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历法的内容。
带有历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宫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以周天三百六十度的十二分之一,即三十度为一宫。
一行 [相关解释]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团一行共十二人。②一行(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一起制造黄道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宫说等首次测量子午线1°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制订《大衍历》等。
七历 [相关解释]
1.指古代《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三统历》七种历法。
七曜历 [相关解释]
1.以日﹑月和五星纪日的历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新唐书.艺文志三》载有吴伯善《陈七曜历》五卷。敦煌发现的历书和占星术著作亦有用七曜历者。
三统历 [相关解释]
1.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西汉末刘歆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上戊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之戊日。 2.王莽所作历法名。
中气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 2.中和之气。 3.中医名词。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有重要作用。 4.指丹田之气。
九曜 [相关解释]
1.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 2.亦称"九执"。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罗?(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劐逐而不离,故又称"九执"。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称"九执历"。九星配日法曾为我国历法所采用,后删弃。 3.道教语。日的别称。
五家 [相关解释]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时齐国管仲以五家为一轨。 2.指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五帝。 3.指黄帝﹑颛顼﹑夏﹑殷﹑周五代的历法。 4.指传《春秋》的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夹氏五人。 5.指治《春秋谷梁传》的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五人。 6.谓五行家。 7.指北周﹑北齐﹑南朝梁﹑南朝陈﹑隋五朝。 8.今文经学家指唐﹑虞﹑夏﹑殷﹑周五代。
人时 [相关解释]
1.指有关耕获的时令节气。亦指历法。
仪天 [相关解释]
1.测候天体。 2.与天相比配。 3.宋代所用历法之一。
佛历 [相关解释]
1.历法的一种。以释迦牟尼死后一年为纪元元年。
八魁 [相关解释]
1.古历法术语。 2.星名。属室宿﹐在鲸鱼座内。
公历 [相关解释]
阴历的一种,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 5.24219(太阳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用4除得尽的是闰年(如1960年),用100除得尽的是平年(如1900的),用100除得尽用400也除得尽的是闰年(如2000年)。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通称阳历。
六历 [相关解释]
1.亦作"六历"。 2.上古时的六种历法。 3.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
农历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凤职 [相关解释]
1.掌管天文历法的官职。
占日 [相关解释]
1.观察日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占月 [相关解释]
1.观察月的运行,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详"占日"。
历元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推算的起算点。古人一般以朔旦(一月之始)﹑冬至同在夜半的一天为历元。如又逢甲子日则更为理想。
历律 [相关解释]
1.历法。
历术 [相关解释]
1.犹历法。
历正 [相关解释]
1.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
历法 [相关解释]
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类。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的方法。
历理 [相关解释]
1.历法的原理。
历算 [相关解释]
1.周密考虑。 2.历法和算术。
历纪 [相关解释]
1.历数纲纪。 2.经历的世代。 3.经历一纪。极言历时之久。古历法以十九年为章,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
历节 [相关解释]
1.历法上所推算的节气。
历象 [相关解释]
1.亦作"历象"。 2.推算观测天体的运行。 3.历法;天文星象。
古历 [相关解释]
1.泛称古代历法。 2.指农历。也称夏历﹑阴历﹑旧历。
司分 [相关解释]
1.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 2.泛指历法官。 3.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
司历 [相关解释]
1.亦作"司历"。 2.掌管历法之官。 3.掌管时历。
四之日 [相关解释]
1.指周历四月,即夏历二月。周夏两代历法不同,周建子,夏建寅,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正月)。
地正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指殷代以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的历法。
夏历 [相关解释]
俗称农历”。阴阳历的一种。以朔望月为基础,以置闰来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接近。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称为初一。月的天数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国在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仍沿用这一传统历法。
夏时 [相关解释]
1.夏代的历法。
大衍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韩康伯注引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孔颖达疏引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后以大衍为五十的代称。 2.广大的沼泽地。 3.历法名。详"大衍历"。
大衍历 [相关解释]
1.唐代历法名。一名《开元大衍历》。为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所造。开元九年﹐因《麟德历》日食不验﹐诏一行作新历。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十五年历成而一行卒。因一行用《易》大衍之数立说﹐故名《大衍历》。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衍历》共施行二十九年。它对后代历法的编订影响很大。
天文学 [相关解释]
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运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及其起源和演化的学科。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天文学和天体地质学等。天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如编制历法、授时、测定方位等。中国是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彗星等天文现象的记录,都以我国为最早。
太初历 [相关解释]
1.汉历法名『武帝太初元年邓平﹑落下闳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太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参阅《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2.复姓『末有太史慈。见《三国志》本传。
太阳历 [相关解释]
1.即阳历。历法的一种。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创始于罗马(公元前46年)﹐后经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目前所用的阳历。
太阴历 [相关解释]
1.即阴历。历法的一种。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通常说的"阴历"指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即农历。
奉元历 [相关解释]
1.历法名。宋熙宁七年卫朴造。 2.宋南渡后﹐其法已散失。清李锐据《元史.历志》﹐补算岁日朔日﹐可借以考见梗概。
定朔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家以日﹑月黄经度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称定朔。定朔较平朔更为精确。南朝宋何承天首倡,唐初始采用。
宪官 [相关解释]
1.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官员。因掌持刑宪典章,故称。 2.主持历法的官员。
容成 [相关解释]
1.相传为黄帝大臣,发明历法。《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又"方技﹑房中"有《容成阴道》二六卷,皆不传◇道家将其附会为仙人。 2.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小历 [相关解释]
1.始于唐末的一种民间历法。
干嘉学派 [相关解释]
1.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干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干象历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的一种历法。东汉末刘洪所制。自三国吴黄武二年颁行,采用至吴亡。参阅《晋书.律历志中》。
平历 [相关解释]
1.谓推算历法;定历。
平年 [相关解释]
历法术语之一。如公历中无闰日和夏历中无闰月的年。公历平年为365天,2月为28天。夏历平年为12个月,全年354或355天。
平朔 [相关解释]
1.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年时 [相关解释]
1.当年,往年时节。 2.岁月;年代。 3.方言。去年。 4.指历法的年月时日。 5.年头,年份。
年根 [相关解释]
1.历法计年的起点。 2.方言。年底。
应天历 [相关解释]
1.宋代历法名。宋初沿用周显德制的《钦天历》,因推验有误,乃于建隆二年五月,诏令司天少监王处讷等另造历法。四年四月,新法成,定名《应天历》。其历分夜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更点之法自此始。参阅《宋史.律历志一﹑二﹑三》及《方技传上.王处讷传》。
府首 [相关解释]
1.即蔀首。古历法七十六年为一蔀,蔀首即一蔀之起算点。
建丑 [相关解释]
1.指以夏历十二月(丑月)为岁首的历法。属殷正。
建历 [相关解释]
1.制定历法。
建寅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为夏历正月。 2.指夏历正月。 3."三正"之一。指以夏历正月为岁首的历法。
建统 [相关解释]
1.犹建历。谓制定历法。 2.建立统治。
悬象 [相关解释]
1.天象。多指日月星辰。《易.系辞上》作"县象"。 2.公布历法。
推步 [相关解释]
1.推算天象历法。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 2.犹推命。
政历 [相关解释]
1.历法。 2.政治历史的简称。
故历 [相关解释]
1.旧历法。
敬授人时 [相关解释]
1.亦作"敬授民时"。 2.《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沈集传"人时,谓耕获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谓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以"敬授人时"指颁布历书。
数术 [相关解释]
1.即术数。古代关于天文﹑历法﹑占卜的学问。
新历 [相关解释]
1.新订的历法。 2.新年历书。 3.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
新法 [相关解释]
1.新制定的法令。 2.指新的历法。
明中 [相关解释]
1.明烛中天。极言首饰之闪烁光华。 2.通晓星象历法。中,指中星。
明天历 [相关解释]
1.历法名。宋治平二年周琮等所造的新历。琮撰有《义略》冠于历首,说明治历源流,并评论古历的得失。因测算不甚精密,仅行三年即罢。参阅《宋史.律历志七﹑八》。
星历 [相关解释]
1.天文历法。 2.星辰。 3.指代年岁。
曦和 [相关解释]
1.即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为传说中尧时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
月气 [相关解释]
1.月的精气。借指月光。 2.对阴历每月二气的统称。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每月配有二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
朔策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用语。犹今之言朔望月。西汉初通行的历法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嗣后趋精密﹐故有小异。
校历 [相关解释]
1.谓考定历法。
梦溪笔谈 [相关解释]
书名。北宋沈括著。成书于1087-1095年间。共有正编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三十卷,分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医药、冶金、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著作。
殷历 [相关解释]
1.起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 2.殷商时所用历法。
泰始历 [相关解释]
1.西晋历法名。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改元泰始,并改三国魏《景初历》为《泰始历》。
王岁 [相关解释]
1.钦定历法的年岁。
王正 [相关解释]
1.王朝钦定历法的正月。特指元月元日。 2.指王朝所颁之历法。
王正月 [相关解释]
1.周天子所颁历法的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
玛雅文化 [相关解释]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居住于今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玛雅人创造。公元3-9世纪最为兴盛。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宏伟,有金字塔式台庙、殿堂、宫室等;雕刻、彩陶、壁画精美;有精确的历法和数学;创造了象形文字,树立纪年石柱以记载历史大事◇衰落,16世纪又遭西班牙殖民者毁灭性破坏。
祖冲之(429-500) [相关解释]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在数学方面,计算圆周率,得出31415926<π<31415927,并首先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在天文学方面,创制《大明历》,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还设计制造过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精巧机械。著作多已失传,现仅存《大明历》、《驳议》等。
秋游 [相关解释]
1.近人康有为所拟历法﹐以春分为元朔﹐由春分而夏至,再到秋分﹑冬至﹐分一年为四游。秋游为其中之一。 2.秋日旅游。
秘学 [相关解释]
1.古谓神秘之学问,如天文﹑算数﹑历法﹑阴阳﹑占候等。
空日 [相关解释]
某些历法中不记日月的日子,如傣族历法中除夕和次年元旦之间的一天或两天。
章岁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名词。1回归年与12个朔望月时值不同﹐古人发现经过19次冬至﹐日月才相会于原点﹐即太阳周天19次﹐月球周天235次。因而将19年称为"章岁"﹐235月称为"章月"。又因十九年只有228个月﹐所以一个章岁中要置七个闰月。
章月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法名词。古人以235月为章月。
章蔀 [相关解释]
1.亦作"章部"。 2.我国古历法名词『初所传的六种古代历法以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冬至与月朔同日为章首﹐冬至在年初为蔀首。
筹历 [相关解释]
1.推算历法。
纪历 [相关解释]
1.记时的历法。
纬书 [相关解释]
1.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称。《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但对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纬书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南朝宋时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纬书虽亡失殆尽,但散见于诸经注疏及为其他书籍所征引者不少,后代学者曾加以搜辑。明孙瑴辑有《古微书》,清马国翰有《玉函山房辑佚书》,其所辑纬书
统元历 [相关解释]
1.历法名。宋高宗绍兴六年颁行。
统天历 [相关解释]
1.历法名。宋宁宗庆元五年施行,杨忠辅创制。
罗计 [相关解释]
1.印度占星术名词。罗瞭(r?hu)和计都(ketu)的并称。印度历法在唐时传入我国﹐我国星命家以为罗瞭为天首之星﹐计都为天尾之星﹐相对运行﹐拦截诸星﹐最为紧要。见唐张果《星宗·罗计》。
置闰 [相关解释]
1.设置闰月。系调整历法纪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差数的方法。
羲和 [相关解释]
1.羲氏和和氏的并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 4.代指太阳。 5.王莽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
考步 [相关解释]
1.推究天文历法。
请朔 [相关解释]
1.谓附庸请求奉行宗主国的正朔﹐愿为藩属。朔﹐指正朔﹐开国帝王新颁行的历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