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7 查到相关寒食的内容。
带有寒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三大节 [相关解释]
1.三个主要节日。(1)宋指冬至﹑元旦﹑寒食。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十一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2)清代指元旦﹑冬至﹑万寿圣节。《清史稿.礼志七》"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3)今俗指元旦﹑端午﹑中秋。
五侯蜡烛 [相关解释]
1.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五石散 [相关解释]
1.即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魏晋名士何晏裴秀等都服散,竟成一时风气。
传火 [相关解释]
1.古代边塞夜间举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谓之传火。 2.旧时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古代宫中取火以赐近臣,再传递民家,故称。
传蜡 [相关解释]
1.唐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谓寒食节宫中钻新火燃烛,以赐贵戚近臣,然后传之于民。
偷春体 [相关解释]
1.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如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均是。参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下.偷春体》。
冷节 [相关解释]
1.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前三后四 [相关解释]
1.隋唐至宋风俗﹐以冬至﹑元正﹑寒食为大节﹐放假七日﹐其中节前三日﹐节后四日﹐俗称"前三后四"。
子推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晋国人,姓介。也称介之推﹑介推。 2.旧俗为纪念介子推在寒食前一日所作枣糕名。
寒食 [相关解释]
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有的地区清明叫寒食。
寒食散 [相关解释]
1.古代药名。服后宜吃冷食,故名。配剂中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矿石,因又称五石散。相传其方始于汉代,魏晋南北朝名士服用此散,成为一时的风气。往往有服后残废致死的。
小寒食 [相关解释]
1.寒食的第二天。一说为前一天。唐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诗。仇兆鳌题解"《杜臆》小寒食﹐注谓寒食前一日﹐误﹐盖寒食次日也。《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广义注禁火三日谓至后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总在三日内﹐故云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禁火则酒亦寒﹐故云强饮。诗意甚明。"
抛堶 [相关解释]
1.亦作"抛垛"。 2.相传古有击壤,以抛掷砖块为戏。宋时寒食有掷砖块之俗◇世易瓦石为铜钱,遂变游戏为赌博。见清西厓《谈征.事部.抛堶》。
插柳 [相关解释]
1.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风俗。见宋吕原明《岁时杂记》。又﹐正月十五日亦有插杨枝的风俗。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放春 [相关解释]
1.谓春天花木萌发生长。 2.旧时寒食节前的一种游春活动。
新火 [相关解释]
1.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 2.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新烟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后重新举火所生之烟。
无火 [相关解释]
1.没有火光。 2.指古寒食节禁烟火。 3.无烽火。谓边境安靖。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相关解释]
1.形容天天像过佳节一样极尽欢乐。
杏粥 [相关解释]
1.用杏仁制成的粥。古时寒食节食品之一。
杏酪 [相关解释]
1.杏仁粥。古代多为寒食节食品。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二月仲春》"寒食又作醴酪……酪,捣杏子人煮作粥。"注"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人为酪。"
杨花粥 [相关解释]
1.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食品。
桃花粥 [相关解释]
1.旧俗寒食节的食品。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呈桃花色,称"桃花粥"。
清明火 [相关解释]
1.《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司农注引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唐宋在清明时取榆柳火赏赐近臣﹑戚里等,故称为清明火。
温食 [相关解释]
1.热食。与寒食对称。
火令 [相关解释]
1.即火宪。 2.指寒食节禁火的命令。
火前 [相关解释]
1.谓寒食节禁火之前。 2.即火前茶。
火前花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前开放的牡丹花。
火前茶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禁火以前采制的新茶。
火后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禁火之后。 2.火烧之后。
火禁 [相关解释]
1.防火的禁令。 2.指寒食禁火。
熟食节 [相关解释]
1.即寒食节‘食日不举火,预办熟食过节,故称。
百五日 [相关解释]
1.指寒食日。
百六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为厄运。 2.寒食日的别称。
祝英台近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又名《宝钗分》﹑《月底修箫谱》﹑《燕莺语》﹑《寒食词》。双调七十七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曲牌名。属南曲越调。字数与同名词调前半阙同。用作引子。
禁火 [相关解释]
1.谓管制燃火以防灾。 2.旧俗寒食停炊称"禁火"。 3.皇宫中的烟火。
禁火天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
禁火日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
禁火辰 [相关解释]
1.指寒食节。
禁烟节 [相关解释]
1.即寒食节。
粥饧 [相关解释]
1.甜粥;糖粥。旧俗寒食日以火粳米或大麦煮粥,研杏仁为酪,以饧沃之,谓之寒食粥。见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
行散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好服五石散(一名寒食散),服后须行走以散发药性,叫做"行散"。也称行药。 2.泛指散步。宋杨万里有《雨后郡圃行散》诗。
钻燧改火 [相关解释]
1.古时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榓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也。"后仅于寒食后二日为之,并成为习俗。
镂子推 [相关解释]
1.雕刻成介子推形象的装饰物。唐时应寒食节令用。
镂鸡子 [相关解释]
1.刻画花纹的鸡蛋。亦指在鸡蛋上刻画花纹。古代的一种风俗﹐流行于六朝﹑唐代寒食节。
雾里看花 [相关解释]
1.语本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本形容老眼昏花◇比喻对事物看不真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