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3 查到相关摩诃的内容。
带有摩诃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切种智
[相关解释]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1)就广义言,与"一切智"同,指无所不知的佛智。隋吉藏《法华义疏》卷六"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智"而言,指对总相﹑别相的全面认识。《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又"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参见"一切智"。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1)就广义言,与"一切智"同,指无所不知的佛智。隋吉藏《法华义疏》卷六"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故以佛名标一切种智也。"(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智"而言,指对总相﹑别相的全面认识。《大智度论》卷二七"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又"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参见"一切智"。
七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1.佛教语。即远行地。菩萨十地之七。在此阶位,菩萨远离三界生死烦恼,成就方便智慧,证得无相空寂。亦称已作地。相当于小乘罗汉果的阶位。见《大智度论》卷七五。《华严经.十地品》"菩萨摩诃萨修此妙行,如是方便慧现前故,名为入七地……深智慧定心,具行六地巳;一时生方便,智慧入七地。"
不动明王
[相关解释]
1.梵名摩诃毗卢遮那(mah?vairocana)。佛教密宗菩萨名。佛经中说他奉大日如来教令,作忿怒状,能够降伏一切邪魔。
1.梵名摩诃毗卢遮那(mah?vairocana)。佛教密宗菩萨名。佛经中说他奉大日如来教令,作忿怒状,能够降伏一切邪魔。
中边
[相关解释]
1.《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 2.内外,表里。
1.《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 2.内外,表里。
五比丘
[相关解释]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初禅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色界中的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 2.佛教语。四禅定之一。"初禅"的主要特征是"八触"痒﹑动﹑轻﹑重﹑冷﹑暖﹑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九之一。
1.佛教语。色界中的初禅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和大梵天。 2.佛教语。四禅定之一。"初禅"的主要特征是"八触"痒﹑动﹑轻﹑重﹑冷﹑暖﹑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见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九之一。
四摄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花
[相关解释]
1.亦作"四华"。 2.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3.佛教语。仿大般涅盘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1.亦作"四华"。 2.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3.佛教语。仿大般涅盘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大乘
[相关解释]
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大雄
[相关解释]
1.梵文mahavī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印度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佛教亦用为释迦牟尼的尊号。 2.称大智大勇的人。
1.梵文mahavī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印度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佛教亦用为释迦牟尼的尊号。 2.称大智大勇的人。
拈花一笑
[相关解释]
1.《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1.《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摩呵
[相关解释]
1.见"摩诃"。
1.见"摩诃"。
摩瞭罗
[相关解释]
1.梵语muhūrtu的音译。极短暂的时间﹐相当于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译为须臾。 2.亦作"摩?罗"﹑"摩侯罗"﹑"摩诃罗"。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语本梵语摩瞭罗伽(mahoraga)。
1.梵语muhūrtu的音译。极短暂的时间﹐相当于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意译为须臾。 2.亦作"摩?罗"﹑"摩侯罗"﹑"摩诃罗"。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语本梵语摩瞭罗伽(mahoraga)。
摩耶
[相关解释]
1.释迦牟尼之母。名摩诃摩耶(mah?m?y?)﹐相传为天臂城释迦族善觉长者之女﹐迦毘罗卫国净饭王之王后。生悉达多太子(即后来的释迦牟尼)﹐逾七日而殁。
1.释迦牟尼之母。名摩诃摩耶(mah?m?y?)﹐相传为天臂城释迦族善觉长者之女﹐迦毘罗卫国净饭王之王后。生悉达多太子(即后来的释迦牟尼)﹐逾七日而殁。
摩诃
[相关解释]
1.亦作"摩呵"。梵语mah?的译音。有大﹑多﹑胜三义。 2.池名。
1.亦作"摩呵"。梵语mah?的译音。有大﹑多﹑胜三义。 2.池名。
摩诃池
[相关解释]
1.池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东南十二里。相传隋蜀王秀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一僧见之曰"摩诃宫毗罗。"盖胡僧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其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一说﹐为隋萧摩诃所置﹐故名。唐杜甫有《晩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诗。
1.池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东南十二里。相传隋蜀王秀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一僧见之曰"摩诃宫毗罗。"盖胡僧谓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其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一说﹐为隋萧摩诃所置﹐故名。唐杜甫有《晩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诗。
摩诃至那
[相关解释]
1.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尊称。摩诃﹐犹言大。
1.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尊称。摩诃﹐犹言大。
楞严会
[相关解释]
1.佛教禅林古法。自农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九十天中,众僧要禁足安居设楞严坛,每日早晨粥罢,服装整齐地在坛前集合,讽诵经咒,咒罢,唱摩诃,[行楞严会。
1.佛教禅林古法。自农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九十天中,众僧要禁足安居设楞严坛,每日早晨粥罢,服装整齐地在坛前集合,讽诵经咒,咒罢,唱摩诃,[行楞严会。
横吹曲
[相关解释]
1.乐府歌曲名『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东汉以给边地将军。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魏晋以后文人作品。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1.乐府歌曲名『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东汉以给边地将军。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魏晋以后文人作品。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目连
[相关解释]
1.亦作"目莲"。 2.[梵maudgaly?yana]摩诃目犍连的略语。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3.指目连戏。
1.亦作"目莲"。 2.[梵maudgaly?yana]摩诃目犍连的略语。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3.指目连戏。
萨埵
[相关解释]
1.梵语。摩诃萨埵(mah?sattva)之简称,即大士,大菩萨。
1.梵语。摩诃萨埵(mah?sattva)之简称,即大士,大菩萨。
迦叶
[相关解释]
1.释迦弟子以迦叶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迦叶是指摩诃迦叶波,他年高德劭,称为大迦叶。释迦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2.借指佛教禅宗。因迦叶被认为是中国禅宗初祖,故称。 3.佛教指释迦佛以前的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卷十三。
1.释迦弟子以迦叶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迦叶是指摩诃迦叶波,他年高德劭,称为大迦叶。释迦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2.借指佛教禅宗。因迦叶被认为是中国禅宗初祖,故称。 3.佛教指释迦佛以前的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卷十三。
雁塔
[相关解释]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2.塔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慈恩寺中﹐亦称大雁塔。系唐高宗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唐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雁塔》﹕"塔乃咸阳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2.塔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慈恩寺中﹐亦称大雁塔。系唐高宗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唐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雁塔》﹕"塔乃咸阳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