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8 查到相关小乘的内容。
带有小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七死七生 [相关解释]
1.亦作"七生七死"。 2.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三凈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三十三天 [相关解释]
1.梵语忉利天的意译。即欲界六天之二。小乘有部认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法苑珠林》卷五"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二名持华鬾,三名常放逸天,四名日月星宿天,五名四天王天,六名三十三天,七名炎摩天,八名兜率陀天,九名化乐天,十名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俗称极高处为三十三天。
三十二天 [相关解释]
1.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为三十二天。 2.道教称东南西北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二天。
三车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 2.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五浄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色界四禅天中已证小乘不还果的圣者所生的"五净居天"。即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2.佛教语。特许信众食用的五种肉食。即火净﹑刀净﹑爪净﹑蔫干净﹑鸟啄净。见《毗奈耶杂事》卷三六。
五眼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
五禅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所说的修禅的五个阶次。语本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真性则不垢不凈,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凈,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僧伽罗人 [相关解释]
斯里兰卡的主体民族。约1181万人(1985年)。讲僧伽罗语,信小乘佛教。种姓制度不很严格。主要从事农业。
入流 [相关解释]
1.列入流品。 2.古代官制,官阶在九品以内者为流内,九品以外者为流外。官阶从九品以外登入九品以内者谓入流。 3.佛教语。梵文srot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
六识 [相关解释]
1.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故亦称"前六识"。
四向 [相关解释]
1.向着四面;四出。 2.四周;四方。 3.佛教谓须陀洹(预流)向﹑斯陀含(一来)向﹑阿那含(不还)向﹑阿罗汉(无生)向为"四向"。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进修,故谓之"向"。
密行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小乘指持戒严密的修行,大乘指蕴善于内而不外着的修行。释迦牟尼弟子罗瞭罗以"密行第一"着称。
小乘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文hīnayāna(希那衍那)的意译。指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中出现了主张"普度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称原有的教派为"小乘"。
小法 [相关解释]
1.小罪罚。 2.佛教语。大乘称小乘之法。
布朗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约82万人(1990年)。用布朗语,无文字。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
律服 [相关解释]
1.守小乘戒律的人所穿的法衣。
德昂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曾称崩龙”族。1985年9月改今称。约15万人(1990年)。用德昂语,无文字。有文身习俗。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
掸人(shàn-) [相关解释]
缅甸的民族之一。另有少数分布在泰国。约256万人(1985年)。讲掸语。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纺织业较发达。
无学 [相关解释]
1.没有学问或学识。 2.佛教语。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罗汉果。谓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
暹罗人 [相关解释]
也称泰人”。泰国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缅甸、马来西亚和老挝等国。约2718万人(1985年)。讲暹罗语。多信小乘佛教,少数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农业,渔业、手工业也很发达。
有宗 [相关解释]
1.有宗旨。 2.佛教语。"空宗"的对称。如小乘的俱舍宗﹐大乘的法相宗。
权教 [相关解释]
1.佛法有权﹑实二教。权教为凡夫﹑小乘说法,取权宜义,如《阿含经》是。
灰身灭智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禅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以小乘上座部为代表的坐禅八静之法。专注一心,调整出入息。
空华外道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印度佛教后期﹐龙树﹑提婆等首创大乘空宗﹐原先的小乘教派视之为左道邪说﹐因以贬称为"空华外道"。
空宗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以性空之理破斥妄相的宗派。包括大乘的三论宗和小乘的成实宗。与相宗或者性宗相对而言。
空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显示一切皆空的教理。多见于般若经部。 2.佛教语。谓小乘涅盘。即灰身灭智的自了境界。
罗汉 [相关解释]
全称阿罗汉”。①释迦牟尼的十大名号”之一。②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即达到了杀贼(断除贪等一切烦恼)、应供(应受人供养)、不生(永远涅b162#不再生死轮回)的修行顶端。③泛指得阿罗汉果”果位的人,传说阿罗汉者必须是和尚。佛寺一般均供罗汉塑像,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
羊车 [相关解释]
1.古代一种装饰精美的车子。 2.宫中用羊牵引的小车。《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眞汁洒地,而引帝车。"《南史.后妃传上.潘淑妃》亦载此,则以为潘淑妃事◇常以羊车降临表示宫人得宠;不见羊车表示宫怨。 3.小车。 4.佛教喻接受佛法的能力。《法华经.譬喻品》以羊车为小乘,鹿车为中乘,牛车为大乘。
胁士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侍立在佛两旁的菩萨。菩萨常在佛左右﹐辅佐宣化﹐故称"胁士"。如文殊﹑普贤二菩萨﹐为释迦佛之胁士;观音﹑势至二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士;日光﹑月光二菩萨﹐为药师佛之胁士。小乘佛教则以大迦叶﹑阿难为释迦佛的胁士。
阿昌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约28万人(1990年)。讲阿昌语,无文字。通用汉、傣语文。多信小乘佛教。自制质地坚韧的户撒刀”畅销境内外。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
阿罗汉 [相关解释]
[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
阿罗汉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
阿那含 [相关解释]
1.梵语an?gamin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麤人 [相关解释]
1.亦作"麄人"。亦作"麁人"。 2.没有文化修养的人;粗疏的人。 3.佛教语。指修行小乘佛道的人。
龙光瑞像 [相关解释]
1.古天竺佛像名。鸠摩罗琰自古天竺负至龟兹,龟兹王以妹妻之,后生鸠摩罗什,罗什博读大小乘经论◇秦主姚兴弘始三年入长安,携像来。晋末安帝义熙十三年,刘裕破后秦入长安,躬迎此像还于江左,止龙光寺,故称龙光瑞像。参阁《资持记下三.释僧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