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3 查到相关大典的内容。
带有大典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相 [相关解释]
1.天子举行大典时,主持礼仪的官员。 2.对宰相的尊称。 3.泛称大臣。 4.宋代称居首位的宰相。 5.星名。
中严 [相关解释]
1.谓中庭戒备。古代帝王元旦朝会或郊祀等大典的仪节之一。
中和殿 [相关解释]
1.北京故宫三大殿之一。在太和殿后,蓖殿前。明初建,原名华盖殿,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建,改名中和殿。为帝王举行大典时演习礼仪之地。
中坛 [相关解释]
1.古代为举行郊祀﹑封禅等大典而设的高台。
五使 [相关解释]
1.唐宋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佛伞 [相关解释]
1.佛家所用仪仗之一。佛寺举行重大典礼时,常用伞盖张于佛像之上,谓之"佛伞"。
十九信条 [相关解释]
1.指1911年(宣统三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贵族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宪骗局,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但仍规定皇位世袭,不受侵犯。
告祭 [相关解释]
1.祭宗庙,告祖先。 2.行封禅大典。
坛场 [相关解释]
1.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 2.法坛。佛家讲经说法之所。 3.指政坛,政治舞台。
大典 [相关解释]
1.重要的典籍。 2.国家重要的典章﹑法令。 3.盛大隆重的典礼。
太和殿 [相关解释]
1.在北京故宫太和门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蓖)中之最大者。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永乐年间初建﹐名奉天殿。嘉靖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太和殿。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
宦门 [相关解释]
1.做官的人家。《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有《宦门子弟错立身》。
察典 [相关解释]
1.考核官吏的大典。明制对官吏六年考核一次,清改为三年。
干安曲 [相关解释]
1.宋代行大典,在帝王出入时所奏乐曲名。亦省作"干安"。
开国 [相关解释]
指建立新的国家(在封建时代指建立新的朝代)~元勋 ㄧ~大典。
开国大典 [相关解释]
油画。董希文作。画面为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情景。毛泽东手持讲演稿居中,左侧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右侧可见天安门广场上举着红旗的人群。
明成祖(1360-1424) [相关解释]
即朱棣”。明朝皇帝。朱元璋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1402年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年号永乐。为加强北部边防,防范蒙古势力南下,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在位时解除藩王兵权,巩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宦官干政之始。曾派滞出使南洋等地,并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札撒 [相关解释]
1.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正仗 [相关解释]
1.指朝廷举行祀天﹑朝会等大典用的仪仗。
武舞 [相关解释]
1.雅舞的一种,与"文舞"相对。始于周代。舞时手执斧盾。内容为歌颂统治者武功。用于郊庙祭祀及朝贺﹑宴享等大典。
武英殿聚珍版书 [相关解释]
也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聚珍版全书》。丛书名。武英殿是清宫内殿名,设有修书处。1773年乾隆帝命从《永乐大典》中汇辑罕见著作,计一百三十八种,用木活字排版,定名聚珍版”。
秂尝 [相关解释]
1.秂礼与尝礼的并称。周礼,夏祭曰秂,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
秂郊 [相关解释]
1.天子祭祀始祖和天神的大典。
系足 [相关解释]
1.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载,韦固元和中旅次宋城,遇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问所检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以系夫妻之足。此绳一系,虽仇敌之家,贫贱悬殊,终不可逭◇以"系足"为缔结婚姻大典。
紫坛 [相关解释]
1.以紫贝砌成的庭坛。 2.紫色祭坛。帝王祭祀大典用。 3.指道教祭坛。
絶典 [相关解释]
1.最佳之典故。 2.极为难得之大典。
羣小祀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山林﹑川泽﹑土地之神的名称。小祀,同大典相对而言。
花衣 [相关解释]
1.彩色的衣服。 2.指像彩色服装一样的东西。 3.方言。去籽的棉花。 4.清代官员于喜庆大典或节日穿着的官服补褂。
虞芮 [相关解释]
1.周初二国名。相传两国有人曾因争地兴讼﹐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断。《诗.大典.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史记.周本纪》"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后因以"虞芮"指能谦让息讼者。
赦恩 [相关解释]
1.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
辩献 [相关解释]
1.普遍献酒。古代宴饮或举行大典时的一种礼节。辩﹐通"徧"。
闳雅 [相关解释]
1.宏伟高雅。 2.宏大典雅。
鸡人 [相关解释]
1.亦作"鸡人"。 2.周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噁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孙诒让正义﹕"'鸡人'者﹐叶钞《释文》作'鸡人'。阮元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