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9 查到相关即此的内容。
带有即此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林
[相关解释]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内慧
[相关解释]
①内心聪慧资识内慧,七岁始言,言必合度。②内心的智慧无论公子内慧何如,即此外秀,便足以削尽天下公侯之色。
①内心聪慧资识内慧,七岁始言,言必合度。②内心的智慧无论公子内慧何如,即此外秀,便足以削尽天下公侯之色。
南京
[相关解释]
1.古都名。唐安史之乱,玄宗奔蜀。到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遂将蜀郡改为成都府,建号南京。 2.古都名。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4.古都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因应天府为赵匡胤旧藩,建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建炎元年,高宗继位于南京,即此。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六。 5.古都名。金天辅七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改以平州为南京。 6.古都名。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
1.古都名。唐安史之乱,玄宗奔蜀。到至德二载,收复两京,还都长安,遂将蜀郡改为成都府,建号南京。 2.古都名。契丹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3.古都名。契丹会同元年得幽蓟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 4.古都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因应天府为赵匡胤旧藩,建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建炎元年,高宗继位于南京,即此。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六。 5.古都名。金天辅七年,以新得辽地南京(即燕京)六州归宋,改以平州为南京。 6.古都名。金初称北宋故都开封府为汴京,
南口
[相关解释]
1.古指南方边远地区被贩卖的人。 2.地名。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地当居庸关南要隘,因此得名◇魏叫下口,北齐叫夏口,元时始称南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所称铁木真令札八儿轻骑入南口,破金人,即此地。
1.古指南方边远地区被贩卖的人。 2.地名。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地当居庸关南要隘,因此得名◇魏叫下口,北齐叫夏口,元时始称南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所称铁木真令札八儿轻骑入南口,破金人,即此地。
即此
[相关解释]
1.就此;只此。
1.就此;只此。
受块
[相关解释]
1.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
1.接受土块。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子,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后用为受天赐之典。
噎鸣
[相关解释]
1.神话人物名。《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袁珂校注"《大荒西经》云'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一说即为伯夷。
1.神话人物名。《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袁珂校注"《大荒西经》云'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即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一说即为伯夷。
噫兴
[相关解释]
1.犹噫歆。《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贾公彦疏"《曾子问》亦云'祝声三',郑云'警神也',即此'存神也'。云'旧说以为声噫兴'者,郑注《曾子问》云'声噫歆',不云旧说,亦是旧说也。"一说同"噫嘻"。叹词。
1.犹噫歆。《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贾公彦疏"《曾子问》亦云'祝声三',郑云'警神也',即此'存神也'。云'旧说以为声噫兴'者,郑注《曾子问》云'声噫歆',不云旧说,亦是旧说也。"一说同"噫嘻"。叹词。
四望
[相关解释]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 2.指所祭之四方山川及其神灵。 3.眺望四方。 4.山名。在今青海乐都县。 5.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东晋苏峻据石头,温峤筑垒四望矶以逼峻,即此。见《晋书.温峤传》。 6.山名。在今湖北随县。
1.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向四方遥祭山川。 2.指所祭之四方山川及其神灵。 3.眺望四方。 4.山名。在今青海乐都县。 5.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东晋苏峻据石头,温峤筑垒四望矶以逼峻,即此。见《晋书.温峤传》。 6.山名。在今湖北随县。
圯桥
[相关解释]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大岘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东省临胊县东南﹐即穆陵关﹐旧称齐地天险。东晋刘裕攻南燕慕容超﹐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谓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超不从。即此山。见《宋书.武帝纪上》◇泛指险关。 2.山名。在安徽省含山县﹐又名赤焰山。南北朝时与小岘并为军争之地。
1.山名。在山东省临胊县东南﹐即穆陵关﹐旧称齐地天险。东晋刘裕攻南燕慕容超﹐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谓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超不从。即此山。见《宋书.武帝纪上》◇泛指险关。 2.山名。在安徽省含山县﹐又名赤焰山。南北朝时与小岘并为军争之地。
天山
[相关解释]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天柱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负重任者。 3.耳的别名。 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 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负重任者。 3.耳的别名。 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 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天泉
[相关解释]
1.星名。 2.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又引晋戴延之《西征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江宁﹐为南朝宋元嘉年间造。唐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天泉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丙午,华林园天渊池二莲同干,园丞陈袭祖以闻。"柳表所云天泉,即此天渊池。
1.星名。 2.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又引晋戴延之《西征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江宁﹐为南朝宋元嘉年间造。唐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天泉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丙午,华林园天渊池二莲同干,园丞陈袭祖以闻。"柳表所云天泉,即此天渊池。
平望
[相关解释]
1.平视。 2.三国魏宫观名。在谷水以北。 3.镇名。在江苏省吴江县西南。唐于此置驿,宋置寨,元以后皆置巡司。元末张士诚派水师屯驻平望,即此。
1.平视。 2.三国魏宫观名。在谷水以北。 3.镇名。在江苏省吴江县西南。唐于此置驿,宋置寨,元以后皆置巡司。元末张士诚派水师屯驻平望,即此。
平津
[相关解释]
1.坦途;大道。 2.古地名『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1.坦途;大道。 2.古地名『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 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旋风装
[相关解释]
1.古书装订形式。(1)将长卷折叠成册﹐外加封面﹐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翻阅时﹐循环不断﹐状如旋风。为卷子发展为书的一种过渡样式。(2)卷子﹐宋人称之为龙鳞装。原用纸质较厚的叶子﹐两面书写﹐四周不留空馀。用素纸裱成手卷﹐将叶子四周套边﹐右端留有馀尾﹐即以尾纸贴在素卷面上﹐由左向右逐页缩短﹐形如鳞次﹐卷时由右向左。外表是手卷形式。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人装帧的唐吴彩鸾所书的《唐韵》﹐即此。
1.古书装订形式。(1)将长卷折叠成册﹐外加封面﹐使首页和尾页相连缀。翻阅时﹐循环不断﹐状如旋风。为卷子发展为书的一种过渡样式。(2)卷子﹐宋人称之为龙鳞装。原用纸质较厚的叶子﹐两面书写﹐四周不留空馀。用素纸裱成手卷﹐将叶子四周套边﹐右端留有馀尾﹐即以尾纸贴在素卷面上﹐由左向右逐页缩短﹐形如鳞次﹐卷时由右向左。外表是手卷形式。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人装帧的唐吴彩鸾所书的《唐韵》﹐即此。
槎客
[相关解释]
1.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传说天河与海通。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有人乘之去十余日,至一城,见一丈夫在河边饮牛,便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槎客"即此乘槎泛天河之人。 2.清海宁人吴骞字"槎客"。吴有书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
1.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传说天河与海通。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有人乘之去十余日,至一城,见一丈夫在河边饮牛,便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槎客"即此乘槎泛天河之人。 2.清海宁人吴骞字"槎客"。吴有书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
洄曲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溵水于此洄曲,故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命裴度宣慰淮西行营,率李愬﹑李光颜等将领往讨,元济重兵据洄曲拒战。李愬雪夜绕道径袭蔡州,擒元济,即此地。
1.古地名。在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溵水于此洄曲,故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命裴度宣慰淮西行营,率李愬﹑李光颜等将领往讨,元济重兵据洄曲拒战。李愬雪夜绕道径袭蔡州,擒元济,即此地。
章华台
[相关解释]
1.楚离宫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晋杜预以为春秋时楚灵王所建者即此。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称"华容之章华"。(2)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一说楚灵王所建即此。清杨守敬以为灵王可能先建于华容﹐后因乐干溪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即"城父之章华"。(3)在今河南汝南东﹐战国楚襄王为秦将白起所逼﹐北保于陈时所建﹐并袭用旧名。即"汝阳之章华"。(4)在今湖北沙市﹐建者不详◇人附会为灵王所筑﹐即豫章台。
1.楚离宫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晋杜预以为春秋时楚灵王所建者即此。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称"华容之章华"。(2)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一说楚灵王所建即此。清杨守敬以为灵王可能先建于华容﹐后因乐干溪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即"城父之章华"。(3)在今河南汝南东﹐战国楚襄王为秦将白起所逼﹐北保于陈时所建﹐并袭用旧名。即"汝阳之章华"。(4)在今湖北沙市﹐建者不详◇人附会为灵王所筑﹐即豫章台。
蛉川
[相关解释]
1."蜻蛉川"的省称。 2.在云南。隋开皇时史万岁用兵"爨蛮"﹐取道蜻蛉川﹐即此。
1."蜻蛉川"的省称。 2.在云南。隋开皇时史万岁用兵"爨蛮"﹐取道蜻蛉川﹐即此。
西州
[相关解释]
1.古城名。东晋置﹐为扬州刺史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晋谢安死后﹐羊昙醉至西州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遂用为典实。 2.指陕西地区。 3.指巴蜀地区。 4.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灭曲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辖境相当今吐鲁番盆地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1.古城名。东晋置﹐为扬州刺史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晋谢安死后﹐羊昙醉至西州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遂用为典实。 2.指陕西地区。 3.指巴蜀地区。 4.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灭曲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辖境相当今吐鲁番盆地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轮台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本仑头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武帝晩年颁发《轮台罪己诏》中的轮台即此◇并于龟兹。参见"轮台诏"。 2.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所当在今新疆米泉境。贞元中地入吐蕃。 3.泛指边塞。
1.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本仑头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武帝晩年颁发《轮台罪己诏》中的轮台即此◇并于龟兹。参见"轮台诏"。 2.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所当在今新疆米泉境。贞元中地入吐蕃。 3.泛指边塞。
阳石
[相关解释]
1.指雄黄﹑硫磺﹑钟乳石之类性热的石药。 2.指汉阳石公主。 3.古城名。在今安徽省霍丘县东南。南朝梁天监二年﹐后魏以降将陈伯之为江州刺史屯阳石﹐即此。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寿州》。
1.指雄黄﹑硫磺﹑钟乳石之类性热的石药。 2.指汉阳石公主。 3.古城名。在今安徽省霍丘县东南。南朝梁天监二年﹐后魏以降将陈伯之为江州刺史屯阳石﹐即此。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寿州》。
陈仓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秦置县﹐汉﹑魏﹑晋皆因之。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此『魏以来为攻守战略要地。 2.贮存陈谷的粮仓。
1.古地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秦置县﹐汉﹑魏﹑晋皆因之。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此『魏以来为攻守战略要地。 2.贮存陈谷的粮仓。
青田大鹤天
[相关解释]
1.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浙江省青田县西北四十里﹐有青田石门洞天﹐即此。
1.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浙江省青田县西北四十里﹐有青田石门洞天﹐即此。
韑海
[相关解释]
1.匈奴中私渠比韑海的省称。在今蒙古境内『和帝时窦宪击匈奴,战于稽落山,追临私渠比韑海,即此。
1.匈奴中私渠比韑海的省称。在今蒙古境内『和帝时窦宪击匈奴,战于稽落山,追临私渠比韑海,即此。
颠颜
[相关解释]
1.指竗颜山。古山名。在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元狩四年名将霍去病追匈奴至竗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即此山。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指竗颜山。古山名。在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元狩四年名将霍去病追匈奴至竗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即此山。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龙口
[相关解释]
1.指龙形香炉的出烟口。 2.五龙口之省称。山东省莱阳市东南有五龙山,五龙山有水道五,于山下合流入海。五龙口即此五条水道汇聚入海处。 3.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
1.指龙形香炉的出烟口。 2.五龙口之省称。山东省莱阳市东南有五龙山,五龙山有水道五,于山下合流入海。五龙口即此五条水道汇聚入海处。 3.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