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文字的内容。
带有文字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字兼金 [相关解释]
1.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
一字连城 [相关解释]
1.《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狗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字,足以价等连城。'"后因以"一字连城"极言文字价值的崇高。连城指"连城璧"。
一文 [相关解释]
1.一条斑纹。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2.一篇文章。 3.指一句文辞。 4.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 5.方言。一块银元。
一片 [相关解释]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 8.整片;整体。
七椀茶 [相关解释]
1.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言饮茶不须七碗即"通仙灵",极赞茶之妙用◇即以"七椀茶"作为称颂饮茶的典实。
万木草堂 [相关解释]
康有为讲学场所。1891年创立于广州长兴里。办学宗旨是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招收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开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文字之学四种课程。学生有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后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1898年停办。
三公山碑 [相关解释]
1.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三豕涉河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上大人 [相关解释]
1.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画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
上梓 [相关解释]
1.古时以木版印刷,将文字刻于木版上,谓之上梓,亦称付梓。
下文 [相关解释]
1.文中某句或某段以下的文字。 2.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下行 [相关解释]
1.文字自上而下直写直排的形式『字在改为横写横排以前,书写和印刷都是从上到下的,故称"下行"。 2.公文从上级发往下级。 3.船从上游向下游行驶。 4.指声音从高到低。
不立文字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
专名号 [相关解释]
1.标点符号的一种﹐即"--"﹐用在文稿﹑书刊横行文字的底下和竖行文字的左旁﹐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
东周列国志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明代冯梦龙改编余邵鱼《列国志传》为《新列国志》,一百零八回,清代蔡元放继续修订并加评语,改今名。内容包括西周末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战国由纷争而趋于统一的历史进程。文字朴实流畅而文学性稍差。
东巴文 [相关解释]
纳西族曾使用的象形表意文字。东巴经师以此文字写经,故名。创制于公元7世纪或11世纪。约有一千字。字序从左至右,自上而下,服从图画需要,用大量字组表达文意。
东西晋演义 [相关解释]
讲史小说。明代杨尔曾作。十二卷,五十回。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叙述东晋史实,多取材于正史,文字典雅。
中华民族 [相关解释]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总人口约113亿(1990年),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建设现代化国家。
中国字 [相关解释]
1.中国的文字。特指汉字。
中国通史 [相关解释]
原名《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范文澜编著。1941年在延安初版。建国后,经修订出版了前三编共四册。1978年改名《中国通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十册,五至十册由蔡美彪等续写。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通史著作之一。写法夹叙夹议,文字简洁生动,深入浅出。
中文 [相关解释]
1.中国语言文字或中国语言文学的省称。特指汉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学。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为学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清代彭端淑作。文中以蜀地贫、富二僧欲往南海,而贫僧率先抵达为例,说明人不能自恃聪明,也不必自怨天分低,只要立下志愿,刻苦学习,终能有所成就。文字简洁,发人深省。
主文 [相关解释]
1.指史官。 2.主持考试。 3.用以称主考官。 4.掌管文书;撰拟文稿。 5.用以称掌管文书的人员。 6.谓诗文不直陈而用比兴。 7.法律用语。旧时诉讼判决书上记载判决结论的第一段文字。
乌焉 [相关解释]
1.乌﹑焉字形相似,容易致误。泛指文字讹误。
乌焉成马 [相关解释]
1.乌﹑焉﹑马三字字形相似,转写致误。语本《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后泛指文字经传抄造成讹误。
乐未央 [相关解释]
1."长乐未央"的略语。犹言永远欢乐,欢乐不尽『代常用的吉祥语。当时的瓦当上多饰有"长乐未央"的文字阳纹『初并以"长乐"﹑"未央"为宫殿名。
乐谱 [相关解释]
1.歌谱或器乐演奏用的谱子。有工尺谱﹑文字谱﹑略号谱﹑五线谱和简谱等。
书丹 [相关解释]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书削 [相关解释]
1.谓删削﹑修改文字。 2.指作文字工作。
书同文,车同轨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书名号 [相关解释]
1.标点符号名。用以表示书籍篇章﹑报刊﹑法令﹑歌曲等的名称。在横行文里现在一般用《》或,标点古书或在竖行文字的旁边多用浪线。
书士 [相关解释]
1.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
书字 [相关解释]
1.文字。 2.指书信等。
书眉 [相关解释]
①图书版心上端的空白部分称为书眉,阅读时在书眉部位所作的批注称为眉批”。②横排本书籍版心上端的一行文字,通常包括书名、篇、章、标题、页码等;辞书等工具书则为部首、拼音、分类名称等。有时画有书眉线。排印在版心下端的,称为下书眉”。
书虫 [相关解释]
1.《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后用"书虫"泛指食叶虫。
书计 [相关解释]
1.文字与筹算。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
书轨 [相关解释]
1.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亦借指统一。
书面 [相关解释]
1.指书的封面。 2.用文字形式记述表达的。区别于"口头"。
书面语 [相关解释]
1.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区别于"口语"。
书题 [相关解释]
1.指书信。 2.泛指写在书籍前或后的文字。 3.书籍的标题。
乱坠天花 [相关解释]
1.比喻说话动人或文字精彩。多指话说得夸大或不切实际。
乾隆帝(1711-1799) [相关解释]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期任用权臣和b1336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N桓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五色挂钱 [相关解释]
1.长方形色纸上雕镂钱形花纹及吉祥文字的门签。俗称挂门钱。旧俗农历元旦贴于门首窗前,至二月二日摘而焚之。
亡逸 [相关解释]
1.逃亡。 2.指逃亡的人。 3.散失。 4.指散失的文字﹑书籍。
亥豕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用以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误。 2.谓猪。地支与生肖相配,亥配豕。
亥豕相望 [相关解释]
1.谓文字讹错甚多。
人民画报 [相关解释]
月刊。1950年7月创刊于北京。刊载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等方面的图片及文字。用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英、俄、法、日、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等二十种文字出版。
今古奇观 [相关解释]
一名《喻世明言二刻》。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选集。题姑苏抱瓮老人辑”。其姓名不可考。四十篇。均选自三言二拍”中明人的作品,选录较精,并在文字上略有修改。自崇祯年间成书以来广为流传,影响较大。
今字 [相关解释]
1.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从汉隶一直到现在通行文字的统称。 2.区别于古字的文字。特指隶书。也称"今文"。
从顺 [相关解释]
1.随顺;顺从。 2.谓文字流畅通顺。
仡佬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约4 3.8万人(1990年)。用仡佬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原始宗教。历史上长于铸造青铜器,精于纺织。传统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主要从事农业。
仡佬语 [相关解释]
1.属汉藏语系,语族尚未确定。仡佬族两万多人口中会说仡佬语的只有六千多人。因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无文字。参见"仡佬族"。
以上 [相关解释]
1.表示品第﹑数量﹑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 2.表示时代在前的,犹言以前。 3.指前面的话或文字。
以下 [相关解释]
1.表示位置﹑品第﹑级别﹑数量等在某一点之下。 2.表示时代在后的,犹言以后,以来。 3.犹而下。以,而,连词。 4.指身份或地位低下。 5.指后面的话或文字。
以心传心 [相关解释]
1.佛教用语。指传授禅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即离开语言文字,以慧心相传授。这种方法,重点在于修心,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
以文会友 [相关解释]
1.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以文害辞 [相关解释]
1.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会课 [相关解释]
1.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 2.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传心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指传法。初祖达摩来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谓法即是心,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见唐希运《传心法要》。 2.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传疏 [相关解释]
1.指诠释经义的文字。传以释经,疏以推演传义。
传记 [相关解释]
1.经书的注释。 2.泛指记载的文字。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传诂 [相关解释]
1.解释经籍的文字。
但书 [相关解释]
1.法律条文中,于本文后,说明有例外情况或某种附加条件的文字。因句首常冠以"但"字,故名。亦借指正文之外附带的说明。
佉仓 [相关解释]
1.佉卢仓颉的并称。二人均为古代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人。因用以借指古文字。
佉卢 [相关解释]
1.亦作"佉楼"。 2.佉卢虱咤的省称。 3.借指横行书写的文字。
佉卢文字 [相关解释]
1.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书左行。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四﹑五世纪盛行于印度半岛西北部,后因受梵书排挤逐渐绝迹。我国古代在新疆的于阗鄯善一带也曾使用。佛教传说为佉卢虱咤所创。
佉卢虱咤 [相关解释]
1.亦作"佉卢虱咤"。 2.译作"佉路瑟咤"。梵语的音译,佛教传说中的人物,曾创制横书左行的古印度文字。
佉楼书 [相关解释]
1.指佉卢文字。
体势 [相关解释]
1.亦作"体埶"。 2.形体态势。 3.指诗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 4.犹情势,形势。 5.犹形状,样子。
体目文字 [相关解释]
1.古代一种离合解义的字谜游戏。
余墨 [相关解释]
1.残留的墨汁。 2.遗留下来的或残存的书画。 3.诗书之馀,指不费主要精力而写成的文字。
余文 [相关解释]
1.遗留下来的文章﹑文字。
作书 [相关解释]
1.谓作典册。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3.创制文字。 4.写信。 5.谓写作。 6.练字;写字。
佶屈 [相关解释]
1.曲折,形容文字艰涩难懂。
侍教生 [相关解释]
1.明代后期御史对巡抚的自称。亦泛用为公卿对缙绅的自称。多用于名帖或其他书面文字中。
侏离 [相关解释]
1.亦作"侏"。亦作"侏?"。 2.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 3.形容方言﹑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文字怪异,难以理解。 4.借指古代少数民族。 5.用以鄙称外国人。
俄语 [相关解释]
俄罗斯民族的语言。使用人数二亿多,9世纪起有文献,文字采用斯拉夫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
信士 [相关解释]
1.诚实可信的人。 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语up?saka(优婆塞)的译称。 3.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士"◇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参阅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合阳令曹全碑》。
俳语 [相关解释]
1.戏笑嘲谑的言辞。 2.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俳谐文 [相关解释]
1.内容诙谐﹑用以讽喻嘲谑的文字。《隋书.经籍志》着录有《诽谐文》多种。
倒文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2.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王念孙说"恥忽"应是"忽恥"。
偃囊 [相关解释]
1.即阴识。指古器物上凹入的文字。
假借 [相关解释]
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名义,招摇撞骗。②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是说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例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③〈书〉宽容针砭时弊,不稍~。
假借义 [相关解释]
1.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叫假借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偏从 [相关解释]
1.谓文字偏旁的从属。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八股文 [相关解释]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公式 [相关解释]
①用数学符号或文字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如圆面积公式是s=πr2,长方形面积公式是面积=长×宽。②泛指可以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
六体 [相关解释]
1.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有《六体论》。 2.指六书。 3.《尚书》的六种文体。 4.《易》卦的六爻。 5.人的头﹑身和四肢。 6.晋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制图之标识体例有六一﹑分率﹐计里画方;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里﹐道路相距之里数;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三者皆道路夷险曲折之别。秀图今不传﹐《
六文 [相关解释]
1.指六书。 2.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书。
册文 [相关解释]
1.文体名。简称"册"。原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只用于帝王封赠臣下;后世应用渐繁,有祝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名目,凡祭告﹑上尊号及诸祀典,均得用之。《文选》列有"册"的一类,收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
写字 [相关解释]
1.书写文字,题字。 2.明代职司抄写的低级官员。
写鸟 [相关解释]
1.谓上古人写原始文字。以其似鸟迹,故云。
凤篆 [相关解释]
1.道家所用的文字。也称云篆﹑凤文。 2.引申为道家的经书。 3.对古文字的美称。
出版 [相关解释]
利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出版物以利传播的行为。是有文字以后发展起来的。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现代出版主要指图书、报刊、音像读物等的编辑、印刷(或复制录音、录像、缩微品等)、发行三个方面。当代出现的电子出版活动,又为出版增加了新的内容。
出相 [相关解释]
1.产生宰相。 2.出任为宰相。 3.出丑的样子。 4.有的书籍,书页上面是插图,下面是文字,谓之"出相"。 5.旧时买妾买婢,由媒人带给买主看看,谓之"出相"。
刀笔 [相关解释]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刊字 [相关解释]
1.修改文字。
刊落 [相关解释]
〈书〉删除;删削~文字 ㄧ~陈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