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7 查到相关南面的内容。
带有南面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拜 [相关解释]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南军 [相关解释]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南司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南朝御史台在尚书省之南,称南台,因称南台之长御史中丞为"南司"。 2.唐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皇宫)南面,故称"南衙",亦称"南司"。
南家 [相关解释]
1.南面邻近的人家。 2.金人据北方,称宋人为南家。
南山 [相关解释]
1.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2.指祁连山。 3.指南屏山。 4.指荆南山,亦名君山﹑铜官山。三国吴孙皓封为南岳,在今江苏宜兴县南,即所谓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周处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简称。
南庭 [相关解释]
1.指南匈奴的朝廷。亦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2.南面之祭庭。 3.南面的庭院。 4.谓南方。
南斋 [相关解释]
1.住室南面的书房。 2.指清代南书房。
南方 [相关解释]
1.南面,南边。表示方位。 2.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南楚 [相关解释]
1.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楚国在中原南面,后世称南楚,为三楚之一。北起淮汉,南至江南,约包括今安徽中部﹑西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南﹑湖北东部及江西等地区。
南楼 [相关解释]
1.在南面的楼。南朝宋谢灵运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 2.古楼名。在湖北省鄂城县南。又名玩月楼。 3.古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鹤山顶。一名白云楼,又名岑楼。清乾隆中毁,毕沅重修之。 4.古楼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 5.古楼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南。唐张九龄尝登此楼赋诗。宋张栻重修,改名曲江楼。 6.古楼名。在广西省宜山县南,有宋黄庭坚所书《范滂传》刻石。宋嘉熙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及《庆远府志》。
南浦 [相关解释]
南面的水边。《楚辞·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因称送别之地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南甍 [相关解释]
1.屋脊的南面。 2.引申指房屋南面的门户,即屋南门。
南维 [相关解释]
1.南面的地维。地维,古代神话谓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
南蔽 [相关解释]
1.南面的屏障。
南边 [相关解释]
1.南方边境。 2.南面。 3.南方。
南道 [相关解释]
1.指南方。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 3.专指古代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
南郊 [相关解释]
1.都邑南面的地区。 2.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 3.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南郭 [相关解释]
1.南面的外城。 2.指南郭子綦。 3.指南郭处士。 4.复姓。春秋有南郭偃。见《左传.宣公十七年》。
南野 [相关解释]
1.南面的田野。 2.指苍梧山,在今湖南省。 3.亦作"南壄"。古县名。秦置。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康县西南。
南陌 [相关解释]
1.南面的道路。
南面 [相关解释]
①面向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故用以指居帝王、诸侯之位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②泛指居尊位或官位南面称师|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
南面王 [相关解释]
1.泛指王侯。谓最高统治者。
南首 [相关解释]
①头朝南南首而卧。②南面的一端东墙南首。
四合房 [相关解释]
1.一种旧式住宅建筑正面为上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厅,四面相对,形如"口"字,中央为庭院空地,故又称四合院。
坐拥百城 [相关解释]
1.《魏书.李谧传》"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絶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矣。"后因以"坐拥百城"比喻藏书丰富。
墙立 [相关解释]
1.谓不可行,行不通。语出《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刘宝楠正义"训正为向,与正南面之正同。向墙面之而立,言不可行也。"
天可汗 [相关解释]
1.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
太室阙 [相关解释]
1.在河南嵩山南麓。中岳庙门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汉代三阙"。阙高近4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为方石砌成﹐上部为石雕四阿顶﹐南面刻有篆文"中岳太室阳城"。阙身四面雕刻人物﹑车骑﹑建筑及龙虎等画像五十余幅。
孝陵 [相关解释]
1.明太祖陵,在今南京市东北锺山南面。明初置卫守护,故其地名孝陵卫。 2.借指明太祖朱元璋。 3.清世祖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县昌瑞山主峰南麓。
山面 [相关解释]
1.山的南面。
岐阳之搜 [相关解释]
1.指周成王在岐山南面的一次大规模狩猎活动。
岘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左袒 [相关解释]
①脱左袖,露左臂。为古代一种仪礼主人出,南面,左袒。②《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培植吕姓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对军队发令说拥护吕氏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拥护刘氏◇因以左袒”谓偏护一方他一再表示决不会左袒任何一方。
巫阳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女巫。 2.古神医名。参见"巫彭"。 3.巫山的南面,指巫峡。 4.即巫山。
拥书南面 [相关解释]
1.见"拥书百城"。
拥书百城 [相关解释]
1.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集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见《魏书.逸士传.李谧》◇以"拥书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摄政 [相关解释]
代国君处理国政周公摄┱|南面摄政。
摊书傲百城 [相关解释]
1.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李谧传》◇以"摊书傲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新加坡 [相关解释]
东南亚国家。世界唯一的城市岛国。在马来半岛南面。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310万(1995年)。新兴工业国,炼油、电子和船舶修造工业突出。世界海运和航空中心之一。转口贸易发达。国际金融中心。旅游业兴盛。
水阴 [相关解释]
1.水的南面。明叶子奇《草木子.管窥》"水以北为阳﹐南为阴。" 2.旧谓水属阴象。
津门 [相关解释]
1.在渡口设置的关门。 2.东汉首都洛阳有十二门,南面西头门称津门,一名津阳门。 3.津门亭的省称。 4.天津市的别称。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天津城,因地处畿辅门户,故名"津门"。
牦虱 [相关解释]
1.喻极细微之物。语本《列子.汤问》"昌(纪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百城书 [相关解释]
1.《魏书.逸士传.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后因以"百城"﹑"百城书"喻指丰富的藏书。
眉南面北 [相关解释]
1.形容彼此不和,合不来。 2.形容分隔两地不能相见。
虱心 [相关解释]
1.亦作"虱心"。 2.虱子的心脏。语出《列子.汤问》"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絶。"张湛注"以强弓劲矢射虱之心,言其用手之妙也。"后以"虱心"喻极小的箭靶中心。
雍门鼓琴 [相关解释]
1.相传雍门子周以善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噇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雠于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雠于弱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孟尝君闻之悲泪盈眶。子周于是引琴而鼓,孟尝君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见汉刘向《说苑.善说》。《三国志.蜀志
颠颜 [相关解释]
1.指竗颜山。古山名。在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元狩四年名将霍去病追匈奴至竗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即此山。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