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文章的内容。
带有文章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匹锦
[相关解释]
1.《南史·江淹传》"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后以"一匹锦"比喻文采。
1.《南史·江淹传》"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后以"一匹锦"比喻文采。
一天星斗
[相关解释]
1.满天星星。 2.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 3.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 4.犹言满城风雨。
1.满天星星。 2.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后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华美。 3.方言。谓事情杂乱难理,见清范寅《越谚》卷上。 4.犹言满城风雨。
一挥而就
[相关解释]
形容人才思敏捷,诗赋文章一动笔就写成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形容人才思敏捷,诗赋文章一动笔就写成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一文
[相关解释]
1.一条斑纹。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2.一篇文章。 3.指一句文辞。 4.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 5.方言。一块银元。
1.一条斑纹。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2.一篇文章。 3.指一句文辞。 4.一枚铜钱。旧时铜币皆有文字,说明其值,故名。 5.方言。一块银元。
一气呵成
[相关解释]
①形容文章气势流畅,首尾贯通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②比喻不间断地把事情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很重要,应当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①形容文章气势流畅,首尾贯通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一气呵成,无有断续。②比喻不间断地把事情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很重要,应当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一波三折
[相关解释]
语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原指用毛笔书写捺笔时,一笔之中有三种笔势变化。即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引申指文章的结构、笔势曲折多变。也形容事情不顺利,波折很多。
语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原指用毛笔书写捺笔时,一笔之中有三种笔势变化。即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引申指文章的结构、笔势曲折多变。也形容事情不顺利,波折很多。
一目十行
[相关解释]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瞥
[相关解释]
1.迅速地看一眼。常喻极短的时间。 2.指短时间内看到的大略情况﹐常用作文章题目。如鲁迅《二心集》有《上海文艺之一瞥》。
1.迅速地看一眼。常喻极短的时间。 2.指短时间内看到的大略情况﹐常用作文章题目。如鲁迅《二心集》有《上海文艺之一瞥》。
一般
[相关解释]
①一样;同样别和他一般见识。②一种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通常;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不会出什么事。④普通;没有特色这篇文章写得很一般。⑤见一般与个别”。
①一样;同样别和他一般见识。②一种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通常;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不会出什么事。④普通;没有特色这篇文章写得很一般。⑤见一般与个别”。
一通
[相关解释]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2.表数量。用于器物。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5.全部,通通。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2.表数量。用于器物。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5.全部,通通。
七大家
[相关解释]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七子
[相关解释]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七篇
[相关解释]
1.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该书七篇,故称。
1.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该书七篇,故称。
七襄
[相关解释]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1.谓织女星白昼移位七次。《诗.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笺"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莫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一说,"七襄,织文之数也。《诗》意谓望彼织女,终日织文至七襄之多,终不成报我之文章也。"见明周祈《名义考.七襄》。 2.指织女星。 3.指精美的织锦。 4.谓反复推敲。 5.指反复推敲写成的诗文。
三变
[相关解释]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 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 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
三明
[相关解释]
1.道教以日月星为天之三明,耳目口为人之三明,文章华为地之三明。 2.指三个人。指东汉"凉州三明。" 3.指三个人。指晋代"中兴三明"。 4.佛教语。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1.道教以日月星为天之三明,耳目口为人之三明,文章华为地之三明。 2.指三个人。指东汉"凉州三明。" 3.指三个人。指晋代"中兴三明"。 4.佛教语。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上下文
[相关解释]
1.谓文章中与某一文句相连的前文和后文。
1.谓文章中与某一文句相连的前文和后文。
上文
[相关解释]
1.书中或文章中某一段或某一句以前的部分。 2.尚文。上,通"尚"。崇尚文饰。 3.尚文。上,通"尚"。崇尚文治。
1.书中或文章中某一段或某一句以前的部分。 2.尚文。上,通"尚"。崇尚文饰。 3.尚文。上,通"尚"。崇尚文治。
上边
[相关解释]
1.指位置较高的地方。 2.指物体的表面。 3.指事物的某一方面。 4.犹言前面。指文章或讲话中先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 5.犹里面。 6.上司;上级。
1.指位置较高的地方。 2.指物体的表面。 3.指事物的某一方面。 4.犹言前面。指文章或讲话中先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 5.犹里面。 6.上司;上级。
上述
[相关解释]
1.前面所叙述的。多用于文章段落或条文等结尾。
1.前面所叙述的。多用于文章段落或条文等结尾。
与山巨源绝交书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三国魏嵇康作。作者与山涛(字巨源)名列竹林七贤”,后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此作书拒绝出仕并与山涛绝交。文章语言泼辣,多嬉笑怒骂之词,表达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文中对封建礼教公然表示轻蔑,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作者因此被司马昭杀害。
散文篇名。三国魏嵇康作。作者与山涛(字巨源)名列竹林七贤”,后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此作书拒绝出仕并与山涛绝交。文章语言泼辣,多嬉笑怒骂之词,表达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文中对封建礼教公然表示轻蔑,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作者因此被司马昭杀害。
丛谈
[相关解释]
1.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合成的书。笔记杂着多取此名。笔记杂着多取此名。如唐冯翊有《桂苑丛谈》,宋蔡绦有《铁围山丛谈》,清徐釚有《词苑丛谈》。 2.杂谈。
1.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合成的书。笔记杂着多取此名。笔记杂着多取此名。如唐冯翊有《桂苑丛谈》,宋蔡绦有《铁围山丛谈》,清徐釚有《词苑丛谈》。 2.杂谈。
东壁
[相关解释]
1.室东侧的墙壁下。 2.指东壁上。 3.指东隔壁的房屋。 4.东边。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 6.《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1.室东侧的墙壁下。 2.指东壁上。 3.指东隔壁的房屋。 4.东边。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门之东,故称。 6.《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
东拉西扯
[相关解释]
1.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 2.谓从各处拾取得来。
1.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 2.谓从各处拾取得来。
东涂西抹
[相关解释]
1.谓妇女用脂粉打扮。 2.唐薛逢晩年宦途失意,曾策瘦马赴朝。值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责逢回避,逢笑,遣人答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本以妇女装饰为喻,谓自己少年时亦曾凭文章取进士◇用为自己写作或绘画的谦词。 3.胡写乱涂;轻率下笔。 4.比喻不从根本着手。
1.谓妇女用脂粉打扮。 2.唐薛逢晩年宦途失意,曾策瘦马赴朝。值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责逢回避,逢笑,遣人答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本以妇女装饰为喻,谓自己少年时亦曾凭文章取进士◇用为自己写作或绘画的谦词。 3.胡写乱涂;轻率下笔。 4.比喻不从根本着手。
两报一刊
[相关解释]
1.《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合称。"文化大革命"中"两报一刊"经常联合发表社论或文章,故称。
1.《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合称。"文化大革命"中"两报一刊"经常联合发表社论或文章,故称。
严密
[相关解释]
①很紧密,没有空隙罐头封得很严密|文章结构十分严密。②周全,没有疏漏严密地封锁|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①很紧密,没有空隙罐头封得很严密|文章结构十分严密。②周全,没有疏漏严密地封锁|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严密的综合体系。
中心
[相关解释]
①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或部位圆中心|市中心。②占据重要地位或起主干作用的地方商贸中心|政治中心。③事物的主要部分问题的中心|确定文章中心|中心议题|中心环节。
①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或部位圆中心|市中心。②占据重要地位或起主干作用的地方商贸中心|政治中心。③事物的主要部分问题的中心|确定文章中心|中心议题|中心环节。
中心思想
[相关解释]
1.文章或发言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2.指言行的主导思想。
1.文章或发言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2.指言行的主导思想。
中篇
[相关解释]
1.未读完全篇。 2.分篇的书籍或文章中居中的一篇,对上篇下篇而言。 3.指中篇小说。
1.未读完全篇。 2.分篇的书籍或文章中居中的一篇,对上篇下篇而言。 3.指中篇小说。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主线
[相关解释]
1.图画中描写物体必要的基本线,称为"主线";其用作补助或描写小部分的线,称为副线。主线可以单独表现某种物体,而副线不能独立。 2.指文艺作品或文章的主要脉络。
1.图画中描写物体必要的基本线,称为"主线";其用作补助或描写小部分的线,称为副线。主线可以单独表现某种物体,而副线不能独立。 2.指文艺作品或文章的主要脉络。
主脉
[相关解释]
1.植物叶片中央自叶柄至叶端的一条茎脉◇多比喻文章或事件的主要线索。 2.山脉的主要部分。
1.植物叶片中央自叶柄至叶端的一条茎脉◇多比喻文章或事件的主要线索。 2.山脉的主要部分。
丽文
[相关解释]
1.华丽的文章。
1.华丽的文章。
义味
[相关解释]
1.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1.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义类
[相关解释]
1.善人。 2.文章事物的比义推类。
1.善人。 2.文章事物的比义推类。
之乎者也
[相关解释]
之、乎、者、也四字是文言里常用的语助词。形容人说话作文咬文嚼字;现也指话语、文章半文不白。都含有讽刺意味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之、乎、者、也四字是文言里常用的语助词。形容人说话作文咬文嚼字;现也指话语、文章半文不白。都含有讽刺意味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习作
[相关解释]
1.文章﹑绘画等类的练习作品。
1.文章﹑绘画等类的练习作品。
书圃
[相关解释]
1.指《尚书》。 2.犹书林。文章园地。
1.指《尚书》。 2.犹书林。文章园地。
书论
[相关解释]
1.文章,论着。 2.古代文体名。书与论。
1.文章,论着。 2.古代文体名。书与论。
书评
[相关解释]
1.书法评论。南朝梁袁昂着有《古今书评》。 2.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
1.书法评论。南朝梁袁昂着有《古今书评》。 2.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
乱体
[相关解释]
1.指在文章结尾引用《诗经》语句总括全篇要旨的体例。
1.指在文章结尾引用《诗经》语句总括全篇要旨的体例。
事义
[相关解释]
1.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事理;情理。 3.谓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义。 4.指典故的意义。
1.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事理;情理。 3.谓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义。 4.指典故的意义。
事形
[相关解释]
1.指文章中事物的铺陈。 2.犹情况,情势。
1.指文章中事物的铺陈。 2.犹情况,情势。
事类
[相关解释]
1.事情的类似性;同类之事。 2.指文章中引用古事故实以类比事理。
1.事情的类似性;同类之事。 2.指文章中引用古事故实以类比事理。
二妙
[相关解释]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
云涌飙发
[相关解释]
1.云阵奔涌﹐狂风发作。形容文章气势磅礴。
1.云阵奔涌﹐狂风发作。形容文章气势磅礴。
云渊
[相关解释]
1.高空和深潭。亦以比喻施展才能的环境。 2.汉扬雄与王褒的并称。语出《文选.班固》﹕"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李善注﹕"《汉书》曰﹕王子渊为《甘泉颂》。又曰﹕杨子云奏《甘泉赋》。"后因用"云渊"称以文章名世的人。
1.高空和深潭。亦以比喻施展才能的环境。 2.汉扬雄与王褒的并称。语出《文选.班固》﹕"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李善注﹕"《汉书》曰﹕王子渊为《甘泉颂》。又曰﹕杨子云奏《甘泉赋》。"后因用"云渊"称以文章名世的人。
云章
[相关解释]
1.语出《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郑玄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后用"云章"指帝王的文章。 2.指文彩蜚然的文章。 3.彩云。 4.道教的典籍。
1.语出《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郑玄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后用"云章"指帝王的文章。 2.指文彩蜚然的文章。 3.彩云。 4.道教的典籍。
云纲
[相关解释]
1.犹云丛。 2.华美的梁柱。喻组成文章的华词丽句。
1.犹云丛。 2.华美的梁柱。喻组成文章的华词丽句。
五体投地
[相关解释]
五体指两手、两膝和头。五体一起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形容对人佩服到了极点先生的道德文章,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体指两手、两膝和头。五体一起着地,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形容对人佩服到了极点先生的道德文章,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凤楼
[相关解释]
1.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周翰《五凤楼赋》◇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1.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周翰《五凤楼赋》◇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五色线
[相关解释]
1.古代补衮用五色线。因用以喻臣下规谏皇帝的文辞。 2.比喻文章华美。
1.古代补衮用五色线。因用以喻臣下规谏皇帝的文辞。 2.比喻文章华美。
今体
[相关解释]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仕途
[相关解释]
升官的路径学些仕途经济文章|仕途日塞。
升官的路径学些仕途经济文章|仕途日塞。
仙伯
[相关解释]
1.仙人之长。亦泛称仙人。 2.借称官职清贵﹑文章超逸的人物。
1.仙人之长。亦泛称仙人。 2.借称官职清贵﹑文章超逸的人物。
令章
[相关解释]
1.好文章。 2.指辞令文章。 3.指酒令。 4.令曲的乐章。亦泛指乐曲。
1.好文章。 2.指辞令文章。 3.指酒令。 4.令曲的乐章。亦泛指乐曲。
仪态万方
[相关解释]
1.亦作"仪态万千"。 2.极言仪态美丽多姿。语本汉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3.形容文章的丰富多采。
1.亦作"仪态万千"。 2.极言仪态美丽多姿。语本汉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3.形容文章的丰富多采。
伏笔
[相关解释]
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伏脉
[相关解释]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伪体
[相关解释]
1.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不纯正的文章。 2.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1.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不纯正的文章。 2.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
伶官传序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北宋欧阳修作。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序。伶官,即宫廷中的乐工、艺人。文章根据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官以致国乱身死的史实,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著名论点。
散文篇名。北宋欧阳修作。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序。伶官,即宫廷中的乐工、艺人。文章根据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官以致国乱身死的史实,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著名论点。
似乎
[相关解释]
①副词。表示可能这篇文章似乎在哪见过|他似乎了解内情|似乎要下雨了。②副词。表示商量的口气时候不早了,我们似乎该走了|这件公文似乎应该早日办理。
①副词。表示可能这篇文章似乎在哪见过|他似乎了解内情|似乎要下雨了。②副词。表示商量的口气时候不早了,我们似乎该走了|这件公文似乎应该早日办理。
体致
[相关解释]
1.指文章的气势韵致。
1.指文章的气势韵致。
余文
[相关解释]
1.遗留下来的文章﹑文字。
1.遗留下来的文章﹑文字。
余风遗文
[相关解释]
1.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
1.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
作文
[相关解释]
1.撰写文章。 2.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1.撰写文章。 2.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作者
[相关解释]
1.创始之人。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邢昺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
1.创始之人。 2.称在艺业上有卓越成就的人。 3.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4.《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邢昺疏"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作,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后以称隐逸之士。
佶屈聱牙
[相关解释]
(文章)读起来不顺口(佶屈曲折;聱牙拗口)。也作诘屈聱牙。
(文章)读起来不顺口(佶屈曲折;聱牙拗口)。也作诘屈聱牙。
侍讲学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俯拾即是
[相关解释]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皆是。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皆是。
倒峡
[相关解释]
1.谓江水倾峡而出。 2.比喻文章气势磅礴。
1.谓江水倾峡而出。 2.比喻文章气势磅礴。
倒背如流
[相关解释]
1.把文章倒过来背诵,能象流水一样顺畅。形容书读得极熟。
1.把文章倒过来背诵,能象流水一样顺畅。形容书读得极熟。
偶或
[相关解释]
间或偶或在报上发表一两篇文章。
间或偶或在报上发表一两篇文章。
元豹
[相关解释]
1.即玄豹『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载陶大夫答子贪富务大﹐不顾后祸﹐其妻说之曰"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为遁世全身之典实。
1.即玄豹『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载陶大夫答子贪富务大﹐不顾后祸﹐其妻说之曰"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为遁世全身之典实。
先号后笑
[相关解释]
1.《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唃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后以"先号后笑"指命运先凶后吉。 2.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1.《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唃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后以"先号后笑"指命运先凶后吉。 2.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兔简
[相关解释]
1.笔和纸。指文章。
1.笔和纸。指文章。
兔起鹘落
[相关解释]
语出苏轼《b036*b0379荣戎窦恰氛癖手彼欤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兔子刚出动,鹘就猛扑下去。谓动作迅疾。常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无滞碍。
语出苏轼《b036*b0379荣戎窦恰氛癖手彼欤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兔子刚出动,鹘就猛扑下去。谓动作迅疾。常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无滞碍。
全文
[相关解释]
1.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
八君子
[相关解释]
1.明末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八人﹐均曾讲学于东林书院﹐以文章气节相尚,抨击时政﹐评论人物﹐时称"东林八君子"。见《明史·叶茂才传》。
1.明末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八人﹐均曾讲学于东林书院﹐以文章气节相尚,抨击时政﹐评论人物﹐时称"东林八君子"。见《明史·叶茂才传》。
八股文
[相关解释]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题目摘自《四书》,所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
六朝文
[相关解释]
1.指晋﹑宋﹑齐﹑梁﹑陈﹑隋六朝文体。这个时期文章专尚骈俪﹐讲究词藻﹐拘于声韵﹐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直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等人﹐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才扭转这种文风。参见"骈文"。
1.指晋﹑宋﹑齐﹑梁﹑陈﹑隋六朝文体。这个时期文章专尚骈俪﹐讲究词藻﹐拘于声韵﹐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直至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等人﹐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才扭转这种文风。参见"骈文"。
六科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
内篇
[相关解释]
1.古代指论着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汪中《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唐成玄英《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1.古代指论着中的主要部分,对"外篇"而言。如《庄子》﹑《晏子春秋》﹑《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都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又文集亦有分内外篇者,内篇多为作者自编或有关学术义理的文章,如汪中《述学》。《晋书.葛洪传》"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唐成玄英《序》"《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后以内篇指神仙家言。
冒头
[相关解释]
1.指文章或讲话的开头部分。 2.冒尖,露出苗头。
1.指文章或讲话的开头部分。 2.冒尖,露出苗头。
冒子
[相关解释]
1.指文章的序﹑引子之属。 2.指与文章开端与主旨无关的赘语。
1.指文章的序﹑引子之属。 2.指与文章开端与主旨无关的赘语。
写作
[相关解释]
1.犹写成。指作诗文﹑绘画等。 2.书法和文章。 3.写文章;创作。
1.犹写成。指作诗文﹑绘画等。 2.书法和文章。 3.写文章;创作。
写家
[相关解释]
1.擅长写文章的人。 2.指擅长书法的人。
1.擅长写文章的人。 2.指擅长书法的人。
写手
[相关解释]
1.抄手,抄胥。 2.擅长写字或写文章的人。
1.抄手,抄胥。 2.擅长写字或写文章的人。
写染
[相关解释]
1.书写。 2.指书法﹑绘画﹑文章等。 3.兼指书画。
1.书写。 2.指书法﹑绘画﹑文章等。 3.兼指书画。
冰雪
[相关解释]
1.冰和雪。 2.指冻雪。 3.形容心地纯净洁白或操守清正贞洁。 4.形容文章辞意高雅清新。
1.冰和雪。 2.指冻雪。 3.形容心地纯净洁白或操守清正贞洁。 4.形容文章辞意高雅清新。
凌云笔
[相关解释]
1.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本为赞扬庾信笔势超俗,才思纵横出奇,后遂以"凌云笔"泛指为文作诗的高超才华。
1.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本为赞扬庾信笔势超俗,才思纵横出奇,后遂以"凌云笔"泛指为文作诗的高超才华。
凝练
[相关解释]
紧凑精练这幅字生动而凝练|文章不够简洁凝练。
紧凑精练这幅字生动而凝练|文章不够简洁凝练。
凝锦
[相关解释]
1.集成锦绣。比喻华美的文章。
1.集成锦绣。比喻华美的文章。
出色
[相关解释]
异趁干得很出色|这正是文章的出色处。
异趁干得很出色|这正是文章的出色处。
刀笔
[相关解释]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分章析句
[相关解释]
1.谓雕琢推敲文章。
1.谓雕琢推敲文章。
刊文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
1.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
刊载
[相关解释]
在报纸刊物上登载报纸上~了许多有关技术革新的文章。
在报纸刊物上登载报纸上~了许多有关技术革新的文章。
制文
[相关解释]
1.撰写文章。
1.撰写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