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9 查到相关千石的内容。
带有千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石 [相关解释]
1.《汉书.石奋传》"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后因以"万石"指汉石奋。 2.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 3.汉代三公别称万石◇泛指官职高的人。
万石君 [相关解释]
1.本指汉石奋◇亦称一家五人官至二千石者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为"万石君"。参见"万石"。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六万石君》。
中二千石 [相关解释]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予告 [相关解释]
1.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谓之予告。告,休假。 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准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五官郎 [相关解释]
1.汉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五曹 [相关解释]
1.指尚书省下分职治事的五个官署『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主庶人上书事;主客曹主外国事。成帝时置五人,设三公曹主断狱事。 2.谓秤﹑尺﹑地﹑仓﹑金。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六曹 [相关解释]
1.东汉开始尚书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仍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更﹐至隋﹐尚书省分吏﹑殿中(左户)﹑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称六部。隋唐前﹐曹即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支﹑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 2.唐时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
六条 [相关解释]
1.汉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
千石 [相关解释]
1.石,容量单位。秦汉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从二千石递减至百石止。古代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因以"千石"指高官。
古掾曹 [相关解释]
1.《西京杂记》卷四"京兆有古生者,学纵横﹑揣磨﹑弄矢﹑摇丸﹑樗蒲之术,为都掾史四十余季。善訑谩二千石,随以谐谑,皆握其权要,而得其欢心。赵广汉为京兆尹,下车而黜之。终于家。京师至今俳戏皆称古掾曹。"后以为滑稽戏谑之典。
均茵伏 [相关解释]
1.《史记.酷吏列传》"﹝周阳由﹞与汲黯俱为忮,司马安之文恶,俱在二千石列,同车未尝敢均茵伏。"司马贞索隐"均,等也。茵,车蓐也。伏,车轼也。言二人与由同载一车,尚不敢与之均茵轼也,谓下之也。"后因以"均茵伏"喻指同列为伍。
坎侯漆 [相关解释]
1.涂棺用漆的一种『丧制,中二千石以下,棺用"坎侯漆"。
墨绶 [相关解释]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少詹事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汉置詹事﹐秩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唐建詹事府﹐设太子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总东宫内外庶务。历朝因之。
尚白 [相关解释]
1.崇尚白色。 2.依然白色。《汉书.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其辞曰'客嘲扬子曰……然而位不过侍郎﹐擢绕给事黄门。意者玄得毋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颜师古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后以"尚白"喻功名无所成就。
左辬 [相关解释]
1.车厢左侧的障蔽『时以朱色涂障蔽来表示官阶,凡俸禄在六百至一千石者皆以朱涂左辬。
怀银纡紫 [相关解释]
1.指显贵。银,银印;紫,紫绶『制,相国﹑丞相﹑太尉﹑公侯皆紫绶;秩二千石皆银印。
朱轮 [相关解释]
1.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 2.借指禄至二千石之官。
朱辬 [相关解释]
1.车乘两旁之红色障泥。《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辬,千石至六百石朱左幡。"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后常以"朱辬"指贵显者之车乘。
桃花绶 [相关解释]
1.汉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绶带。
泥轼 [相关解释]
1.语出《汉书.循吏传.黄霸》"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后用指通判。
洛口仓 [相关解释]
1.古粮仓名。又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复置洛口仓于此。
牛眠地 [相关解释]
1.指卜葬的吉地。典出《晋书.周访传》"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犀顶j文 [相关解释]
1.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语本《后汉书.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j文。"李贤注"鼎角者﹐顶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发际隐起也。足履j文者二千石﹐见《相书》。"
艾绶 [相关解释]
1.系印纽的绿色丝带『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
草玄 [相关解释]
1.指汉扬雄作《太玄》。《汉书.扬雄传下》"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后因以"草玄"谓淡于势利,潜心著述。
计偕 [相关解释]
1.《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贼曹 [相关解释]
1.官署名。西汉成帝于尚书初置二千石主郡国事。东汉光武帝改以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亦称贼曹。 2.官名。东汉太尉属官以及各郡县置贼曹,主盗贼事。 3.特指兵部。 4.贼众;匪类。
赐告 [相关解释]
1.汉律,官二千石者病满三月当免。"赐告"谓皇帝优赐其假,准其带印绶僚属归家治病。 2.给假;准予告假。 3.宋代皇子纳妻的一种仪式。见《宋史.礼志十八》。
重然灰 [相关解释]
1.《史记.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后以"重然灰"喻失势后重新得势的官员。
金蠡 [相关解释]
1.谓仙杯。语本《南史.徐文伯传》﹕"熙(徐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嵊胫﹐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
铜墨 [相关解释]
1.铜印黑绶。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因亦以"铜墨"借指县令。
银印青绶 [相关解释]
1.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秦汉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以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
银章 [相关解释]
1.银印。其文曰章『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隋唐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随身鱼袋。金银鱼袋等谓之章服﹐亦简称银章。
银艾 [相关解释]
1.银印和绿绶『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绿绶。泛指高官。
随计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雀鼠耗 [相关解释]
1.《梁书.张率传》﹕"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遂耗太半。率问其故﹐答曰﹕'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后以指正税外加征之粮。
鱼饷 [相关解释]
1.鱼税。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有"鱼饷"条﹐曰"弘治间﹐各水蛋户﹐流亡所遗﹐课米数千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