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5 查到相关博学的内容。
带有博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仓
[相关解释]
1.古字书名『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2.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1.古字书名『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2.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三头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习士
[相关解释]
1.熟悉法制的人。《管子.任法》"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尹知章注"习士,谓习法之士。"一说,谓俗士。
1.熟悉法制的人。《管子.任法》"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尹知章注"习士,谓习法之士。"一说,谓俗士。
书库
[相关解释]
1.藏书的房屋。 2.比喻博学的人。
1.藏书的房屋。 2.比喻博学的人。
书楼
[相关解释]
1.供藏书读书的楼房。 2.博学者的雅号。
1.供藏书读书的楼房。 2.博学者的雅号。
五总j
[相关解释]
1.唐殷践猷博学多文,贺知章称其为"五总j"。
1.唐殷践猷博学多文,贺知章称其为"五总j"。
五絶
[相关解释]
1.集于一时或一人的五种卓绝的技艺或才德等。(1)指南朝宋杜道鞠弹棊,范悦诗,褚欣远模书,禇胤围棊和徐道度医术。宋文帝称之为天下"五绝"。见《南史.徐文伯传》。(2)指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馀令画凤,韩公武挟弹中鹤眼。时谓之"五绝"。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余令》。(3)指唐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唐太宗称之有"五绝"。见《旧唐书.虞世南传》。 2.指缢死﹑溺死﹑压死﹑冻死﹑惊死五种非正常死亡。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五绝》。 3.见"五言絶句"。
1.集于一时或一人的五种卓绝的技艺或才德等。(1)指南朝宋杜道鞠弹棊,范悦诗,褚欣远模书,禇胤围棊和徐道度医术。宋文帝称之为天下"五绝"。见《南史.徐文伯传》。(2)指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馀令画凤,韩公武挟弹中鹤眼。时谓之"五绝"。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余令》。(3)指唐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唐太宗称之有"五绝"。见《旧唐书.虞世南传》。 2.指缢死﹑溺死﹑压死﹑冻死﹑惊死五种非正常死亡。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五绝》。 3.见"五言絶句"。
五苍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五种字书『初合《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一书,统称《苍颉篇》,又称《三苍》。魏晋时,增《训纂篇》﹑《滂喜篇》,亦称《三苍》,又称《五苍》。
1.指古代五种字书『初合《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一书,统称《苍颉篇》,又称《三苍》。魏晋时,增《训纂篇》﹑《滂喜篇》,亦称《三苍》,又称《五苍》。
仲宣
[相关解释]
1.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着称。
1.汉末文学家王粲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着称。
伏地圣人
[相关解释]
1.方言。指在本地略有知识,但自夸博学多才的人。
1.方言。指在本地略有知识,但自夸博学多才的人。
僻学
[相关解释]
1.谓未能博学,见闻寡陋。
1.谓未能博学,见闻寡陋。
儒博
[相关解释]
1.谓学问渊博。 2.指博学之士。
1.谓学问渊博。 2.指博学之士。
儒雅
[相关解释]
1.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2.谓学问渊博。 3.指儒术。 4.谓风度温文尔雅。 5.谓优柔寡断。 6.风雅。 7.典雅;优雅。
1.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2.谓学问渊博。 3.指儒术。 4.谓风度温文尔雅。 5.谓优柔寡断。 6.风雅。 7.典雅;优雅。
制举
[相关解释]
1.制订盐贤才的方法。 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1.制订盐贤才的方法。 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十吏札
[相关解释]
1.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1.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十子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博学广闻﹑不法先王的十个人。即范雎﹑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钘﹑邓?﹑惠施。 2.很多的果实。
1.指战国时博学广闻﹑不法先王的十个人。即范雎﹑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钘﹑邓?﹑惠施。 2.很多的果实。
卓荦
[相关解释]
超出一般;出众卓荦绝俗|卓荦乎方州|博学高才,卓荦不羁|姿貌不凡,丰神卓荦。
超出一般;出众卓荦绝俗|卓荦乎方州|博学高才,卓荦不羁|姿貌不凡,丰神卓荦。
博学
[相关解释]
1.广泛地学习。 2.学识渊博。
1.广泛地学习。 2.学识渊博。
博学宏词
[相关解释]
1.科举名目的一种。始于唐开元中,迄于宋末。
1.科举名目的一种。始于唐开元中,迄于宋末。
博学鸿儒
[相关解释]
1.即博学宏词。
1.即博学宏词。
博学鸿词
[相关解释]
1.即博学宏词。清康熙﹑乾隆年间重设,因避乾隆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
1.即博学宏词。清康熙﹑乾隆年间重设,因避乾隆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
博文
[相关解释]
1.《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后以"博文"指通晓古代文献。 2.谓冗长的言辞。
1.《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后以"博文"指通晓古代文献。 2.谓冗长的言辞。
博物君子
[相关解释]
1.博学多识的人。
1.博学多识的人。
叔子
[相关解释]
1.晋名臣羊祜字。祜有治绩,通兵法,博学广闻,镇守荆州时曾以药赠吴将陆抗,抗服之不疑,当时成为美谈◇常用以为典。 2.丈夫的弟弟。俗称"小叔子",与"大伯子"相对而言。
1.晋名臣羊祜字。祜有治绩,通兵法,博学广闻,镇守荆州时曾以药赠吴将陆抗,抗服之不疑,当时成为美谈◇常用以为典。 2.丈夫的弟弟。俗称"小叔子",与"大伯子"相对而言。
名硕
[相关解释]
1.著名的博学之士。
1.著名的博学之士。
周礼库
[相关解释]
1.唐李涪博学,尤精通礼﹑乐旧典,时人称之为"周礼库"。
1.唐李涪博学,尤精通礼﹑乐旧典,时人称之为"周礼库"。
四布衣
[相关解释]
1.清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以笼络士人,布衣李因笃﹑朱彝尊﹑潘耒﹑严绳孙皆举授编修。见朱彝尊《承德郎严君墓志铭》。又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布衣邵晋涵﹑余集﹑周永年三人授编修,戴震授庶吉士,监修《四库全书》。皆有四布衣之称。
1.清康熙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以笼络士人,布衣李因笃﹑朱彝尊﹑潘耒﹑严绳孙皆举授编修。见朱彝尊《承德郎严君墓志铭》。又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布衣邵晋涵﹑余集﹑周永年三人授编修,戴震授庶吉士,监修《四库全书》。皆有四布衣之称。
学富五车
[相关解释]
富富有。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问广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富富有。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问广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学老于年
[相关解释]
1.《宋史·文苑传七·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后常用以指青年人的博学。
1.《宋史·文苑传七·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后常用以指青年人的博学。
宏儒
[相关解释]
1.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1.大儒。泛指博学之士。
宿儒
[相关解释]
博学的年长之士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
博学的年长之士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
宿士
[相关解释]
1.老成博学之士。
1.老成博学之士。
宿师
[相关解释]
1.犹常备军。 2.驻扎军队。 3.老成博学之士。
1.犹常备军。 2.驻扎军队。 3.老成博学之士。
宿生
[相关解释]
1.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2.佛教语。犹前生。
1.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2.佛教语。犹前生。
巨识
[相关解释]
1.博学;卓识。
1.博学;卓识。
敏博
[相关解释]
1.聪明博学。
1.聪明博学。
文敏
[相关解释]
1.敏而有德。 2.博学聪敏。
1.敏而有德。 2.博学聪敏。
文献之家
[相关解释]
1.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1.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朱彝尊(1629-1709)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家。字锡鬯,号竹fdcc!⑿〕ぢ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编修《明史》。为浙西词派创始人。诗与王士fdcdF朊,世称南朱北王”。编有《词综》、《明诗综》,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
清代文学家。字锡鬯,号竹fdcc!⑿〕ぢ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编修《明史》。为浙西词派创始人。诗与王士fdcdF朊,世称南朱北王”。编有《词综》、《明诗综》,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
气母
[相关解释]
1.元气的本原。 2.虹的别名。参阅宋陶谷《清异录.天文》引《博学记》。
1.元气的本原。 2.虹的别名。参阅宋陶谷《清异录.天文》引《博学记》。
沈括(1031-1095)
[相关解释]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闻,对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均有研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1075年出使辽国,力斥其夺地之谋。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总结古代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写成《梦溪笔谈》。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闻,对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均有研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1075年出使辽国,力斥其夺地之谋。晚年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总结古代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写成《梦溪笔谈》。
浩学
[相关解释]
1.博学。
1.博学。
海学
[相关解释]
1.博学。
1.博学。
炫博
[相关解释]
1.夸耀博学。
1.夸耀博学。
班女
[相关解释]
1.指汉班倢伃。 2.指汉班昭,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固着《汉书》未竟,昭续成之。入宫为皇后﹑诸贵人师,着《女诫》等。
1.指汉班倢伃。 2.指汉班昭,班固之妹,博学高才。固着《汉书》未竟,昭续成之。入宫为皇后﹑诸贵人师,着《女诫》等。
由博返约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后因以"由博返约"指学成广博之后,更撮其精要,复而归于简约。
1.《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后因以"由博返约"指学成广博之后,更撮其精要,复而归于简约。
直谅多闻
[相关解释]
1.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邢昺疏"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
1.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邢昺疏"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
硕学
[相关解释]
1.博学;学问渊博。 2.指博学的人。
1.博学;学问渊博。 2.指博学的人。
硕生
[相关解释]
1.博学之士。
1.博学之士。
硕老
[相关解释]
1.年高望重的博学之士。
1.年高望重的博学之士。
笥腹
[相关解释]
1.喻博学者腹中学识之富。笥﹐指书箱。
1.喻博学者腹中学识之富。笥﹐指书箱。
约礼
[相关解释]
1.用礼约束自己。语本《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简化礼制。
1.用礼约束自己。语本《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简化礼制。
绣囊
[相关解释]
1.绣花的袋子。 2.比喻博学而文词丰富者。
1.绣花的袋子。 2.比喻博学而文词丰富者。
茂学
[相关解释]
1.犹博学。
1.犹博学。
萤窗雪案
[相关解释]
1.《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后遂以"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之典。
1.《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后遂以"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之典。
西北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西安。创建于1912年。曾两度停办。1939年重建。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石油化学化工学院、文博学院等以及中文、历史、物理、地质、化工等系。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西安。创建于1912年。曾两度停办。1939年重建。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石油化学化工学院、文博学院等以及中文、历史、物理、地质、化工等系。
词学科
[相关解释]
1.宋代科举名目之一。此科只试文辞﹐不贵记闻﹐与博学宏词科稍异。
1.宋代科举名目之一。此科只试文辞﹐不贵记闻﹐与博学宏词科稍异。
词科
[相关解释]
1.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盐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宋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清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1.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盐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宋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清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谈天论地
[相关解释]
1.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1.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谌杵
[相关解释]
1.谓奸诈之人伪托真诚。《管子.任法》﹕"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尹知章注﹕"杵所以毁碎于物者也。谓奸诈之人﹐伪托于谌﹐以毁君法。"一说当作"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郭沫若等集校引孙诒让曰﹕"'谌杵'当为'堪材'﹐皆形之误也……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与《吕览》堪士义同。"
1.谓奸诈之人伪托真诚。《管子.任法》﹕"然故谌杵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尹知章注﹕"杵所以毁碎于物者也。谓奸诈之人﹐伪托于谌﹐以毁君法。"一说当作"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郭沫若等集校引孙诒让曰﹕"'谌杵'当为'堪材'﹐皆形之误也……堪材谓材力强胜能任事者﹐与《吕览》堪士义同。"
赘客
[相关解释]
1.客居他乡的人。 2.战国时淳于髡以博学﹑滑稽﹑善辩着称,为齐赘婿,故以"赘客"称之。
1.客居他乡的人。 2.战国时淳于髡以博学﹑滑稽﹑善辩着称,为齐赘婿,故以"赘客"称之。
赡学
[相关解释]
1.博学。 2.资助办学。
1.博学。 2.资助办学。
辩博
[相关解释]
1.博学﹐知识广博。
1.博学﹐知识广博。
辩逸
[相关解释]
1.聪明博学。
1.聪明博学。
通才练识
[相关解释]
1.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1.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材达识
[相关解释]
1.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1.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郑司农
[相关解释]
1.指汉经学家郑众。因其曾官大司农,故称◇亦用以称誉博学的人。
1.指汉经学家郑众。因其曾官大司农,故称◇亦用以称誉博学的人。
金农(1687-1763)
[相关解释]
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1736年被举博学鸿词,未与试。其书法运笔扁方,竖轻横重,自称漆书”。学画较晚,风格古拙淳厚。为扬州八怪”之一。善诗。著有《冬心先生集》。
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寿门,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1736年被举博学鸿词,未与试。其书法运笔扁方,竖轻横重,自称漆书”。学画较晚,风格古拙淳厚。为扬州八怪”之一。善诗。著有《冬心先生集》。
金匮
[相关解释]
1.亦作"金柜"。亦作"金鐀"。 2.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3.引申谓传之久远。 4.借指藏书。 5.比喻博学。 6.相士术语。谓富贵之相。
1.亦作"金柜"。亦作"金鐀"。 2.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3.引申谓传之久远。 4.借指藏书。 5.比喻博学。 6.相士术语。谓富贵之相。
鋭顶
[相关解释]
1.指四周高尖而中间低洼的头顶◇喻指博学多才之人。语本《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1.指四周高尖而中间低洼的头顶◇喻指博学多才之人。语本《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陈维崧(1625-1682)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词作风格豪放。又善诗和骈文。有《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
清代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词作风格豪放。又善诗和骈文。有《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
雀饧
[相关解释]
1.凝结在树木上的一种露水。古人迷信﹐认为不祥之兆。宋王陶《谈渊》﹕"翰林侍讲学士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辈惊喜﹐白于镐。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曰﹕'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一说﹐即甘露﹐祥瑞之兆。
1.凝结在树木上的一种露水。古人迷信﹐认为不祥之兆。宋王陶《谈渊》﹕"翰林侍讲学士杜镐﹐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侄辈惊喜﹐白于镐。镐味之﹐惨然不怿。子侄启请﹐镐曰﹕'此非甘露﹐乃雀饧。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一说﹐即甘露﹐祥瑞之兆。
青藜
[相关解释]
1.指藜杖。 2.《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3.借指苦读之事。 4.借指读书人。
1.指藜杖。 2.《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后因以"青藜"指夜读照明的灯烛。 3.借指苦读之事。 4.借指读书人。
青藜学士
[相关解释]
1.指博学之士。
1.指博学之士。
鸡碑
[相关解释]
1.《晋书.戴逵传》﹕"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后以"鸡碑"为多才多艺之典。
1.《晋书.戴逵传》﹕"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后以"鸡碑"为多才多艺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