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戏剧的内容。
带有戏剧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本 [相关解释]
1.同一根本。 2.完全根据。 3.表数量。草木等植物的一株。 4.表数量。文件﹑奏章﹑书籍簿册等的一件或一册。 5.表数量。戏剧中可成段落的一出或数出。 6.一定长度的影片亦称一本。
三一律 [相关解释]
也称三整一律”。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大都严格遵循。18世纪以后,三一律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的反对,并逐渐被冲破。
三面 [相关解释]
1.三个方向,三方面。 2.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上场诗 [相关解释]
1.戏剧用语。脚色登场时常先念韵语数句,谓之"上场诗"。可用前人成作,亦可由剧作家自撰。其内容按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剧情而有所不同。念过上场诗,接着便自述姓名﹑籍贯﹑身份,或交代与剧情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始于元,明清仍之。例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谓皇家俸,但得自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其中"白发刁骚两鬓侵"等四句即为上场诗。
严凤英(1930-1968) [相关解释]
黄梅戏演员。安徽桐城人。女。十三岁学艺,演花旦。吸收昆剧、京剧、话剧等的表演艺术,丰富黄梅戏的表演和音乐。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流畅。擅演《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剧。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
主演 [相关解释]
1.扮演戏剧﹑电影或杂技中的主角。
主角 [相关解释]
1.亦作"主脚"。 2.指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戏剧﹑电影等艺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及主要演员。 3.主要当事人。
二郎神 [相关解释]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中的人物。小说中二郎神姓杨,名戬,住在灌口。世传战国时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斩蛟,为民除害,死后民间祀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转化而来。《西游记》中,他奉玉帝命镇压孙悟空。《宝莲灯》中,他曾囚禁其妹华山三圣母。
云手 [相关解释]
1.戏剧中表演的一种程式动作。通过双手﹑两臂的协调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
人物造型 [相关解释]
戏剧、电影等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包括化装、戏剧服装等。
会垓 [相关解释]
1.会战。刘邦曾率韩信等围项羽于垓下,后来戏剧小说因谓会战为"会垓"。 2.引申指被包围的阵地﹑山头。
余上沅(1897-1970) [相关解释]
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北沙市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参加爱美剧运动。1923年赴美国学习戏剧。1925年回国,在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主持戏剧系◇任上海光华、暨南等大学教授,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在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论著有《国剧运动》、《余上沅戏剧论文集》等。
侗族大歌 [相关解释]
1.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噏老"或"噏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假面剧 [相关解释]
演员戴面具表演的戏剧。如古希腊悲剧,古罗马闹剧,中国的傩戏,意大利的即兴喜剧,日本的能乐等。
儿童剧 [相关解释]
1.犹儿戏。 2.适合于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为少年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
全本 [相关解释]
1.完整无缺的版本。又叫足本。 2.完整的戏;完整的戏剧脚本。
再生缘 [相关解释]
又名《孟丽君》、《华丽缘》。长篇弹词。清代陈端生作,梁德绳续补。二十卷四十回。以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的婚姻波折为线索,刻画了一位女扮男装中状元、列宰辅、除奸党、为夫申冤的才女孟丽君的形象。情节曲折,叙事生动,心理描写细腻,对后来的戏剧、曲艺颇有影响。
冲突 [相关解释]
①有矛盾;争斗;争执两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冲突|双方终于发生了军事冲突。②两种或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又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向往向往型,即两种动机都想实现却只能实现一种;(2)回避回避型,即两种事物都想拒绝而又必须选择一样;(3)向往回避型,即对一种目标既想争取又想回避。③指文艺作品中人和人,人和环境,或人物内心的矛盾及其激化。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戏剧作品特别重视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冷场 [相关解释]
①戏剧、曲艺等演出时因演员迟到或忘记台词造成的场面。②开会时没有人发言的局面。
出彩 [相关解释]
1.旧时戏剧表演杀伤时,涂红色作流血状,叫作出彩◇用以指出血,流血。
刀马旦 [相关解释]
1.传统戏剧中旦角的一种。扮演骑在马上使用大刀长枪作战的女性,如《穆柯寨》的穆桂英﹑《战金山》的梁红玉﹑《扈家庄》的扈三娘等。
剧作家 [相关解释]
1.从事戏剧创作有一定成就的人。
剧协 [相关解释]
1.戏剧家协会的简称。
剧团 [相关解释]
表演戏剧的团体,由演员、导演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
剧种 [相关解释]
①戏曲的种类,如京剧、汉剧、川剧、越剧、豫剧等。②戏剧艺术的种类,如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
十三辙 [相关解释]
1.指皮簧﹑鼓词等戏剧曲艺所用的十三个韵类,亦称十三道辙。即中东(中冬)﹑江阳﹑衣期(一七)﹑姑苏﹑怀来﹑灰堆﹑人辰(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泼)﹑麻沙(发花)﹑乜邪(迭雪)﹑遥迢(遥条)﹑由求(油求)。
南国社 [相关解释]
1.文学艺术团体。成立于1927年。田汉创办。社内分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部,但以戏剧活动为主。1930年因参加左翼戏剧活动被国民党查封。
卢燕(1927- ) [相关解释]
电影演员。广东人。女。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交通大学学习。1947年移居美国,先后就读于夏威夷大学和巴沙甸那戏剧学院。1958年在好莱坞从影。1967年回香港。因主演《董夫人》、《十四女英豪》、《倾国倾城》,三次获金马奖。曾在美国创设卢燕影视公司。
反派 [相关解释]
戏剧、电影、电视、小说中的坏人;反面人物。
叫座 [相关解释]
(~儿)(戏剧或演员)能吸引观众,看的人多这出戏连演三十几场,很~。
台词 [相关解释]
戏剧名词。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史剧 [相关解释]
1.历史剧。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
同上 [相关解释]
1.与上面所说相同(常用于书面)。 2.戏剧用语。一同上场。
吴仞之(1902- ) [相关解释]
戏剧教育家,导演。江苏常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大同学院,后任中学教员。1937年后任青鸟剧社、上海剧艺社导演。曾编辑《剧场艺术》月刊。1945年后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教授。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等。曾导演话剧《上海屋檐下》、《名优之死》,影片《乱世风光》、《哑妻》等。
吴雪(1914- ) [相关解释]
导演,演员。四川岳池人。曾就读于成都大同电影戏剧学校◇组织西南话剧社、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1940年至延安,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文化部副部长等。曾执笔创作、导演和主演讽刺喜剧《抓壮丁》。
周信芳(1895-1975) [相关解释]
京剧演员。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六岁学戏。长期在上海演出。擅长做功和念白,唱腔苍劲浑厚,世称麒派”。代表剧目有《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等。
咸淡 [相关解释]
1.咸和淡的味道。 2.戏剧中的旦角名。
哑场 [相关解释]
1.冷场。谓出现无人发言的局面。 2.戏剧舞台上,因剧情需要而出现暂停音乐或说白的场面。
唐槐秋(1898-1954) [相关解释]
戏剧活动家、演员、导演〓南湘乡人。早年赴法国学习航空机械。1925年回国,参加南国社及广东戏剧研究所。1933年组织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中外名剧,对推动演剧职业化,提高话剧演出艺术水平有较大影响。
喜剧 [相关解释]
戏剧类型之一。多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笑。喜剧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圆场 [相关解释]
1.戏剧术语。一种动作程式。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环形路线绕行,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根据路线的长短和方向,又分为大圆场﹑小圆场﹑正圆场﹑反圆场等。 2.为调解纠纷﹑缓和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堂戏 [相关解释]
1.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巴东﹑五峰等地,多为群众业余演出。演皮黄戏剧目,也演部分民间小戏。
塑造 [相关解释]
1.用石膏或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 2.用文字描写或戏剧舞蹈表演创造人物形象。
境头 [相关解释]
1.所谓前身的情景。多指神佛点化的梦兆。见于元明戏剧小说。
夜场 [相关解释]
1.戏剧﹑电影等在晩上演出的场次。
大官人 [相关解释]
1.对有钱有势﹑社会地位较高的男子和富贵人家子弟的尊称。多见于早期白话作品﹐如小说﹑戏剧等。
妆旦色 [相关解释]
1.指戏剧中的旦角。
孤装 [相关解释]
1.古代戏剧名词。指剧中属于官员一类的人物。 2.简单的行装。
学艺 [相关解释]
1.学习六艺。即学习礼﹑乐﹑射﹑御﹑书﹑数。 2.学习技艺。多指学习戏剧表演艺术。 3.学问﹑技艺的统称。
宋之的(1914-1956) [相关解释]
剧作家∮北丰润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参加左翼戏剧运动。曾被捕入狱。1946年进入解放区。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文艺》主编。剧作有《雾重庆》、《群猴》、《保卫和平》等。
宗教剧 [相关解释]
欧洲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宗教观点的戏剧。包括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等。一般由宗教团体主持演出,有时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导演 [相关解释]
将戏剧、电影、电视剧剧本搬上舞台、银幕或荧屏的艺术创作总负责人。其任务是根据剧本进行艺术构思,制订导演计划,组织和谐调各艺术部门的创作,指导排练或拍摄,把剧本体现为完整的艺术形象,达到预期的演出目的。
小旦 [相关解释]
1.传统戏剧中旦角之一﹐后多扮演年轻女子。
尾声 [相关解释]
①指事情的结局、结果、结束工作接近尾声。②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戏剧中,指某些多幕剧置于最末一幕之后的一场戏。通常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达作者尚未尽言的思想愿望。常与序幕相呼应。③音乐术语。原为曲牌体音乐成套唱腔最后一曲的泛称。有引申唱腔未尽之意的功能。现常指大型乐曲中最后具补充扩展和加强终止感的结束部分。
屈赛 [相关解释]
(spencertracy,1900-1967)美国电影演员。1922年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1929年从影。善演硬汉角色。一生共主演《辛辛监狱两万年》、《化身博士》等六十余部影片,其中《勇敢船长》、《男孩城》,两次获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奖。
岛村抱月(1871-1918) [相关解释]
日本戏剧家。1902年赴英、德研究戏剧◇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院院长,主编《早稻田文学》。曾参与创办文艺协会及艺术座剧团,翻译演出易卜生等人的剧作。著有《新美辞学》、《近代文艺的研究》等。
崔嵬 [相关解释]
①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②高耸的样子冠切云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③崔嵬(1912-1979)。电影演员、导演。山东诸城人。1930年入山东实验剧院学习编剧◇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国影协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主演影片《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并导演《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
崔美善(1934- ) [相关解释]
舞蹈家。原籍朝鲜。女。1951年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研究班,1952年后在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任独舞演员,舞姿舒展典雅。创作演出的舞蹈《丰收曲》、《喜悦》,曾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奖。
希腊悲剧 [相关解释]
世界戏剧史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初,由古代希腊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最初由一个演员讲述故事,伴以歌队演唱◇发展为三个演员登台演出。演员戴面具,穿高底靴,女角由男演员扮演。多取材于荷马史诗或神话传说。先后出现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
幕表制 [相关解释]
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一种方式。特点是没有固定台词,由演员按剧情提纲,在舞台上即兴编词演出。因无固定台词,演出时剧情常有变动。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演出大都采用幕表制。
应云卫(1904-1967) [相关解释]
戏剧、电影导演。浙江慈溪人。30年代初在上海从事左翼戏剧电影运动,执导话剧《怒吼吧!中国》和影片《桃李劫》、《生死同心》。抗战期间执导《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建国后任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执导《宋士杰》、《武松》等戏曲片。
开演 [相关解释]
(戏剧等)开始演出准时~ㄧ电影~了十分钟他才来。
张寒晖(1902-1946) [相关解释]
作曲家∮北定县(今定州)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在北平、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及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年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作有歌曲《松花江上》、《游击乐》、《去当兵》等五十余首以及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陇东民歌改编曲《军民大生产》等。
张庚(1911- ) [相关解释]
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原名姚禹玄,湖南长沙人。30年代在上海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延安。历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著有《戏曲艺术论》、《张庚戏剧论文集》等,另与郭汉城共同主编《中国戏曲通论》。
张骏祥(1910-1996) [相关解释]
电影、话剧导演。江苏镇江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获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硕士学位。1947年从影。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电影局局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影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执导《翠岗红旗》、《燎原》、《白求恩大夫》等影片,其中《翠岗红旗》获文化部奖。著有《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影事琐谈》、《张骏祥电影剧本选》。
影戏 [相关解释]
1.亦称"影灯戏"。用纸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灯光映于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戏剧。 2.今亦指电影。
念白 [相关解释]
1.戏剧中的道白。
念词 [相关解释]
1.指戏剧演出中的念台词或道白。
悬念 [相关解释]
①挂念自先生辞行之后,朕心终日悬念。②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表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加强艺术感染力,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悬念。
戏剧 [相关解释]
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以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成分的综合,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文drama)即指话剧。
戏剧性 [相关解释]
1.谓离奇﹐不平常。
戏剧服装 [相关解释]
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在中国戏曲中习称行头”。
戏子 [相关解释]
1.旧时称职业戏曲演员‖轻视意。 2.戏剧。
戏招 [相关解释]
1.戏剧的演出广告。
戏曲 [相关解释]
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的综合艺术。以唱做念打为表现手段。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体,或兼用两者。渊源于秦汉的百戏。宋元南戏和元杂剧是最早的成熟的戏曲形式。明代有昆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四大声腔,清代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产生。据1985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三百三十五种。
戏目 [相关解释]
1.戏剧演出的节目;戏剧的名称。
戏装 [相关解释]
1.表演戏曲时用的衣帽鞋袜等。也称行头。 2.谓穿戴戏剧服装﹑装扮成戏剧中人物的样子。
戏评 [相关解释]
1.对戏剧文学创作或戏剧表演进行评论的文章。
成龙(1954- ) [相关解释]
电影演员。原名陈港生,原籍山东,生于香港。七岁入香港中国戏剧学院学习京剧,并练武术。十岁开始参加拍摄电影。先后主演影片《蛇形刁手》、《醉拳》、《警察故事》等,成为继李小龙之后最知名的功夫片演员。其中《警察故事》获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特别奖。
打花脸 [相关解释]
1.戏剧界谓涂面。
换景 [相关解释]
1.戏剧演出中更换舞台上的场景。
排戏 [相关解释]
1.排演戏剧。
排演 [相关解释]
1.戏剧﹑舞蹈等演出前,演员在导演指导下的练习。一般分初排﹑连排﹑总排﹑彩排等阶段。引申指演习﹑练习。
提词 [相关解释]
1.戏剧演出时在幕后给演员提示台词。
教手 [相关解释]
1.教授歌曲﹑戏剧﹑武术的技艺人。
散场 [相关解释]
1.指戏剧等文娱演出结束,演员下场,观众散开离去。 2.引申为结局。 3.比喻生命终结。
散戏 [相关解释]
1.戏剧演出结束,观众离开剧场。
文学 [相关解释]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斗笋 [相关解释]
1.亦作"斗笋"。亦作"斗笋"。 2.谓连接和拼合榫头。 3.比喻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
新文艺 [相关解释]
1.指文学革命以后的文艺作品﹐如新诗﹑小说﹑戏剧等。
方达 [相关解释]
①亨利·方达(henryfonda,1905-1982)。美国电影、戏剧演员。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1935年从影,一生主演《青年林肯》、《怒火之花》、《战争与和平》等八十余部影片。1981年因主演影片《金色池塘》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同年获奥斯卡荣誉奖。②简·方达(janefonda,1937-)。美国电影演员、社会活动家∴利·方达之女。大学肄业后曾去巴黎学习美术。1960年从影。因主演影片《克鲁特》和《归家》,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1969年起参加黑人争取民权以及反对越战的群众运动,曾拍摄纪录片《
旁白 [相关解释]
戏剧名词。剧中人物在一旁评价对手言行、表述本人内心活动或直接说给观众听(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中国戏曲中称为打背供”。
日场 [相关解释]
1.戏剧﹑电影等在白天演出的场次。
早场 [相关解释]
1.戏剧﹑电影等在上午的演出。
曹禺(1910-1996) [相关解释]
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执教于复旦大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建国后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剧协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主要剧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有声带 [相关解释]
1.录有音乐﹑戏剧等内容的磁带。
末泥 [相关解释]
1.古代戏剧角色名。简称"末"。
朱端钧(1907-1978) [相关解释]
导演、戏剧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早年参与领导辛酋剧社,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参加复旦剧社。抗战时期任上海剧艺社以及华艺、同茂等剧社导演。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长、副院长。导演剧目有《孔雀胆》、《上海屋檐下》、《关汉卿》、《年青的一代》等。著有《导演技巧对话》、《舞台创作技法》等。
李健吾(1906-1982) [相关解释]
戏剧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山西安邑(今运城)人。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任上海暨南大学和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剧本《青春》,译有《高尔基戏剧集》、《契诃夫独幕剧集》、《莫里哀戏剧集》、《托尔斯泰戏剧集》,福楼拜长篇小说《包法里夫人》等,有论著《司汤达研究》等。
李翰祥(1926-1997) [相关解释]
电影导演。辽宁锦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8年在香港从影。执导的《貂蝉》、《江山美人》、《后门》、《大军阀》,均获亚洲影展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缇萦》、《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均获金马奖;《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获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