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9 查到相关县令的内容。
带有县令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品琴堂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因县令官阶一般为七品,故云。
1.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因县令官阶一般为七品,故云。
七品黄堂
[相关解释]
1.对县令的美称。
1.对县令的美称。
五凤楼
[相关解释]
1.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周翰《五凤楼赋》◇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1.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周翰《五凤楼赋》◇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仙令
[相关解释]
1.对县令的美称。
1.对县令的美称。
仙州
[相关解释]
1.唐州名。在今河南省叶县。相传为东汉叶县令王乔成仙处。
1.唐州名。在今河南省叶县。相传为东汉叶县令王乔成仙处。
令君
[相关解释]
1.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 2.对县令的尊称。
1.魏晋间对尚书令的敬称◇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 2.对县令的尊称。
令舍
[相关解释]
1.县令的官舍。
1.县令的官舍。
令録
[相关解释]
1.宋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1.宋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令长
[相关解释]
1.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因以"令长"泛指县令。
1.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因以"令长"泛指县令。
作邑
[相关解释]
1.谓建筑都城。 2.做县令。
1.谓建筑都城。 2.做县令。
促织
[相关解释]
①蟋蟀的别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②短篇小说。清代蒲松龄作。载《聊斋志异》。明宣宗时,因宫中征求蟋蟀,华阴(今属陕西)人成名屡遭官府催逼,家破人亡◇其子的精魂化为蟋蟀,小而健斗,被献入宫,得皇帝喜爱,当地巡抚、县令因此皆受重赏。情节曲折,想像丰富,对封建官吏作了辛辣的讥讽。
①蟋蟀的别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②短篇小说。清代蒲松龄作。载《聊斋志异》。明宣宗时,因宫中征求蟋蟀,华阴(今属陕西)人成名屡遭官府催逼,家破人亡◇其子的精魂化为蟋蟀,小而健斗,被献入宫,得皇帝喜爱,当地巡抚、县令因此皆受重赏。情节曲折,想像丰富,对封建官吏作了辛辣的讥讽。
假令
[相关解释]
1.假如;即使。 2.谓暂时代理县令。
1.假如;即使。 2.谓暂时代理县令。
制锦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
前令
[相关解释]
1.前次的命令。 2.前任县令。
1.前次的命令。 2.前任县令。
却金暮夜
[相关解释]
1.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晩,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因以"却金暮夜"言为官清廉。
1.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晩,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因以"却金暮夜"言为官清廉。
县主
[相关解释]
1.皇族女子的封号。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隋唐以来,诸王之女,亦封县主。 2.县令。
1.皇族女子的封号。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隋唐以来,诸王之女,亦封县主。 2.县令。
县令
[相关解释]
1.高名令闻。
1.高名令闻。
县佐
[相关解释]
1.县令辅佐官员之统称。辛亥革命后专置县佐官职,为县知事的佐理,设于县内要地,不与县知事同城。掌理县知事委办的各项事务,并得于驻地就近指挥监督该地警察及处理违警案件◇废。
1.县令辅佐官员之统称。辛亥革命后专置县佐官职,为县知事的佐理,设于县内要地,不与县知事同城。掌理县知事委办的各项事务,并得于驻地就近指挥监督该地警察及处理违警案件◇废。
县君
[相关解释]
1.古代妇人封号。晋已有此称。唐制,五品母妻为"县君"。宋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等官之妻封"县君"。元制与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孙女称"县君"。 2.命妇的通称。
1.古代妇人封号。晋已有此称。唐制,五品母妻为"县君"。宋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等官之妻封"县君"。元制与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孙女称"县君"。 2.命妇的通称。
县大夫
[相关解释]
1.县令的别称。
1.县令的别称。
县太爷
[相关解释]
1.旧时对县令﹑县知事的俗称。
1.旧时对县令﹑县知事的俗称。
县宰
[相关解释]
1.县令。
1.县令。
县尉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县尉"。
1.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县尉"。
县帅
[相关解释]
1.县令﹑县长,主一县之政者。
1.县令﹑县长,主一县之政者。
县长
[相关解释]
1.一县之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唐宋以后有所更改,至民国时,又改称"县长"。
1.一县之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唐宋以后有所更改,至民国时,又改称"县长"。
圣令
[相关解释]
1.称贤明的县令。 2.尊称帝王的命令。
1.称贤明的县令。 2.尊称帝王的命令。
垂虹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江苏吴江县长桥上。宋仁宗庆历年间县令李问建。苏轼自杭州移高密时,曾与张先等在此亭饮酒。
1.亭名。在江苏吴江县长桥上。宋仁宗庆历年间县令李问建。苏轼自杭州移高密时,曾与张先等在此亭饮酒。
墨绶
[相关解释]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守丞
[相关解释]
1.辅助郡守县令的主要官吏。《史记.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引此文,颜师古注"守丞,谓郡丞之居守者。一曰郡守之丞,故曰守丞。"汉《仓颉庙碑侧》"衙守丞临晋张畴字元德,五百。"衙,左冯翊的属县。一说为郡守丞,或守狱官之丞。或郡邸守邸之丞。参阅《汉书.丙吉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
1.辅助郡守县令的主要官吏。《史记.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汉书.陈胜传》引此文,颜师古注"守丞,谓郡丞之居守者。一曰郡守之丞,故曰守丞。"汉《仓颉庙碑侧》"衙守丞临晋张畴字元德,五百。"衙,左冯翊的属县。一说为郡守丞,或守狱官之丞。或郡邸守邸之丞。参阅《汉书.丙吉传》颜师古注﹑王先谦补注。
守长
[相关解释]
1.郡守县令等地方长官的统称。
1.郡守县令等地方长官的统称。
宣化承流
[相关解释]
1.宣布恩德,承受风教。谓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1.宣布恩德,承受风教。谓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宰公
[相关解释]
1.对县令的尊称。
1.对县令的尊称。
屯衙
[相关解释]
1.管理屯田的小吏,为县令的属官。
1.管理屯田的小吏,为县令的属官。
廷掾
[相关解释]
1.县令的属吏。
1.县令的属吏。
弦歌宰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1.《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悬舄
[相关解释]
1.东汉人王乔为叶县令,数入朝,人不见其车骑。帝怪之,使人伺望,只见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俟其至,举网捕之,但得双舄(鞋子)而已。见《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因以"悬舄"﹑"悬履舄"称县令的行踪。
1.东汉人王乔为叶县令,数入朝,人不见其车骑。帝怪之,使人伺望,只见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俟其至,举网捕之,但得双舄(鞋子)而已。见《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因以"悬舄"﹑"悬履舄"称县令的行踪。
搔瓜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其地与楚相邻。梁楚两亭皆种瓜;梁人勤灌,瓜美;楚人懒灌,瓜恶。楚人妒忌,夜偷搔之,致使瓜有死焦者。梁人因欲报复,宋就不许,且令人夜灌楚瓜,使之亦美。见汉刘向《新序.杂事四》◇因用为以德报怨之典。
1.战国时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其地与楚相邻。梁楚两亭皆种瓜;梁人勤灌,瓜美;楚人懒灌,瓜恶。楚人妒忌,夜偷搔之,致使瓜有死焦者。梁人因欲报复,宋就不许,且令人夜灌楚瓜,使之亦美。见汉刘向《新序.杂事四》◇因用为以德报怨之典。
斋马
[相关解释]
1.《旧唐书.良吏传.冯元淑》"﹝元淑﹞歷浚仪﹑始平二县令,皆单骑赴职,未尝以妻子之官。所乘马,午后则不与蒭,云令其作斋。身及奴仆﹐每日一食而已。"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斋。元淑之马午后即不与刍,故被称为斋马◇用以比喻廉吏的乘马。
1.《旧唐书.良吏传.冯元淑》"﹝元淑﹞歷浚仪﹑始平二县令,皆单骑赴职,未尝以妻子之官。所乘马,午后则不与蒭,云令其作斋。身及奴仆﹐每日一食而已。"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斋。元淑之马午后即不与刍,故被称为斋马◇用以比喻廉吏的乘马。
明府
[相关解释]
1.犹言大府﹑官府。 2.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 3.汉亦有以"明府"称县令,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 4.犹言证明人。
1.犹言大府﹑官府。 2.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 3.汉亦有以"明府"称县令,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 4.犹言证明人。
明廷
[相关解释]
1.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 2.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 3.圣明的朝廷。
1.指甘泉山。在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亦指甘泉宫。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 2.汉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 3.圣明的朝廷。
栽花
[相关解释]
1.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在县中满栽桃李,传为美谈◇因以"栽花"称扬县令。 2.指种痘。参见"栽花先生"。
1.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在县中满栽桃李,传为美谈◇因以"栽花"称扬县令。 2.指种痘。参见"栽花先生"。
楦麒麟
[相关解释]
1.亦作"榗麒麟"。 2.《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餵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后因以"楦麒麟"谓虚有其表。
1.亦作"榗麒麟"。 2.《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餵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后因以"楦麒麟"谓虚有其表。
泉明
[相关解释]
1.指晋陶渊明。渊明为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见《晋书.隐逸传.陶潜》◇遂借指欲作归隐之计的县令。
1.指晋陶渊明。渊明为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见《晋书.隐逸传.陶潜》◇遂借指欲作归隐之计的县令。
浇瓜之惠
[相关解释]
1.汉刘向《新序.杂事四》载梁与楚的边亭皆种瓜。楚亭人妒恨梁人的瓜长得好,夜往毁之。梁县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报复,并派人帮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谢,与梁交好◇因以"浇瓜之惠"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纷争。
1.汉刘向《新序.杂事四》载梁与楚的边亭皆种瓜。楚亭人妒恨梁人的瓜长得好,夜往毁之。梁县令宋就制止了梁人的报复,并派人帮助楚人灌瓜,使楚瓜日美。楚王以重金相谢,与梁交好◇因以"浇瓜之惠"比喻以德报怨,不因小事而引起纷争。
潘岳(247-300)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与侄潘尼并称两潘”。曾任河阳令、怀县令,后入京任给事黄门侍郎。依附外戚贾谧,赵王司马伦专权时被杀。与陆机齐名。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等名篇。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与侄潘尼并称两潘”。曾任河阳令、怀县令,后入京任给事黄门侍郎。依附外戚贾谧,赵王司马伦专权时被杀。与陆机齐名。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等名篇。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王乔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仙人。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乔。 2.传说中的仙人『叶县令王乔。 3.传说中的仙人。指武阳食肉芝登仙的王乔。
1.传说中的仙人。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乔。 2.传说中的仙人『叶县令王乔。 3.传说中的仙人。指武阳食肉芝登仙的王乔。
王凫
[相关解释]
1.指王乔飞凫入朝故事◇用为出任县令的典实。
1.指王乔飞凫入朝故事◇用为出任县令的典实。
王县令
[相关解释]
1.东汉明帝时王乔,任叶县令,有神术,故称。见《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诗文中每以"王县令"称之。
1.东汉明帝时王乔,任叶县令,有神术,故称。见《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诗文中每以"王县令"称之。
瓜润
[相关解释]
1.汉贾谊《新书.退让》载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楚边界皆种瓜。梁人勤灌溉﹐其瓜美;楚人稀浇灌﹐其瓜恶。楚人恶梁瓜优于己﹐夜往骚之。梁人觉﹐思报复﹐宋就勿许﹐反使人夜往灌润楚瓜﹐楚瓜亦美。事觉﹐楚令大悦﹐闻之于楚王﹐梁楚以此交好◇因以"瓜润"喻以德报怨﹐消除仇隙。
1.汉贾谊《新书.退让》载梁大夫宋就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楚边界皆种瓜。梁人勤灌溉﹐其瓜美;楚人稀浇灌﹐其瓜恶。楚人恶梁瓜优于己﹐夜往骚之。梁人觉﹐思报复﹐宋就勿许﹐反使人夜往灌润楚瓜﹐楚瓜亦美。事觉﹐楚令大悦﹐闻之于楚王﹐梁楚以此交好◇因以"瓜润"喻以德报怨﹐消除仇隙。
白玉棺
[相关解释]
1.传说东汉王乔为叶县令﹐天堕玉棺于堂前﹐王即沐浴盛饰卧于棺中﹐棺盖立阖。县人为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见《后汉书》本传◇因用作成仙的典故。
1.传说东汉王乔为叶县令﹐天堕玉棺于堂前﹐王即沐浴盛饰卧于棺中﹐棺盖立阖。县人为葬于城东﹐土自成坟。见《后汉书》本传◇因用作成仙的典故。
百里
[相关解释]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百里之命"。 3.亦谓地小。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 5.借指县令。 6.宝剑名。 7.复姓。春秋秦有百里奚。见《孟子.万章上》。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百里之命"。 3.亦谓地小。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 5.借指县令。 6.宝剑名。 7.复姓。春秋秦有百里奚。见《孟子.万章上》。
百里君
[相关解释]
1.县令的别称。
1.县令的别称。
知县
[相关解释]
官名。唐代佐官代理县令称知县事。宋代派朝臣充当县的长官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明代始正式用作一县长官名称。清代沿用。
官名。唐代佐官代理县令称知县事。宋代派朝臣充当县的长官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明代始正式用作一县长官名称。清代沿用。
知县事
[相关解释]
1.佐官代行县令职务称"知县事"。
1.佐官代行县令职务称"知县事"。
破家县令
[相关解释]
1.谓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
1.谓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
舃凫
[相关解释]
1.传说东汉明帝时叶县令王乔有神术﹐尝化两舃为双凫﹐乘之至京师◇因用为县令的故实。
1.传说东汉明帝时叶县令王乔有神术﹐尝化两舃为双凫﹐乘之至京师◇因用为县令的故实。
试令
[相关解释]
1.谓试用的县令。
1.谓试用的县令。
试弦歌
[相关解释]
1.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1.谓任县令。寓用礼乐治民﹑有政绩之意。语本《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试邑
[相关解释]
1.谓任县令﹐治理地方。
1.谓任县令﹐治理地方。
贤令
[相关解释]
1.贤明的县令。 2.山名。在广东省阳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又名牧民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
1.贤明的县令。 2.山名。在广东省阳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又名牧民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
赤令
[相关解释]
1.指京师所治县的县令。
1.指京师所治县的县令。
边令
[相关解释]
1.用以保卫边疆的禁令﹑纪律。 2.边地县份的县令。
1.用以保卫边疆的禁令﹑纪律。 2.边地县份的县令。
邑令
[相关解释]
1.县令。
1.县令。
邑侯
[相关解释]
1.县令。
1.县令。
邑宰
[相关解释]
1.县邑之长。即县令。
1.县邑之长。即县令。
邑尉
[相关解释]
1.县尉。职掌一县治安,位在县令之下。
1.县尉。职掌一县治安,位在县令之下。
铜墨
[相关解释]
1.铜印黑绶。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因亦以"铜墨"借指县令。
1.铜印黑绶。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因亦以"铜墨"借指县令。
雷令
[相关解释]
1.指晋雷焕。雷焕曾为豫章丰城县令﹐故称。 2.雷公的命令。
1.指晋雷焕。雷焕曾为豫章丰城县令﹐故称。 2.雷公的命令。
雷封
[相关解释]
1.古代县令的代称。古代的"县大率方百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而"雷霆百里﹐县令象之﹐分土百里"(《白孔六帖.县令》)故称。
1.古代县令的代称。古代的"县大率方百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而"雷霆百里﹐县令象之﹐分土百里"(《白孔六帖.县令》)故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