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天下的内容。
带有天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丁 [相关解释]
1.一个成年男子。 2.《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苹《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因谓不识字或学极浅陋者为不识一丁。 3.一枚钉子。
一世 [相关解释]
1.犹一代。 2.三十年。 3.一生;一辈子。 4.举世;全天下。
一举成名 [相关解释]
1.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元 [相关解释]
1.事物的开始。 2.汉《三统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 3.宋邵雍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见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一》。 4.一个中心或本原。参见"一元化"﹑"一元论"。 5.指天下。 6.一头。参见"一元大武"。 7.清代称元宝一枚为一元。 8.清末以来的货币单位,银圆一枚为一元,一元等于十角或一百分。元,本作"圆"。
一匡九合 [相关解释]
1.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相关解释]
1.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叶知秋 [相关解释]
语出《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淮南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到一片落叶,便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从个别细微的现象即可推知事物发展的趋势。
一噎止餐 [相关解释]
1.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一指 [相关解释]
1.一个指头。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4.一个宗旨。
一掷乾坤 [相关解释]
1.谓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语本唐韩愈《过鸿沟》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一暴十寒 [相关解释]
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一枝桂 [相关解释]
1.《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一枝桂"喻科举及第之荣。
一柱擎天 [相关解释]
1.一根柱子托起天来。语本《楚辞.天问》"八柱何当。"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后用"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 2.泛指山势雄拔。
一毛不拔 [相关解释]
一根毛也不肯拔掉。比喻极端吝啬。语出《孟子·尽心》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一石几钟 [相关解释]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一饭千金 [相关解释]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很穷,一天,他到城北的淮水边去钓鱼,有位漂洗绵絮的老妇人见他饥饿难忍,就送饭给他吃~信感激地对她说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来,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受封为楚王,派人把漂母找来,赏赐千金,以报前恩◇以一饭千金”泛指受人之恩而给予重报。
丁男 [相关解释]
成年男子即有丁男繁衍之族。也指已及服役年龄的男子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七佐 [相关解释]
1.辅佐商汤的七个大臣。语出《鬻子》"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庆辅或作庆诵◇用作称颂高官之词。
七大家 [相关解释]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七州 [相关解释]
1.指东晋的辖境。相传舜分天下为十二州,东晋有七,故云。
七臣 [相关解释]
1.《孝经.谏诤》"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郑玄注"七人谓三公及左辅﹑右弼﹑前疑﹑后丞。"唐玄宗注"争谓谏也。"后以"七臣"泛指谏臣。 2.七种人臣。即法臣﹑饰臣﹑侵臣﹑谄臣﹑愚臣﹑奸臣﹑乱臣。 3.七位人臣。
万宇 [相关解释]
1.极言屋宇之多。宇,屋檐。 2.天下。
万邦 [相关解释]
1.所有诸侯封国◇引申为天下,全国。 2.泛指众多的国家。
三世 [相关解释]
1.指祖孙三代。 2.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略云"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清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4.指《黄帝
三准 [相关解释]
1.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策者,能为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策者,不能为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调高下,二分并财,三散积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三分天下有其二 [相关解释]
1.泛指势力强大。语出《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
三十六郡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三危 [相关解释]
1.三件可危之事。 2.古代西部边疆山名。《书.禹贡》"三危既宅。"孔传"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按关于三危的位置,说法不一。一说今甘肃敦煌三危山即古三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参见"三危山"。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吐三握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字狱 [相关解释]
1.宋秦桧诬陷岳飞,飞下狱,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见《宋史.岳飞传》。莫须有,犹言恐怕有,也许有。世因称岳飞冤狱为"三字狱"。明唐顺之《岳将军墓》诗"谁将三字狱﹐堕此万里城。"后亦以"三字狱"为冤狱的代称。
三恪 [相关解释]
1.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案《乐记》云'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于
三握发 [相关解释]
1.《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发"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三支 [相关解释]
1.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2.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三有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2.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三登 [相关解释]
1.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 2.谓五谷一年三熟。
三达尊 [相关解释]
1.谓天下共同尊重的三个方面爵位﹑高龄﹑德行。
三面网 [相关解释]
1.《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三革 [相关解释]
1.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三馆 [相关解释]
1.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3.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下国 [相关解释]
1.天下;下界。 2.诸侯国。 3.小国。对中原大国而言。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谦称本国。
下土 [相关解释]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间。 4.偏远的地方。 5.低洼之地。《书.禹贡》"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孔传"高者壤﹐下者垆。"一说﹐下等土地。孙星衍注引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下地 [相关解释]
1.犹下土,天下。 2.瘠地;下等的土地。
不如意事常八九 [相关解释]
1.谓不合心意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语出《晋书.羊祜传》"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
不赏之功 [相关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后以"不赏之功"极言功大。
与妻书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近代林觉民作。是作者在参加清末革命党人举行的广州起义前夕给妻子的绝笔信。文中回顾了与妻子相互爱恋的生活,并将夫妻之爱扩展到对普天下人民的爱,表达了作者为国献身、甘愿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情怀。
且食蛤蜊 [相关解释]
1.《南史.王融传》"﹝融﹞诣王僧佑,因遇沈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汤谷,照耀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后用以指姑置不问。
世罗 [相关解释]
1.世网。比喻尘世万事之牵累。 2.帝王治理天下的纪纲。
丘吾 [相关解释]
1.即丘吾子,春秋时人。相传孔子适齐,中途闻人哭甚哀。问之,曰丘吾子也,少好学问,周遍天下,归而亲亡。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令弟子引以为戒。于是弟子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见《孔子家语.致思》◇以丘吾为孝子的代称。
东堂桂 [相关解释]
1.《晋书·郄诜传》载郄诜以对策上第,拜议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东壁 [相关解释]
1.室东侧的墙壁下。 2.指东壁上。 3.指东隔壁的房屋。 4.东边。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 6.《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东家子 [相关解释]
1.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常用为典,并以"东家子"指美貌的女子。
东封 [相关解释]
1.汉司马相如临终前作《封禅文》,盛颂汉德宏大,请武帝东幸封泰山﹑禅梁父﹑以彰功业。相如卒后八年,武帝从其言,东至泰山行封禅事。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因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东维 [相关解释]
1.《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成玄英疏"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后因以泛指东方。
东西南北 [相关解释]
1.四方。泛指到处,处处。 2.指普天下。 3.谓飘流在外,居处无定。 4.指分散四方。 5.指方向。
东门吴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三》"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中乿 [相关解释]
1.居中央而治理天下。
中原逐鹿 [相关解释]
1.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泠 [相关解释]
1.亦作"中"。 2.泉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下的长江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江岸沙涨,泉已没沙中。
临干 [相关解释]
1.谓统治天下。干﹐指君位。
临御 [相关解释]
1.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 2.谓皇帝坐朝或临幸至某地。
临河洗耳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高士许由﹐以清节闻。尧欲以天下让﹐由以其言不善﹐乃临河洗耳。见汉蔡邕《琴操.箕山操》﹑晋皇甫谧《高士传》。
为我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期杨朱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
为民请命 [相关解释]
1.谓替老百姓申诉痛苦。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丽正 [相关解释]
1.附着于正道。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2.绚丽雅正。 3.见"丽正修书院"。
乐石 [相关解释]
1.《古文苑·李斯》"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石刻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乔诘 [相关解释]
1.意气不平。《庄子.在宥》"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郭庆藩集释"崔云乔诘,意不平也。"一说,诈伪诘责。成玄英疏"乔,诈伪也。诘,责问也。"
乙帐 [相关解释]
1.《汉书.西域传赞》"于是广开上林……兴造甲乙之帐,络以随珠和璧,天子袭翠被﹑凭玉几,而处其中。"颜师古注"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汉武故事》"帷幕垂流苏,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御。"后因以"乙帐"指天子燕息之所。帐,帷幕。
九州四海 [相关解释]
1.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方皋 [相关解释]
1.亦作"九方皋"。 2.春秋时人,善相马。相传伯乐推荐他为秦穆公外出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观察马的内神,因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淮南子.道应训》﹑《列子.说符》◇用以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九畴 [相关解释]
1.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 2.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书同文,车同轨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买赋 [相关解释]
1.典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后以"买赋"喻失意后想方设法,以图再起。
买骏骨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昭王要招揽贤才,郭隗喻以故事从前有国君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未得。有人花五百金买一死千里马的头回报,国君大怒,此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久果然买得三匹千里马。见《战国策.燕策一》◇因以"买骏骨"为求贤若渴之典。
争鹿 [相关解释]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宴曰"以鹿喻帝位。"后以"争鹿"喻争夺政权。
二十四考中书令 [相关解释]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郑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二泉 [相关解释]
1.指无锡惠泉。因其有天下第二泉之称,故名。
云合景从 [相关解释]
1.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随从者之多。语本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稼 [相关解释]
1.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褰裳而涉汶阳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后因用"云稼"形容茂盛的庄稼。
云章 [相关解释]
1.语出《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郑玄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后用"云章"指帝王的文章。 2.指文彩蜚然的文章。 3.彩云。 4.道教的典籍。
云阳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制于云阳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2.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 3.古县名。指今江苏省丹阳市。 4.古县名。故地即秦云阳邑『时改县﹐属左冯翊。 5.树精。 6.秦程邈因罪而囚云阳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
云集 [相关解释]
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舟车云集|好手云集|云集景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云集景从 [相关解释]
1.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声势浩大﹐响应迅速。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五伯 [相关解释]
1.五个霸主。(1)指夏昆吾,殷大彭﹑豕韦﹑周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疏"五伯者,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殷伯,齐桓﹑晋文为周伯,合为五伯。"(2)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明沈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
五威将帅 [相关解释]
1.官名。西汉末王莽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持节,奉符命,赍印绶,着五色衣冠,周行四方,以威天下。五威,谓威镇五方。
五絶 [相关解释]
1.集于一时或一人的五种卓绝的技艺或才德等。(1)指南朝宋杜道鞠弹棊,范悦诗,褚欣远模书,禇胤围棊和徐道度医术。宋文帝称之为天下"五绝"。见《南史.徐文伯传》。(2)指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馀令画凤,韩公武挟弹中鹤眼。时谓之"五绝"。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郎余令》。(3)指唐虞世南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唐太宗称之有"五绝"。见《旧唐书.虞世南传》。 2.指缢死﹑溺死﹑压死﹑冻死﹑惊死五种非正常死亡。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五绝》。 3.见"五言絶句"。
五臣 [相关解释]
1.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1)舜五臣。《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旧唐书.韦凑传》"然臣又惟尧﹑舜,圣君也,八凯﹑五臣,良佐也,犹广听刍荛之言者,盖为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也。"(2)周文王五臣。《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孔传"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3)周武王五臣。《文选.王俭》"五臣兹六,八元斯九。"李善注"《吕氏春秋》曰'武王之佐五人。'
五车书 [相关解释]
1.《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五达道 [相关解释]
1.即五典。语出《礼记.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朱熹集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亡鹿 [相关解释]
1.《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亮工 [相关解释]
1.谓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语本《书.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功。"孔传"各敬其职,惟是乃能信立天下之功。"
人主 [相关解释]
君主以道佐人主|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人亡邦瘁 [相关解释]
1.《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从横 [相关解释]
1.亦作"从衡"。 2.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 3.交错纷乱貌。 4.谓学问之渊博贯通。 5.横暴;恣行无忌。 6.谓横行天下。 7.扰攘;纷乱。 8.四散。 9.谓奔放。 10.谓才华外露,不可遏制。 11.合纵连横。 1 2.比喻反复无常。
以天下为己任 [相关解释]
1.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意为之 [相关解释]
1.《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陈澔集说"非意之,谓非以私意臆度而为之也。"后以"以意为之"谓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以退为进 [相关解释]
1.把退让看作前进『扬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李轨注"后名而名先也。"后亦指表面退让,实际上以此作为进升的手段。 2.指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术或策略。
任重致远 [相关解释]
1.语出《易.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指负载沉重而能行达远方。《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后汉书.舆服志上》"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后用以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