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史记的内容。
带有史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去不复返 [相关解释]
1.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本《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亦以称人或事已成陈迹。
一字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相国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共二十余万字。书成后,公布于秦都咸阳市城门,宣称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以一字千金”形容诗文、书法等价值极高。
一得 [相关解释]
1.一点可取之处;一点长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后用以谦称自己的意见或心得。 2.尽得,全得。 3.得到一件或一个。 4.一旦得以,一旦能够。
一窍不通 [相关解释]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一钱不值 [相关解释]
1.谓毫无价值。值,本作"直"。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一饭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很穷,一天,他到城北的淮水边去钓鱼,有位漂洗绵絮的老妇人见他饥饿难忍,就送饭给他吃~信感激地对她说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来,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受封为楚王,派人把漂母找来,赏赐千金,以报前恩◇以一饭千金”泛指受人之恩而给予重报。
七十二子 [相关解释]
1.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见《史记.孔子世家》。
七十二帝 [相关解释]
1.指上古到泰山封禅的君主。相传上古到泰山封禅者有七十二君。见《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语。
七政 [相关解释]
1.古天文术语。说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史记·五帝本纪》"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2)指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裴髎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
三亭 [相关解释]
1.三个亭障。 2.亭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道亭也,今无其处。一云魏之郊境,总有三亭,皆祖饯之处。"一说在汴州尉氏县西南。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3.同"三停"。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十六郡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三千六百钓 [相关解释]
1.指吕尚钓于渭滨遇文王事。相传吕尚(俗称姜太公)年七十钓于渭水之滨,八十岁遇文王,举而用之,其间共十年,故称"三千六百钓"。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三千客 [相关解释]
1.形容门客众多。战国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四公子皆喜养士,门下号称有食客三千人。见《史记》四公子本传。
三千弟子 [相关解释]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后因以"三千弟子"指孔门弟子。
三千牍 [相关解释]
1.《史记.滑稽列传》"朔(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三千珠履 [相关解释]
1.《史记.春申君列传》"赵使欲夸楚,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后因以"三千珠履"指为数众多的门客。
三叔 [相关解释]
1.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的合称。武王灭殷,立纣子禄父(武庚)守商祀;命三叔监管殷遗民,防止他们反叛。见《逸周书.作雒》﹑《史记.周本纪》。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史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三史》。
三吐三握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户 [相关解释]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髎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人多指"三户人家"。 2.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3.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三握发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发"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三楚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上》"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二说不同◇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2.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称三楚。见宋周羽翀《三楚新录》。
三章 [相关解释]
1.三条法律『高祖刘邦率兵进入咸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见《史记.高祖本纪》。 2.泛指简单明确的法律或规章。
三致千金 [相关解释]
1.《史记.货殖列传》"﹝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言范蠡经商,一再家累巨万◇用为发财致富之典实。
三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三豕涉河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败之辱 [相关解释]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三遗矢 [相关解释]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后以"三遗矢"指体弱多病。
三面网 [相关解释]
1.《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上咸五,下登三 [相关解释]
1.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髎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上江 [相关解释]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不子 [相关解释]
1.不合人子之道。 2.谓不以为君。 3.谓不能为儿子命名。《史记.夏本纪》"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张守节正义"及生启﹐不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一说禹过门不入,不能井子之情。
不赏之功 [相关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后以"不赏之功"极言功大。
丐沐 [相关解释]
1.《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司马贞索隐"丐者,乞也;沐,米潘也。谓乞潘为弟沐。"一说,乞沐具为弟洗沐。见《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颜师古注◇用为抚爱幼弱的典实。
专诸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人。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鱤设诸"﹐或作"剸诸"﹑"鱤诸"。
专阃 [相关解释]
1.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裴髎集解引韦昭曰"此郭门之阃也。门中橛曰阃。"后称将帅在外统军为"专阃"。
且兰 [相关解释]
1.本为汉代西南地区小国之名。武帝于其地置故且兰县,属牂柯郡。见《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上》。地约在今贵州福泉县。
东国 [相关解释]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东封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临终前作《封禅文》,盛颂汉德宏大,请武帝东幸封泰山﹑禅梁父﹑以彰功业。相如卒后八年,武帝从其言,东至泰山行封禅事。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因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东市朝衣 [相关解释]
1.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东来紫气 [相关解释]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东来紫气"?括此事。
东瑟 [相关解释]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赵在秦东◇]以"东瑟"谓国君受辱。
东瓯 [相关解释]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 3.古星座名。
东越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汉时分布在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带『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馀善反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江淮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指闽东或浙东地区。
东郡 [相关解释]
1.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2.泛指京师以东诸郡。 3.特指夷陵郡。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朱鹤龄注"夷陵郡,在夔州之东,故曰东郡。"一说,指江陵县。钱谦益注"江陵,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江陵,故郡都,西通巴巫,在巴巫之东,故曰东郡。"
东郭履 [相关解释]
1.《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后因以"东郭履"形容处境窘迫。
东门眼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越争霸。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多次劝谏,置大敌当前于不顾,大举北伐齐国,并听信谗言,赐子胥死。子胥死前说"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之亡也。"事见《国语·吴语》及《史记·伍子胥列传》◇因以"东门眼"谓爱国志士忧虑外患,死而不已。
东门黄犬 [相关解释]
1.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两贤相厄 [相关解释]
1.《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雨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后因以"两贤相厄"指两个有才能﹑德行的人互相为害。
两鼠斗穴 [相关解释]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比喻两军在地势狭窄险要的地方相遇,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的指挥者才能取得胜利。
严徐 [相关解释]
1.严安﹑徐乐的并称『武帝时二人上书言事,皆拜郎中。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泛指有才识之士。
丧家之狗 [相关解释]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中二千石 [相关解释]
1.汉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颜师古注"汉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
中原逐鹿 [相关解释]
1.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正 [相关解释]
1.得当;不偏不倚。 2.正直;忠直。 3.指正直之士。 4.犹纯正。 5.指正道。 6.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史记.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晋南北朝仍之﹐唐废。
中石饮羽 [相关解释]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驷 [相关解释]
1.中等的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后以比喻中品。
临邛酒 [相关解释]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着犊鼻裻﹐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后因以为典﹐亦泛指酒。
为民请命 [相关解释]
1.谓替老百姓申诉痛苦。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主孟 [相关解释]
1.晋大夫里克之妻。《国语.晋语二》"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韦昭注"大夫之妻称主,从夫称也。孟,里克妻字。"一说,"孟者,且也,言且啖我物,我教汝妇事夫之道。"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司马贞索隐◇借指主人之妻。
主父 [相关解释]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主计 [相关解释]
1.汉代官名。主管国家财赋。《史记.张丞相列传》"﹝张苍﹞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司马贞索隐"谓改计相之名,更名主计也。"后泛指主管财政的官吏。 2.主管财赋出入的工作。 3.主持筹划。
举鼎絶膑 [相关解释]
1.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絶,断也。膑,胫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义帝 [相关解释]
1.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谢肇渏《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义渠 [相关解释]
1.古代民族名。西戎之一。也作"仪渠"。分布于岐山﹑泾水﹑漆水以北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春秋时势力强大,自称为王,有城郭。地近秦国,与秦时战时和。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秦所并,以其地置北地郡。见《逸周书.王会》﹑《史记.秦本纪》。
之罘 [相关解释]
1.山名。也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登之罘刻石。"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七"相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后亦指秦始皇所立的之罘刻石。
乌鱼 [相关解释]
1.鱼名。鳢鱼的别名,亦名乌鳢,通称黑鱼。身体圆柱形,头扁口大,有齿,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斑纹。性凶猛,捕食小鱼﹑蛙等,对淡水养鱼业有害。 2.鱼名。鲻鱼的别名。 3.相传武王伐纣,渡河,有白鱼跃入舟,又有火化为乌。古人以为祥瑞,见《史记.周本纪》。
乐书 [相关解释]
1.《史记》八书之一。 2.泛指论述音乐的著作。
乐志 [相关解释]
1.旧时纪传体史书中用以综述音乐发展沿革﹑典章制度的篇章。《史记》有《乐书》,《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有《乐志》,《隋书》﹑《旧唐书》有《音乐志》,《汉书》﹑《新唐书》﹑《元史》则与礼合并为《礼乐志》。
乞身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
书缺有间 [相关解释]
1.《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张守节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后因以"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买酎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平准书》"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裴髎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大祀日饮酎,饮酎受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后用"买酎"指地方对中央献纳钱财。
争桑 [相关解释]
1.争夺桑树。《史记.吴太伯世家》"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后用为边境不宁的典实。 2.泛指相争,不礼让。
二十四史 [相关解释]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云车 [相关解释]
1.《史记.孝武本纪》﹕"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以云彩为装饰花纹的车子。亦泛指华贵之车。 2.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故称。 3.古代作战时用以窥察敌情的楼车。 4.立式绞车﹐是一种用人力绞转的起重器具。
云阳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制于云阳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2.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 3.古县名。指今江苏省丹阳市。 4.古县名。故地即秦云阳邑『时改县﹐属左冯翊。 5.树精。 6.秦程邈因罪而囚云阳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
五千言 [相关解释]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后以"五千言"为老子《道德经》的代称。
五大夫 [相关解释]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因以为松的别名。
五帝 [相关解释]
传说中的上古五位帝王。有四种说法(1)指黄帝、fdb1g铩⒌坂贰⑻埔ⅰ⒂菟础<《史记·五帝本纪》。(2)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fdb1g铩<《礼记·月令》。(3)指少昊、fdb1g铩⒏咝痢⑻埔ⅰ⒂菟础<《书序》。(4)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见《易·系辞下》。
五百年前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五百载大变。"后因用以表示前世。
五羖皮 [相关解释]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亚夫之疾 [相关解释]
1.西汉名将周亚夫因事入狱,不食五日,呕血而死。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称呕血之病为"亚夫之疾"。
亚夫营 [相关解释]
1.汉将周亚夫驻军细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北),防御匈奴,营中戒备森严。文帝亲来劳军亦不得入,及至以天子名义下诏令,始开营门。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以"亚夫营"称戒备森严的军营。亦称"细柳营"。
亡秦三户 [相关解释]
1.《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亥豕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误。 2.谓猪。地支与生肖相配,亥配豕。
人彘 [相关解释]
1.汉高祖宠幸戚夫人,高祖死,吕后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名曰"人彘"。事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2.犹言猪仔。指清末被骗往海外作苦工的华工。因当时极受虐待,形同贩卖,故云。
人自为战 [相关解释]
1.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2.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什一 [相关解释]
1.十分之一。 2.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 3.以十博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后因以"十一"泛指经商。
令人发指 [相关解释]
1.《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以貌取人 [相关解释]
1.只凭外貌来衡量人的品质和才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淡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子羽受业孔门后,退而修行,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乃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子羽貌恶而行高。按,《韩非子.显学》云"淡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说与《史记》异。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仰取俯拾 [相关解释]
1.随时随地拾取。多形容人善于积聚资财。语本《史记.货殖列传》"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徧郡国。"俛,同"俯"。
伐树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宋司马桓魋拔树欲害孔子之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案"拔树"后皆作"伐树"。
众利 [相关解释]
1.指众多的利益。 2.汉代封国名。《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封国有"众利"。
优孟衣冠 [相关解释]
1.楚相孙叔敖死,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态动作,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 2.指艺术上单纯地模仿,只在外表﹑形式上相似。 3.谓仿古而酷似原物。
优旃 [相关解释]
1.战国秦国优人。身材短小,善戏谑笑谈。曾讽谏秦始皇修苑囿﹑秦二世漆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2.春秋齐国优人。
传纪 [相关解释]
1.正史记述人物的两种体裁"纪"和"传"的合称。亦泛指史传。
余光 [相关解释]
1.充足的光辉。 2.谓多馀之光。《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后遂用为美称他人给予的恩惠福泽。 3.指落日的光芒。 4.喻指美德﹑威势所显现或留下的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