋于元钥"。
先赏 [相关解释]
1.古代冬至到上元期间的观赏宴游活动称为"先赏"。
八节 [相关解释]
1.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
养夜 [相关解释]
1.指冬至。此夜最长,故称。养,通"羕"。
冬住 [相关解释]
1.亦称"冬除"。 2.冬至节的前一天。
冬年节 [相关解释]
1.指冬至。
冬灰 [相关解释]
1.占冬至节的葭灰。葭即芦苇。古人将芦苇膜烧成灰放入不同的律管中以占节候,某律管中葭灰飞出,即知某节候到。冬至节到,则相应之黄钟律管内的葭灰飞动。 2.指冬天烧成的草木灰。中医入药。
冬至 [相关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参看〖节气 〗、〖二十四节气 〗。
冬至点 [相关解释]
黄道上最南的一点,冬至这天太阳经过这个位置。
冬至线 [相关解释]
南回归线。参看〖回归线 〗。
冬节 [相关解释]
指冬至。
分至 [相关解释]
1.指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分至点 [相关解释]
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的合称。
前三后四 [相关解释]
1.隋唐至宋风俗﹐以冬至﹑元正﹑寒食为大节﹐放假七日﹐其中节前三日﹐节后四日﹐俗称"前三后四"。
南至 [相关解释]
1.即冬至。
历元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推算的起算点。古人一般以朔旦(一月之始)﹑冬至同在夜半的一天为历元。如又逢甲子日则更为理想。
君王腊 [相关解释]
1.即腊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四方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隋炀帝时置,对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各设使者一人,掌管往来及互相贸易等事,隶属鸿胪寺。唐以通事舍人主管,隶属中书省。宋置四方馆使,掌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道元日﹑冬至﹑朔旦﹑庆贺章表﹑郊祀﹑朝蕃官﹑贡举人﹑进奉使﹑京官﹑致仕官﹑道释﹑父老陪位等事。其职务与隋唐不同。明有四夷馆清有会同四译馆,职务同隋唐四方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五》。
四时八节 [相关解释]
1.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四离 [相关解释]
1.作诗的四种避忌。 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四离四絶"。
四离四絶 [相关解释]
1.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
圜丘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亦用以祭天地。
土炭 [相关解释]
1.土与炭。古代冬至和夏至悬于衡器的两端用以测阴阳之气。
天正 [相关解释]
1.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古人以为得天之正﹐故称。 2.指冬至。
寅月 [相关解释]
1.即农历正月。古人把十二支和十二个月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简称寅月。
小余 [相关解释]
1.凡不满一甲(即六十)余下的日数称大馀﹐不满一日(包括夜)余下的分数称小馀。"大余"﹑"小余"各分前﹑后。前"大余"指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即今所用的农历前一年十一月)朔那一天的干支﹐前"小余"是指这一天合朔的时刻;后"大余"是指这一年冬至那一天的干支﹐后"小余"是指冬至在这一天的时刻。前"小余"按一日九百四十分计算﹐后"小余"按一日三十二分计算。 2.泛指一日馀下的短暂时光。
小寒食 [相关解释]
1.寒食的第二天。一说为前一天。唐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诗。仇兆鳌题解"《杜臆》小寒食﹐注谓寒食前一日﹐误﹐盖寒食次日也。《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广义注禁火三日谓至后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总在三日内﹐故云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禁火则酒亦寒﹐故云强饮。诗意甚明。"
小岁 [相关解释]
1.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行腊祭﹐腊祭次日为小岁◇世分别以元日﹑冬至夜为小岁。 2.少年时。 3.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第七星。
小至 [相关解释]
1.冬至后一日。一说冬至前一日。
履长 [相关解释]
1.指冬至。
幽婚 [相关解释]
1.亦作"幽昏"。 2.魏晋志怪小说中谓人与鬼结婚。如范阳人卢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过崔少府墓,与崔氏亡女成婚三日,后生一子。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亦指非人间配偶。
悬炭 [相关解释]
1.古代厌胜术之一。 2.古代测度夏至﹑冬至的方法。谓悬土﹑炭于衡器两端,轻重平均。冬至一阳生,则炭重而沉;夏至一阴生,则土重而沉。见《史记.天官书》。
数九 [相关解释]
1.进入从冬至开始的"九"。每九日为一个"九",共有九个"九"。
日南至 [相关解释]
1.指冬至日。夏至以后,日躔自北而南;冬至以后,又自南而北。故冬至日又称"日南至"。
日差 [相关解释]
1.日影逐日长短之差。古代立表测日影以验气,影最短为夏至,最长为冬至,逐日递差,历家常根据日差推求气至的时刻。
日月重光 [相关解释]
1.《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迭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孙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以"日月重光"比喻经过动乱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
日至 [相关解释]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夏至日照最长,称长至;冬至日照最短,称短至。 2.天天来到。
景旦 [相关解释]
1.指冬至日。
景至 [相关解释]
1.冬至之景。
月建 [相关解释]
1.指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 2.丛辰名。星相术士称阳建之神。正月建寅﹐顺行十二辰﹐又称阳建。术者因月建以定凶吉。
正冬 [相关解释]
1.《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传"日短,冬至之日。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以正冬之三节。"后以"正冬"指仲冬。亦指冬至。
正腊 [相关解释]
1.指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因是日为腊日,故称。
消寒图 [相关解释]
1.旧俗冬至后八十一日之计日图。其形制不一。
添线 [相关解释]
1.谓冬至后白昼渐长。
献履 [相关解释]
1.冬至后日渐长,古代有献鞋袜的礼俗,表示长久履祥纳福。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明张居正《贺冬至表五》"对时陈献履之衷﹐叩阙致呼嵩之祝。"一说冬至后日长﹐民妇献鞋于公婆﹐表示女工开始。
珠连璧合 [相关解释]
1.指日月﹑五星同时出现于天的一方。语本《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 2.泛指日月五星普照天下。
瞻蒲劝穑 [相关解释]
1.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秋游 [相关解释]
1.近人康有为所拟历法﹐以春分为元朔﹐由春分而夏至,再到秋分﹑冬至﹐分一年为四游。秋游为其中之一。 2.秋日旅游。
章岁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名词。1回归年与12个朔望月时值不同﹐古人发现经过19次冬至﹐日月才相会于原点﹐即太阳周天19次﹐月球周天235次。因而将19年称为"章岁"﹐235月称为"章月"。又因十九年只有228个月﹐所以一个章岁中要置七个闰月。
章蔀 [相关解释]
1.亦作"章部"。 2.我国古历法名词『初所传的六种古代历法以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冬至与月朔同日为章首﹐冬至在年初为蔀首。
经筵 [相关解释]
1.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脚下 [相关解释]
①脚底下。②〈方〉目前;现时~是农忙季节,要合理使用劳力。③〈方〉临近的时候冬至~。
腊肥 [相关解释]
1.指冬至到大寒时给小麦等越冬作物施的肥。
腊雪 [相关解释]
1.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
至日 [相关解释]
1.指冬至﹑夏至。
至节 [相关解释]
1.冬至或夏至。 2.卓绝的操守。
节夜 [相关解释]
1.指年夜。年节的夜晩。 2.江南旧俗称冬至夜为节夜。
节酒 [相关解释]
1.节制饮酒。 2.江南旧俗﹐称冬至前夕饮酒为节酒。
赤气 [相关解释]
1.红色的云气。古代以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之日观云色,谓赤色者主兵荒。见《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汉郑玄注◇因以赤气为兵灾之象。 2.红色的云气。传说谓帝王的祥瑞。旧史稗说中每载帝王降生或所处之地有赤气出现。 3.炎暑之气。
过腊 [相关解释]
1.过了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又改为农历十二月八日)。 2.鱼名。
迎阳 [相关解释]
1.冬至之后日渐长,古代于冬至日出南郊祭天,谓之"迎阳"。 2.谓迎着阳光。
连星 [相关解释]
1.谓光芒与星相连辉映。 2.语本《汉书.律历志上》"宦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谓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后因以"连星"指冬至星象。
郊社 [相关解释]
1.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2.古代祭祀天地之处。
阳回节 [相关解释]
1.冬至节的别称。冬至节阴气尽而阳气始回﹐故称。
阳生 [相关解释]
1.即冬至。 2.指杨朱。
阳生补子 [相关解释]
1.明代宫眷内臣于冬至日穿的官服﹐因其上绣冬至节令徽饰﹐故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