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4 查到相关字体的内容。
带有字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字
[相关解释]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三点
[相关解释]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2.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盘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临江仙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南吕宫、北曲仙吕宫都有。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六十字体的半阕相同。用作引子。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南吕宫、北曲仙吕宫都有。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六十字体的半阕相同。用作引子。
书体
[相关解释]
1.字体。 2.文体。
1.字体。 2.文体。
五云体
[相关解释]
1.亦称"五朵云"。 2.指唐韦陟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1.亦称"五朵云"。 2.指唐韦陟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五体
[相关解释]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4.指四肢及头。
1.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 2.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 3.指汉字五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4.指四肢及头。
五易
[相关解释]
1.谓水的形﹑色﹑响﹑态﹑味五种变化。 2.谓汉字字体在历史上的五次变化。 3.谓《易》以"易"名,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义。
1.谓水的形﹑色﹑响﹑态﹑味五种变化。 2.谓汉字字体在历史上的五次变化。 3.谓《易》以"易"名,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种意义。
体式
[相关解释]
1.体裁格式。 2.体制法度。 3.字体式样。
1.体裁格式。 2.体制法度。 3.字体式样。
体趣
[相关解释]
1.旨趣。 2.字体的风格。
1.旨趣。 2.字体的风格。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六体
[相关解释]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有《六体论》。 2.指六书。 3.《尚书》的六种文体。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头﹑身和四肢。 6.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秀图今不传﹐《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有《六体论》。 2.指六书。 3.《尚书》的六种文体。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头﹑身和四肢。 6.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秀图今不传﹐《
凤翥鸾回
[相关解释]
1.形容字体笔势之妙,如鸾凤的飞舞。
1.形容字体笔势之妙,如鸾凤的飞舞。
分行布白
[相关解释]
1.书法上指安排字体点画和布置字﹑行之间关系的方法。字体的点画有繁简,结构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行布白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达到整幅分布稳称。
1.书法上指安排字体点画和布置字﹑行之间关系的方法。字体的点画有繁简,结构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行布白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以达到整幅分布稳称。
反左书
[相关解释]
1.以左手反写的字体。书法的一体。
1.以左手反写的字体。书法的一体。
古文
[相关解释]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吴兴体
[相关解释]
1.赵孟俯的字体。
1.赵孟俯的字体。
回鹘文
[相关解释]
以堇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以堇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突厥语拼音文字◇为回鹘使用,故名。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因年代和字体差异,字母数有十九至三十二个不等。书写也有变化。近代发现了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契约等。蒙古文、满文字母都由该字母演变而来。
图式
[相关解释]
1.测绘地图所依据的各种符号注记的格式。内容包括地图上所用符号的式样﹑尺寸和颜色,注记字体和排列,以及地图整饰形式和说明等。
1.测绘地图所依据的各种符号注记的格式。内容包括地图上所用符号的式样﹑尺寸和颜色,注记字体和排列,以及地图整饰形式和说明等。
壁中字
[相关解释]
1.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
1.汉代发现的孔子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这些书用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写成。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说文》所收"古文",绝大部分都是这种字。
媚笔
[相关解释]
1.谓娟柔的字体。
1.谓娟柔的字体。
字体
[相关解释]
①文字的结构形式。如汉字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如颜体、柳体等。
①文字的结构形式。如汉字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如颜体、柳体等。
宋体字
[相关解释]
1.宋代雕版印书通用的字体,结构方正匀称,后世称"宋体字"。明末演变为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印刷体,仍称宋体,俗称老宋字,是现代通行的印刷字体。另有横竖笔划都较纤细的字体,称为仿宋体,亦为常用印刷体的一种。
1.宋代雕版印书通用的字体,结构方正匀称,后世称"宋体字"。明末演变为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印刷体,仍称宋体,俗称老宋字,是现代通行的印刷字体。另有横竖笔划都较纤细的字体,称为仿宋体,亦为常用印刷体的一种。
宋本
[相关解释]
1.宋代刻印的书本。雕板印书约始于唐代,至宋大盛。当时的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分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刻书时,选用工于书法的人缮写,字体既美,校刻亦精,为后世所重。
1.宋代刻印的书本。雕板印书约始于唐代,至宋大盛。当时的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地都是刻书的中心,分官刊﹑家刻﹑坊刻三种。刻书时,选用工于书法的人缮写,字体既美,校刻亦精,为后世所重。
小篆
[相关解释]
1.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2.比喻盘香或缭绕的香烟。 3.指熏香的炉。
1.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秦篆﹐后世通称篆书。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2.比喻盘香或缭绕的香烟。 3.指熏香的炉。
展促
[相关解释]
1.犹伸缩。指书写时字体的伸展和紧缩。
1.犹伸缩。指书写时字体的伸展和紧缩。
开成石经
[相关解释]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弩体
[相关解释]
1.弩机上铭文的字体。
1.弩机上铭文的字体。
形讹
[相关解释]
1.校勘学术语。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错误字体。
1.校勘学术语。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错误字体。
打字机
[相关解释]
用以代替手工书写、复写或印刷制版的机器。以手指按机上的字键,所用纸上即有字打出。电动打字机则在手按字键后通过电传动打字,更为轻巧快速,改错方便。电子打字机使用更方便,可编辑、储存字稿,随意调整修改,字体可放大缩小,自动重复打印。各种文字(如汉文、英文)均可同机使用。
用以代替手工书写、复写或印刷制版的机器。以手指按机上的字键,所用纸上即有字打出。电动打字机则在手按字键后通过电传动打字,更为轻巧快速,改错方便。电子打字机使用更方便,可编辑、储存字稿,随意调整修改,字体可放大缩小,自动重复打印。各种文字(如汉文、英文)均可同机使用。
抛球乐
[相关解释]
1.原为五言六句,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教坊因以名曲◇用为词牌名。单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四十字者始于冯延巳,四十二字者见《云谣集杂曲子》无名氏词,皆平韵。至柳永以旧曲名创为新调,始有双调一百八十七字体,仄韵。 2.曲牌名。一名《彩楼春》。属北曲黄钟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
1.原为五言六句,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教坊因以名曲◇用为词牌名。单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四十字者始于冯延巳,四十二字者见《云谣集杂曲子》无名氏词,皆平韵。至柳永以旧曲名创为新调,始有双调一百八十七字体,仄韵。 2.曲牌名。一名《彩楼春》。属北曲黄钟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在套曲中。
拆字
[相关解释]
也称测字”。中国古代的一种迷信。隋代称破字”,宋代名相字”。以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玩弄附会,以推算吉凶。
也称测字”。中国古代的一种迷信。隋代称破字”,宋代名相字”。以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玩弄附会,以推算吉凶。
文体
[相关解释]
1.文雅有节的体态。 2.指身体。用为敬词。 3.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4.字体。 5.文娱体育的简称。
1.文雅有节的体态。 2.指身体。用为敬词。 3.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4.字体。 5.文娱体育的简称。
方光乌
[相关解释]
1.指清代科举应试的字体。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种字体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称"院体"﹑"馆阁体"。据传为历相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所创。
1.指清代科举应试的字体。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种字体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称"院体"﹑"馆阁体"。据传为历相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曹振镛所创。
无骨
[相关解释]
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 3.以指无骨虫。 4.不要折伤骨骼。 5.谓没有骨气。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7.指字体柔弱无力。
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 3.以指无骨虫。 4.不要折伤骨骼。 5.谓没有骨气。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7.指字体柔弱无力。
木兰花
[相关解释]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五代词中,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五字三体,都用仄韵,以七字句为主,杂以三字句。另有五十六字体,七言八句用仄韵,名《玉楼春》,又名《春晓曲》﹑《惜春容》。自五代以《木兰花》混入《玉楼春》,宋人因之,不复区别。惟增减体仍用《木兰花》名其减为四十四字,杂用平韵者名《减字木兰花》;减为五十字,杂用平韵者名《偷声木兰花》;增为一百零一字,全用平韵者名《木兰花慢》。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南曲属南吕宫,用作引子。北曲属高平调,用作小令,亦见于诸宫调。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五代词中,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五字三体,都用仄韵,以七字句为主,杂以三字句。另有五十六字体,七言八句用仄韵,名《玉楼春》,又名《春晓曲》﹑《惜春容》。自五代以《木兰花》混入《玉楼春》,宋人因之,不复区别。惟增减体仍用《木兰花》名其减为四十四字,杂用平韵者名《减字木兰花》;减为五十字,杂用平韵者名《偷声木兰花》;增为一百零一字,全用平韵者名《木兰花慢》。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南曲属南吕宫,用作引子。北曲属高平调,用作小令,亦见于诸宫调。
柳骨颜筋
[相关解释]
1.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因以"柳骨颜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1.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因以"柳骨颜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梅花引
[相关解释]
1.《梅花三弄》的别名。 2.词牌名。一名《贫也乐》。双调,五十七字。前段七句,三仄韵,三平韵(又一体为五平韵﹑一叠韵);后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一叠韵。 3.词牌名。一名《小梅花》。一百十四字,即五七字体再加一叠。
1.《梅花三弄》的别名。 2.词牌名。一名《贫也乐》。双调,五十七字。前段七句,三仄韵,三平韵(又一体为五平韵﹑一叠韵);后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一叠韵。 3.词牌名。一名《小梅花》。一百十四字,即五七字体再加一叠。
楷书
[相关解释]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
正楷
[相关解释]
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
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
汝帖
[相关解释]
1.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
1.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
注释
[相关解释]
①对书籍和文章中的语汇、内容、引文等作介绍、说明、评议的文字。中国古代对书籍的注释,因方式的不同而有注”、释”、传”、笺”、疏”等之称。按排印位置的不同,又有脚注”(又称页末注”,排印于书页地脚)、篇末注”(又称文后注”,排印于全篇文章末尾)、夹注”(注文夹于正文之间)等。注释所用字体一般小于正文。②辞书的释义也称注释”。
①对书籍和文章中的语汇、内容、引文等作介绍、说明、评议的文字。中国古代对书籍的注释,因方式的不同而有注”、释”、传”、笺”、疏”等之称。按排印位置的不同,又有脚注”(又称页末注”,排印于书页地脚)、篇末注”(又称文后注”,排印于全篇文章末尾)、夹注”(注文夹于正文之间)等。注释所用字体一般小于正文。②辞书的释义也称注释”。
泰山刻石
[相关解释]
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亦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镌立。四面有字,其中一面为前209年所刻东行诏书及从臣姓名。原字相传为李斯手笔,工整圆健,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今石刻已毁佚。有宋拓本传世。
泰山石刻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刻的石碑◇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李斯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1.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刻的石碑◇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李斯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浪淘沙
[相关解释]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押三平声韵。南唐李煜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作《浪淘沙令》,为双调五十四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越调、北曲双调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五十四字体半阕相同,但曲调、用途不同。
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押三平声韵。南唐李煜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作《浪淘沙令》,为双调五十四字,押平声韵。②曲牌名。南曲越调、北曲双调均有,字句格律与词牌五十四字体半阕相同,但曲调、用途不同。
独体
[相关解释]
1.汉字字体结构之一『字的结构可分独体与合体。分析不开﹑独立成字的,为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构成的字,为合体。
1.汉字字体结构之一『字的结构可分独体与合体。分析不开﹑独立成字的,为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构成的字,为合体。
瓷版
[相关解释]
1.渔的一种。清康熙五十八年,泰安县人徐志定曾用瓷制成渔,刊印张尔岐所著《周易说略》一书,序文中称瓷版"坚致胜木"。全书字体端正,行格整齐。
1.渔的一种。清康熙五十八年,泰安县人徐志定曾用瓷制成渔,刊印张尔岐所著《周易说略》一书,序文中称瓷版"坚致胜木"。全书字体端正,行格整齐。
痴肥
[相关解释]
1.亦作"痴肥"。 2.笨拙粗胖。 3.形容书法作品字体凝重而不够劲健有力。
1.亦作"痴肥"。 2.笨拙粗胖。 3.形容书法作品字体凝重而不够劲健有力。
瘦硬
[相关解释]
1.谓字体瘦细而劲健。 2.细瘦而坚硬。
1.谓字体瘦细而劲健。 2.细瘦而坚硬。
白体
[相关解释]
1.区别于黑体的笔画较细的一种铅字字体﹐如老宋体等。
1.区别于黑体的笔画较细的一种铅字字体﹐如老宋体等。
相字
[相关解释]
1.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人事,以推算吉凶。也称破字﹑拆字﹑测字。
1.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人事,以推算吉凶。也称破字﹑拆字﹑测字。
石鼓文
[相关解释]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破冢书
[相关解释]
1.一种书体。指汲冢书的字体。出自墓中,故名。
1.一种书体。指汲冢书的字体。出自墓中,故名。
破字
[相关解释]
1.古时注疏训诂字义的一种方法。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2.即拆字。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以推算吉凶。
1.古时注疏训诂字义的一种方法。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2.即拆字。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以推算吉凶。
禁体
[相关解释]
1.亦称"禁字体"。 2.指禁体诗。
1.亦称"禁字体"。 2.指禁体诗。
禁字体
[相关解释]
1.见"禁体"。
1.见"禁体"。
科斗文字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2.魏晋以后亦以称篆文或异于通行隶书的其他古文字。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科斗文字说》。
1.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2.魏晋以后亦以称篆文或异于通行隶书的其他古文字。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科斗文字说》。
科虫体
[相关解释]
1.指科斗书字体。
1.指科斗书字体。
筋书
[相关解释]
1.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
1.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
篆书
[相关解释]
①字体名。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也称籀文”或籀书”,广义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战国时各国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为正字,也称秦篆”。篆书字体偏长,多用圆笔。②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所立六书之一,即小篆”。
①字体名。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故也称籀文”或籀书”,广义的大篆又指甲骨文、金文及春秋战国时各国通行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为正字,也称秦篆”。篆书字体偏长,多用圆笔。②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所立六书之一,即小篆”。
籀文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1.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经厂本
[相关解释]
1.经厂刻印的书本。经厂是明代司礼监所属掌刻印书籍的机构。版本大,字体大,但主事者为太监,校勘不精,不为藏书家所重。
1.经厂刻印的书本。经厂是明代司礼监所属掌刻印书籍的机构。版本大,字体大,但主事者为太监,校勘不精,不为藏书家所重。
美术字
[相关解释]
1.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的字体。
1.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的字体。
草字
[相关解释]
1.谓书写草率的字。 2.谦言自己写的字。 3.即草书『字字体的一种。《新唐书.艺文志一》着录裴行俭《草字杂体》。参见"草书"。 4.对自己表字的谦称。
1.谓书写草率的字。 2.谦言自己写的字。 3.即草书『字字体的一种。《新唐书.艺文志一》着录裴行俭《草字杂体》。参见"草书"。 4.对自己表字的谦称。
蝌蚪书
[相关解释]
1.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
1.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
行书
[相关解释]
字体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既无草书潦草,又无楷书端正。相传始于东汉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称行楷”,草意多些的称行草”。
字体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既无草书潦草,又无楷书端正。相传始于东汉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称行楷”,草意多些的称行草”。
行草
[相关解释]
1.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2.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1.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2.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许慎(约58-约147)
[相关解释]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博通经籍,时人誉之五经无双许叔重”。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创按部首收字体例,是古文字学的巨著。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博通经籍,时人誉之五经无双许叔重”。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创按部首收字体例,是古文字学的巨著。
赘文
[相关解释]
1.指文章中多馀的词句或字体中多馀的部位。
1.指文章中多馀的词句或字体中多馀的部位。
赵体
[相关解释]
1.元赵孟俯的字体。
1.元赵孟俯的字体。
赵字
[相关解释]
1.元代书法家赵孟俯的字体。其特点是圆润秀媚,结构谨严。
1.元代书法家赵孟俯的字体。其特点是圆润秀媚,结构谨严。
醴泉铭
[相关解释]
1.即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唐贞观六年,太宗避暑陕西麟游九成宫,得泉而甘,因更名醴泉,敕魏征撰铭◇经书法家欧阳询书之刻石,字体纯熟严整,后世推为唐楷第一。
1.即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唐贞观六年,太宗避暑陕西麟游九成宫,得泉而甘,因更名醴泉,敕魏征撰铭◇经书法家欧阳询书之刻石,字体纯熟严整,后世推为唐楷第一。
隶书
[相关解释]
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隶楷
[相关解释]
1.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1.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颜体
[相关解释]
1.唐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风格。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
1.唐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风格。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
颜字
[相关解释]
1.指唐颜真卿的字体。
1.指唐颜真卿的字体。
风入松
[相关解释]
1.古琴曲名。 2.词牌名。有双调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字四体,平韵。参阅《词谱》卷十七。 3.曲牌名。南北曲皆有。字句格律均与词牌七十六字体前半阕略同。北曲属双调,用在套曲内或用作小令。南曲属仙吕入双调,用作过曲。
1.古琴曲名。 2.词牌名。有双调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六字四体,平韵。参阅《词谱》卷十七。 3.曲牌名。南北曲皆有。字句格律均与词牌七十六字体前半阕略同。北曲属双调,用在套曲内或用作小令。南曲属仙吕入双调,用作过曲。
骨立
[相关解释]
1.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2.比喻山石嶙峋。 3.比喻字体的笔姿瘦硬挺拔。
1.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2.比喻山石嶙峋。 3.比喻字体的笔姿瘦硬挺拔。
鬼书
[相关解释]
1.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2.一种字体。 3.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
1.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2.一种字体。 3.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
鸟虫书
[相关解释]
1.王莽所定六体书之一。篆书的变体。以其像虫鸟之形,故名。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上。秦书八体中有"虫书"。施用于旗帜和符信。也有采用作印章文字的。
1.王莽所定六体书之一。篆书的变体。以其像虫鸟之形,故名。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上。秦书八体中有"虫书"。施用于旗帜和符信。也有采用作印章文字的。
鸾凤书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一种字体。
1.传说中的一种字体。
鸾翔凤翥
[相关解释]
1.鸾凤飞舞。 2.比喻字体飘逸,笔势飞动。
1.鸾凤飞舞。 2.比喻字体飘逸,笔势飞动。
鸾翱凤翥
[相关解释]
1.比喻字体飘逸,笔势飞动。
1.比喻字体飘逸,笔势飞动。
鹊桥仙
[相关解释]
1.词牌名。此词原多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2.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五十六字体半阕同。用作引子。
1.词牌名。此词原多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2.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五十六字体半阕同。用作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