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周礼的内容。
带有周礼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献三酬 [相关解释]
1.《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七献 [相关解释]
1.献酒七次。周代诸侯来朝时,天子举行享礼献酒的次数。《周礼.秋官.大行人》"诸侯之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祭祀宗庙亦用七献。《礼记.礼器》"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孔颖达疏"七献神者,谓祭先公之庙,礼又转尊,神灵尊重也。"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七舆大夫 [相关解释]
1.指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左传.僖公十年》"郄芮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遂杀丕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行共华﹑右行贾华﹑叔坚﹑骓颛﹑累虎﹑特宫﹑山祁。"孔颖达疏"《周礼.大行人》云'侯伯七命,贰车七乘。'贰即副也。每车一大夫主之,谓之七舆大夫。"一说指主管兵车的舆帅七人。孔颖达疏引服虔云"上军之舆帅七人,属申生者。"亦省作"七舆"。
七闽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
三命 [相关解释]
1.周代分官爵为九等,称九命。三命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 2.称任州府官的辟命。 3.术数家以受命﹑遭命﹑随命为"三命"。 4.三种寿命。指上寿﹑中寿﹑下寿。
三族 [相关解释]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三槐九棘 [相关解释]
1.《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江 [相关解释]
1.古代各地众多水道的总称。《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夏官·职方氏》"其川三江。"汉以后有多种解释。《国语·越语上》韦昭注以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 2.蜀有三江,即岷江﹑涪江﹑沱江。 3.指广东境内的西江﹑北江﹑东江。 4.指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
三礼 [相关解释]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3.指丧礼﹑葬礼﹑祭礼。
三经 [相关解释]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不物 [相关解释]
1.违禁的事物。《周礼.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贾公彦疏"案《大司徒》﹐民当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与众同;又视占亦不与众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违禁之物﹐故搏之也。"后用以谓不如常法﹐不合法度。 2.谓不分物我。
丘甲 [相关解释]
1.古代军赋制度四丘为甸,每甸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鲁成公因齐难,临时增征甲士,改为每丘出一人,称为丘甲。《春秋·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杜预注"《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赋﹐今鲁使丘出之﹐讥重敛。"顾炎武补正"要之﹐其实为益兵﹐向之四丘共出三甲者﹐今使每丘出一甲尔。"一说﹐古代农工分职﹐制甲为"工民"之事﹐鲁违常制﹐使"丘民"作甲﹐称丘甲。见《谷梁传·成公元年》。按﹐"丘甲
丘甸 [相关解释]
1.古代划分田地和政区的单位名称。古井田制,四丘为甸,亦谓之乘。见《周礼.地官.小司徒》◇用以泛指乡村﹑田野。
中山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之而 [相关解释]
1.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戴说不同◇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乌焉成马 [相关解释]
1.乌﹑焉﹑马三字字形相似,转写致误。语本《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后泛指文字经传抄造成讹误。
乐侑 [相关解释]
1.指天子﹑诸侯举食时所奏之乐。语本《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乐侑食。"贾公彦疏"案《论语·微子》云亚饭,三飰,四饭。郑云皆举食之乐。彼诸侯礼尚有举食之乐,明天子日食有举食之乐可知。"
乐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为大司乐之副。 2.以音乐为职业的人;音乐工作者。
九命 [相关解释]
1.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 2.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九嫔 [相关解释]
1.宫中女官。也是帝王的妃子。《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礼记·昬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历代王朝多有九嫔之制。晋以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唐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见《晋书·舆服志》﹑《新唐书·后妃传上》。
九棘 [相关解释]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2.药名。
九泽 [相关解释]
1.九州的湖泊。 2.特指北方的湖泊。 3.古代的九大湖泊。《周礼.夏官.职方氏》泽﹑薮并称,其名称及位置如下扬州具区;荆州云梦;豫州圃田;青州望诸;衮州犬野;雍州弦蒲;幽州貕养;翼州杨纡;并州昭馀祁。 4.泛称深渊湖泊。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乡书 [相关解释]
1.家信。 2.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乡刑 [相关解释]
1.乡里的刑罚。《周礼》五刑之一。
乡士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 2.犹乡绅。 3.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
乡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 2.春秋齐楚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乡老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清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 2.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书云 [相关解释]
1.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并加以记录。语本《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杨伯峻注"云物,古有两义。《太平御览》八引《左传》旧注云'云,五云也;物,风﹑气﹑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为二。然《周礼.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众﹑郑玄皆谓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黄五色也。杜注亦云'云物,气色灾变也。'其义亦同两郑,是以云物为一。盖古礼,国君于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台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气之色)
予夺生杀 [相关解释]
1.《周礼.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夺﹑生﹑诛(责备)等权力◇因以"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赏罚生死大权。
五均 [相关解释]
1.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 2.西汉末王莽新朝依托《周礼》古五均说﹐置五均官。
五布 [相关解释]
1.《周礼》所指市肆交纳的五种税。即絘布﹑緫布﹑廛布﹑质布﹑罚布。
五旅 [相关解释]
1.周代军队编制,以五旅为一师。见《周礼.地官.小司徒》。亦泛指师众。
五湖 [相关解释]
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五祀 [相关解释]
1.谓秂﹑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 2.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 3.(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
五路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辂"。(1)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文选.潘岳》"五辂鸣銮,九旗扬斾。"李善注"《周礼》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路,五曰木路。"(2)古代王后所乘的五种车子,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
五辞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词"。 2.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五驭 [相关解释]
1.驾车的五种技术。《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井匽 [相关解释]
1.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注"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匽猪﹐谓溜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孔颖达疏"宫中为漏井以受秽﹐又为匽猪使四边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洁﹐又去其恶臭。"《宋史·谢绛传》"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掷官寺﹐井匽皆满。"清冯桂芬《上海重建武帝庙记》"后为崇圣祠﹐祠有楼﹐最后为斋庖井匽之属。"一说"井匽"当读作"庰匽";庰﹐通"屏"。指厕所﹐僻隐处。见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十一。
井赋 [相关解释]
1.古代行井田而纳贡赋,因用以称田赋。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其贡赋"。
井邑 [相关解释]
1.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2.市井。 3.故里。
仪位 [相关解释]
1.礼仪﹑爵位。语本《周礼.夏官.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郑玄注"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
伍长 [相关解释]
1.古代军制以五人为伍,户籍以五家为伍,每伍有一人为长,称为"伍长"。参见《周礼.夏官.序官》﹑《管子.立政》。
伦要 [相关解释]
1.根据伦理所规定的准则。语本《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孙星衍疏"伦者,郑注《学记》云'理也。'要者,郑司农注《周礼》云'簿书也。'"
体国经野 [相关解释]
1.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郑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倅车 [相关解释]
1.副车。《周礼.夏官.射人》"乘王之倅车。"郑玄注"倅车﹐戎车之副。"又《夏官.戎仆》"戎仆掌驭戎车﹐掌王倅车之政。"后称州郡长官副职为倅,因亦以就任倅职为乘倅车。
入子 [相关解释]
1.古代称随改嫁的母亲到后父家中的子女。《周礼.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孙诒让正义"入子谓再嫁而携其女入后夫之家者。"一说"入子"谓嫁女。参阅郑司农注。
八蛮 [相关解释]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六军 [相关解释]
1.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2.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六和 [相关解释]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孔颖达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郑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用以指多种美味。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六官 [相关解释]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六戎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
六服 [相关解释]
1.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孔颖达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王莽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
六清 [相关解释]
1.即六饮。《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饮用六清。"郑玄注"六清,水﹑浆﹑醴﹑凉﹑医﹑酏。"孙诒让正义"此即《浆人》之'六饮'也。''即'酏'之俗。"后用以泛指饮料。
六牲 [相关解释]
1.即六畜马﹑牛﹑羊﹑豕﹑犬﹑鸡。《周礼.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郑玄注"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又《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此六牲与《牧人》不同。《牧人》之六牲谓马牛羊豕犬鸡﹐此六牲则牛羊豕犬雁鱼也。盖膳夫之饮食膳羞﹐与《食医》之六食﹑六膳﹑百羞相应。"可备一说。
六狄 [相关解释]
1.指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称北方各民族。
六禽 [相关解释]
1.六种供膳的禽类。《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禽﹐雁﹑鹑﹑鷃﹑雉﹑鸠﹑鸽。"郑玄注则"六禽﹐于禽献及六挚﹐宜为羔﹑豚﹑犊﹑麛﹑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说与郑司农异。
六膳 [相关解释]
1.六种肉类膳食品。《周礼.天宫.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据此﹐"六膳"乃牛﹑羊﹑豕﹑犬﹑雁﹑鱼。又﹐《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郑玄注﹕"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说与《周礼》稍异。
兽人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掌管有关狩猎和供献兽物的官。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内命 [相关解释]
1.北周官制仿《周礼》,官员品秩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且分为"内命"与"外命"。"内命",指在朝廷中任职之官。 2.由皇帝直接发布的命令。
内府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 2.王室的仓库。 3.清代的内务府简称"内府"。
内饔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天官的属官,掌管王﹑后﹑世子的饮食和宗庙祭享用品。 2.借指宫廷中的膳食。
再命 [相关解释]
1.即二命。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九命最高,一命最低。再命属第八个等级。天子之中士,公﹑侯﹑伯之大夫和子﹑男之卿都属再命。见《周礼.春官.典命》﹑《地官.党正》。 2.泛指低级官吏。
冕旒 [相关解释]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冢人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
冥氏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掌攻除猛兽。
冬官 [相关解释]
1.上古设置官职,以四季命名。据《周礼》,周代设六官,司空称为冬官,掌管工程制作◇世亦以冬官为工部的通称。
几筵 [相关解释]
1.亦作"几梴"。 2.犹几席。《周礼·春官》有司几筵,专掌五几五席的名称种类,辨其用处与陈设的位置。几席乃祭祀的席位,后亦因以称灵座。
十二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十二辰 [相关解释]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
取保 [相关解释]
1.使被告提供担保者。《周礼.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贾公彦疏"仍恐习前为非而不改,故使州长里宰保任乃舍之。"此即后来的取保或保释之制。
取水 [相关解释]
1.古代一种祭祀的礼仪。在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以示明洁之义。语本《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齯明烛共明水"汉郑玄注"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 2.壮族斋祭死者的一种礼仪。
句屦 [相关解释]
1.古代鞋的一种。鞋端饰有绦制之鼻。《大戴礼记·哀公问》"然则今夫章甫﹑句屦,绅带搢笏者,此皆贤乎?"《荀子·哀公》"句屦"作"絧屦"。王先谦集解"王肃云'絧,谓屦头有拘饰也。'郑康成云'絧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参阅《周礼·天官·屦人》贾公彦疏。一说"句"通"矩"。句屦为方头之鞋。
司书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计会簿书,为司会之副。参阅《周礼.天官.司书》。 2.从事公文﹑书信等文书工作的人员。
司仪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齐有司仪署,隋唐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宋以后不设。明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清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2.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3.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
司会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主管财政经济,及对群官政绩的考察。北周仿《周礼》官制,其天官府亦置司会中大夫。参阅《周礼.天官.司会》﹑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二◇世用为度支或仓部的别称。 2.掌管财务;担任度支职务。
司刑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五刑之法。见《周礼.秋官.司刑》◇泛指主管法律刑罚的官。
司勋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主管功赏之事。北周因周制置司勋,掌六勋之事。隋置司勋侍郎,属吏部。唐宋改为郎中,明清称稽勋司,清末废。参阅《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职官二》。 2.指杜牧。牧尝为司勋员外郎,故称。
司盟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盟约之辞及其礼仪。参阅《周礼.秋官.司盟》。
司谏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盐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司隶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司马 [相关解释]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魏晋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世称
听察 [相关解释]
1.语本《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
周礼 [相关解释]
1.周代的礼制。 2.礼数周全。
周礼库 [相关解释]
1.唐李涪博学,尤精通礼﹑乐旧典,时人称之为"周礼库"。
周葅楚芰 [相关解释]
1.周地的腌菜,楚地的菱。喻偏嗜之物。语本《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
和齐 [相关解释]
1.谓调配口味。齐,通"剂",调味品。语本《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八珍之齐。"郑玄注"和,调也。" 2.谓调配剂量。
四教 [相关解释]
1.旧时的四项教育科目。所指因教育对象而异。(1)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人的四要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旧唐书·杨绾传》"文﹑行﹑忠﹑信,弘于四教。"(2)指儒家所传授的四门学科诗﹑书﹑礼﹑乐。《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心在四教,语称七德,目视六籍,口诵九歌。"(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晋干宝《晋纪总论》"
四田 [相关解释]
1.《周礼.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着。"贾公彦疏"四时田即大司马所云春搜﹑夏苗﹑秋猘﹑冬狩。"后用以指帝王的四季田猎。
囿人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主管苑囿禽兽。
圉人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
圉师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
地事 [相关解释]
1.古代从事农牧业﹑掌管山泽园圃的官员。《周礼.地官.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孙诒让正义"案'地事'与《小司徒》'以任地事'﹑《土均》'以均地事'义并同。《注》云'地事谓农牧衡虞也。'《注》云'地事,农圃之职。'"一说﹐谓土质。见林尹《周礼今注今译》。 2.大地的性质。 3.谓祭祀大地之神。
坛庙 [相关解释]
1.坛指天坛﹑地坛等;庙指祖庙及诸神庙。《周礼.春官》有典祀,负责四郊坛庙的祭祀。其后历代都有掌坛庙祭祀的官员。
夏采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主管大丧事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