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时称的内容。
带有时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七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人死后的头一个第七天。故亦称头七。 2.犹一周。泛指七天。
1.旧时称人死后的头一个第七天。故亦称头七。 2.犹一周。泛指七天。
一生人
[相关解释]
1.宋时称初次卖给人家做奴婢的女子。
1.宋时称初次卖给人家做奴婢的女子。
一贯
[相关解释]
①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②相同;一样存没同归,毁誉一贯。③连贯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④副词。一向;始终如此他一贯待人诚恳|学习一贯很努力。⑤古时称钱一千为一贯我一贯本钱,赚了一贯。
①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②相同;一样存没同归,毁誉一贯。③连贯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④副词。一向;始终如此他一贯待人诚恳|学习一贯很努力。⑤古时称钱一千为一贯我一贯本钱,赚了一贯。
三寸金莲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妇女缠过的小脚。
1.旧时称妇女缠过的小脚。
三平
[相关解释]
1.明马森﹑郑晓﹑周延三人屡平疑狱,时称"三平"。
1.明马森﹑郑晓﹑周延三人屡平疑狱,时称"三平"。
三庶
[相关解释]
1.唐玄宗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时称"三庶"。
1.唐玄宗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为庶人,时称"三庶"。
三才
[相关解释]
1.天﹑地﹑人。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指北齐之温子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1.天﹑地﹑人。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指北齐之温子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三支
[相关解释]
1.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2.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1.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2.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三真六草
[相关解释]
1.南朝梁王志排行三,善真书;王彬排行六,善草书。二人之书,时称"三真六草"。
1.南朝梁王志排行三,善真书;王彬排行六,善草书。二人之书,时称"三真六草"。
三雄
[相关解释]
1.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韩信﹑彭越﹑英布。 2.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魏﹑蜀﹑吴三国之主。
1.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韩信﹑彭越﹑英布。 2.谓同时称雄的三人。指魏﹑蜀﹑吴三国之主。
三风太守
[相关解释]
1.清吴绮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
1.清吴绮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
三魏
[相关解释]
1.明魏允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负时名,人称南乐三魏。 2.清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
1.明魏允贞及其弟允中﹑允孚并负时名,人称南乐三魏。 2.清魏禧与兄际瑞﹑弟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
上下同门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姑婿与侄婿为"上下同门"。
1.旧时称姑婿与侄婿为"上下同门"。
上家
[相关解释]
1.豪门。 2.打牌﹑掷色子﹑行酒令时称坐在本人左边的人为上家。
1.豪门。 2.打牌﹑掷色子﹑行酒令时称坐在本人左边的人为上家。
上峰
[相关解释]
①高峰上峰百丈绝,下趾万寻悬。②旧时称上级长官上峰有令|执行上峰的命令。
①高峰上峰百丈绝,下趾万寻悬。②旧时称上级长官上峰有令|执行上峰的命令。
上讳下讳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先人,不直呼其名,每曰上讳某﹑下讳某。上讳即名之上一字,下讳即名之下一字。
1.旧时称先人,不直呼其名,每曰上讳某﹑下讳某。上讳即名之上一字,下讳即名之下一字。
下聘
[相关解释]
1.旧时称男家向女家致送订婚的财礼。
1.旧时称男家向女家致送订婚的财礼。
下苑
[相关解释]
1.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1.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世兄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称座师﹑房师的儿子为世兄◇亦为有世交的平辈间之互称。 2.对世交晩辈的称呼。
1.明清时称座师﹑房师的儿子为世兄◇亦为有世交的平辈间之互称。 2.对世交晩辈的称呼。
东语
[相关解释]
1.旧时称日语。
1.旧时称日语。
东震
[相关解释]
1.指中国。震,震旦。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中国在东方,故称。
1.指中国。震,震旦。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中国在东方,故称。
中山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校址在广州。创建于1924年,当时称广东大学,1926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院、岭南学院、孙文学院等以及历史、数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等系。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校址在广州。创建于1924年,当时称广东大学,1926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院、岭南学院、孙文学院等以及历史、数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等系。
中山舰事件
[相关解释]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亲信传达命令,调中山舰到黄埔待命。当中山舰抵黄埔后,国民党右派分子即散布谣言,说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共产党员)擅调中山舰至黄埔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以此为借口,实行戒严,扣留中山舰,逮捕李之龙等,并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拘捕黄埔军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时称三·二∈录”。由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妥协退让,使蒋的阴谋得以实现。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亲信传达命令,调中山舰到黄埔待命。当中山舰抵黄埔后,国民党右派分子即散布谣言,说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共产党员)擅调中山舰至黄埔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以此为借口,实行戒严,扣留中山舰,逮捕李之龙等,并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拘捕黄埔军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时称三·二∈录”。由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妥协退让,使蒋的阴谋得以实现。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乃父
[相关解释]
1.你的父亲。 2.旧时称人家的父亲。
1.你的父亲。 2.旧时称人家的父亲。
乃郎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人家的儿子。 2.旧时女子称丈夫或情人。
1.旧时称人家的儿子。 2.旧时女子称丈夫或情人。
久归道山
[相关解释]
1.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1.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义从
[相关解释]
1.汉魏时称胡羌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 2.称由胡羌丁壮组成的军队。 3.自愿从军者。 4.依附。
1.汉魏时称胡羌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 2.称由胡羌丁壮组成的军队。 3.自愿从军者。 4.依附。
乌j
[相关解释]
1.爬行动物。体扁有硬甲,头尾四肢能缩入壳内,生活在河流﹑湖泊里,龟甲能入药。亦叫金龟,俗称王八。 2.讥称妻有外遇的人。 3.旧时称开设妓院或在妓院执役的男子。
1.爬行动物。体扁有硬甲,头尾四肢能缩入壳内,生活在河流﹑湖泊里,龟甲能入药。亦叫金龟,俗称王八。 2.讥称妻有外遇的人。 3.旧时称开设妓院或在妓院执役的男子。
乌剌赤
[相关解释]
1.元时称驿站牧马者。也称"兀剌赤"。
1.元时称驿站牧马者。也称"兀剌赤"。
乌台旧案
[相关解释]
1.宋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辗转贬谪,赋诗托讽,被人弹劾,下御史台问罪。时称为"乌台诗案"。事见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因以"乌台旧案"为言官谏臣受迫害的典故。
1.宋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辗转贬谪,赋诗托讽,被人弹劾,下御史台问罪。时称为"乌台诗案"。事见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因以"乌台旧案"为言官谏臣受迫害的典故。
书淫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
1.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
乱民
[相关解释]
1.统治人民。 2.侵害人民。 3.旧时称造反的人。
1.统治人民。 2.侵害人民。 3.旧时称造反的人。
二十四史
[相关解释]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妙
[相关解释]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
五窦联珠
[相关解释]
1.《新唐书.窦群传》"﹝群﹞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时称"五窦联珠"◇用以称誉兄弟辈皆工诗文者。
1.《新唐书.窦群传》"﹝群﹞兄常﹑牟,弟庠﹑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时称"五窦联珠"◇用以称誉兄弟辈皆工诗文者。
五老会
[相关解释]
1.宋庆历末杜衍王涣等五人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为诗酒之会,时称"五老会"。
1.宋庆历末杜衍王涣等五人告老退居南京(今河南商丘),为诗酒之会,时称"五老会"。
五老榜
[相关解释]
1.唐天复元年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人同榜及第,年皆逾六十,时称"五老榜"。
1.唐天复元年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人同榜及第,年皆逾六十,时称"五老榜"。
产婆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专为产妇接生的妇人。
1.旧时称专为产妇接生的妇人。
京口
[相关解释]
1.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1.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京官
[相关解释]
旧时称在京城供职的官员。
旧时称在京城供职的官员。
仙人桂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
1.旧时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
伙友
[相关解释]
1.结伙共事的朋友。 2.旧时称店员。犹伙计。
1.结伙共事的朋友。 2.旧时称店员。犹伙计。
佚民
[相关解释]
1.逸民。旧时称遁世隐居的人。
1.逸民。旧时称遁世隐居的人。
侨人
[相关解释]
1.东晋南北朝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 2.踩高跷的人。
1.东晋南北朝时称流寓江南的北方人为侨人。 2.踩高跷的人。
信差
[相关解释]
1.旧时称被派递送公文信件的人为信差。 2.旧时称邮递员为信差。
1.旧时称被派递送公文信件的人为信差。 2.旧时称邮递员为信差。
修女
[相关解释]
天主教、正教中离家入修会的女教徒。通常须发三绝大愿,即绝财”(不置私产)、绝色”(不嫁)、绝意”(不持私意,听从教会命令)。从事祈祷或传教等工作。在中国,有时称嬷嬷”。
天主教、正教中离家入修会的女教徒。通常须发三绝大愿,即绝财”(不置私产)、绝色”(不嫁)、绝意”(不持私意,听从教会命令)。从事祈祷或传教等工作。在中国,有时称嬷嬷”。
修脯
[相关解释]
1.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修,通"修"。干肉。
1.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修,通"修"。干肉。
债价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公债券的价格。
1.旧时称公债券的价格。
假号
[相关解释]
1.古时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称起事者。
1.古时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称起事者。
假妇戏
[相关解释]
1.古时称男扮女的表演。
1.古时称男扮女的表演。
假守
[相关解释]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儒医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儒生之行医者。
1.旧时称儒生之行医者。
儒师
[相关解释]
1.博雅淳正的师傅。 2.元明时称官学的教官。
1.博雅淳正的师傅。 2.元明时称官学的教官。
先君子
[相关解释]
1.旧时称自己或他人的已去世的祖父。《礼记.檀弓上》"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孔颖达疏"子之先君子,谓孔子也。"《荀子.非十二子》"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亦以自称已去世的父亲。
1.旧时称自己或他人的已去世的祖父。《礼记.檀弓上》"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孔颖达疏"子之先君子,谓孔子也。"《荀子.非十二子》"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亦以自称已去世的父亲。
先生
[相关解释]
1.始生子,犹言头生。 2.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 4.称老师。 5.称先祖。 6.称致仕者。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 8.称道士。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10.称妓女。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 1 2.妻称丈夫。 1 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 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
1.始生子,犹言头生。 2.父兄。 3.年长有学问的人。 4.称老师。 5.称先祖。 6.称致仕者。 7.文人学者的通称。可自称,亦可称人。 8.称道士。 9.旧时称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10.称妓女。 11.旧时称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 1 2.妻称丈夫。 1 3.一般人之间的通称。 1 4.称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
入监
[相关解释]
1.旧时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
1.旧时称进国子监读书为入监。
全体学
[相关解释]
1.晩清时称生理学为全体学。
1.晩清时称生理学为全体学。
八君子
[相关解释]
1.明末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八人﹐均曾讲学于东林书院﹐以文章气节相尚,抨击时政﹐评论人物﹐时称"东林八君子"。见《明史·叶茂才传》。
1.明末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八人﹐均曾讲学于东林书院﹐以文章气节相尚,抨击时政﹐评论人物﹐时称"东林八君子"。见《明史·叶茂才传》。
八太爷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兵为"丘八"﹐又称"八太爷"﹐含贬义。
1.旧时称兵为"丘八"﹐又称"八太爷"﹐含贬义。
公务员
[相关解释]
①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②旧时称机关、团体中做勤杂工作的人员。
①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②旧时称机关、团体中做勤杂工作的人员。
公廨
[相关解释]
旧时称官署将犯人押入公廨|公廨大堂。
旧时称官署将犯人押入公廨|公廨大堂。
六陈铺
[相关解释]
1.旧时称粮食店。
1.旧时称粮食店。
兼差
[相关解释]
旧时称兼职。
旧时称兼职。
内制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2.翰林学士的别称。
1.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2.翰林学士的别称。
内子
[相关解释]
古时称别人的妻子或自己的妻子◇专用以称自己的妻子内子攀琪树,羌儿奏落梅|离家在外,内子时刻不忘儿女。
古时称别人的妻子或自己的妻子◇专用以称自己的妻子内子攀琪树,羌儿奏落梅|离家在外,内子时刻不忘儿女。
内掌柜
[相关解释]
1.旧时称男主人为"掌柜的",称主妇为"内掌柜"。
1.旧时称男主人为"掌柜的",称主妇为"内掌柜"。
分行
[相关解释]
1.分别巡行。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1.分别巡行。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剪钱
[相关解释]
1.亦称"剪凿"。 2.南朝宋时,政府铸造新钱,钱形薄小,轮廓不成,民间盗铸者多剪凿古钱,以取其铜,当时称为"剪钱"或"剪凿"。
1.亦称"剪凿"。 2.南朝宋时,政府铸造新钱,钱形薄小,轮廓不成,民间盗铸者多剪凿古钱,以取其铜,当时称为"剪钱"或"剪凿"。
勋格
[相关解释]
1.功勋的品级。 2.唐人对孔志约等人修订的《姓氏录》的一种讥称。《旧唐书.李义府传》载,贞观中,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时称允当。及高宗时,李义府耻其家无名,乃上奏朝廷,改修此书,专委孔志约等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达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当时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讥之为"勋格"。
1.功勋的品级。 2.唐人对孔志约等人修订的《姓氏录》的一种讥称。《旧唐书.李义府传》载,贞观中,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时称允当。及高宗时,李义府耻其家无名,乃上奏朝廷,改修此书,专委孔志约等重修。志约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达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当时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讥之为"勋格"。
升天
[相关解释]
1.上升于天界。 2.旧时称人死亡。 3.南宋时福建罗源等地的一种丧葬习俗。死者火化后,将其骨灰凌风扬向天空,谓之"升天"。
1.上升于天界。 2.旧时称人死亡。 3.南宋时福建罗源等地的一种丧葬习俗。死者火化后,将其骨灰凌风扬向天空,谓之"升天"。
升迁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 2.指地位﹑身分的提高。
1.旧时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 2.指地位﹑身分的提高。
南衙
[相关解释]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卢米
[相关解释]
1.即北齐卢思道。曾为员外散骑郎,直中书省。北齐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他人不过得一﹑二篇,唯思道多达八篇,时称"八米侍郎",或称"卢米"。见《北史.卢思道传》。
1.即北齐卢思道。曾为员外散骑郎,直中书省。北齐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他人不过得一﹑二篇,唯思道多达八篇,时称"八米侍郎",或称"卢米"。见《北史.卢思道传》。
卦姑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以占卜﹑算命等为业的妇女。
1.旧时称以占卜﹑算命等为业的妇女。
厮波
[相关解释]
1.宋时称无正当职业,专在酒楼﹑妓院侍奉顾客的闲汉。
1.宋时称无正当职业,专在酒楼﹑妓院侍奉顾客的闲汉。
古门道
[相关解释]
1.旧时称戏曲舞台上的上场门和下场门。亦名鬼门道。因由此出入者皆是已死之古人,故名。
1.旧时称戏曲舞台上的上场门和下场门。亦名鬼门道。因由此出入者皆是已死之古人,故名。
句读
[相关解释]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dòu)。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dòu)。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台座
[相关解释]
1.亦作"台坐"。指宰相之位。 2.旧时称呼对方的敬辞。
1.亦作"台坐"。指宰相之位。 2.旧时称呼对方的敬辞。
司隶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1.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武帝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罢其兵,改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哀帝时称司隶,东汉复旧称,仍察七郡。魏晋以后沿用,唐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
吉网
[相关解释]
1.唐御史吉温陷害无辜,刑罚严酷,时称"吉网"。
1.唐御史吉温陷害无辜,刑罚严酷,时称"吉网"。
吉网罗钳
[相关解释]
1.唐天宝初,李林甫为相,任酷吏吉温﹑罗希奭为御史。吉罗承李旨意,诬陷异己,制造冤狱,时称"罗钳吉网"。事见《旧唐书.酷吏传下.罗希奭》◇因以"吉网罗钳"比喻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1.唐天宝初,李林甫为相,任酷吏吉温﹑罗希奭为御史。吉罗承李旨意,诬陷异己,制造冤狱,时称"罗钳吉网"。事见《旧唐书.酷吏传下.罗希奭》◇因以"吉网罗钳"比喻酷吏朋比为奸,陷害无辜。
同僚
[相关解释]
1.亦作"同竫"。 2.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 3.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
1.亦作"同竫"。 2.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 3.泛指在机关任职的同事。
同岁
[相关解释]
1.汉时称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者。犹科举时代的同年。 2.同一年。 3.年龄相同。
1.汉时称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者。犹科举时代的同年。 2.同一年。 3.年龄相同。
同岁生
[相关解释]
1.汉时称同一年被举为孝廉者。
1.汉时称同一年被举为孝廉者。
同靴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同嫖一妓者。
1.旧时称同嫖一妓者。
名优
[相关解释]
1.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1.旧时称著名的演员。
君侯
[相关解释]
1.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 2.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1.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 2.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吴激(1090-1142)
[相关解释]
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为金初词坛领袖,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从岳父米芾,工于书画。有《东山集》、《东山乐府》。
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为金初词坛领袖,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从岳父米芾,工于书画。有《东山集》、《东山乐府》。
吴赵
[相关解释]
1.明庶吉士吴中行﹑赵用贤因张居正夺情视事,疏争被杖,时称"吴赵"。《明史.吴中行传》"五人者(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直声震天下。中行﹑用贤并称吴赵。"后吴地俗谓不择言而乱语者为"吴赵"。
1.明庶吉士吴中行﹑赵用贤因张居正夺情视事,疏争被杖,时称"吴赵"。《明史.吴中行传》"五人者(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直声震天下。中行﹑用贤并称吴赵。"后吴地俗谓不择言而乱语者为"吴赵"。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多科性工科大学。校址在哈尔滨。创建于1920年,当时称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2年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1928年改现名。设有管理学院、航天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和精密仪器、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系。
中国的多科性工科大学。校址在哈尔滨。创建于1920年,当时称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2年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1928年改现名。设有管理学院、航天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和精密仪器、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系。
商山四皓
[相关解释]
1.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避秦乱,隐商山,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高祖召,不应◇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留侯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高祖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
1.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避秦乱,隐商山,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高祖召,不应◇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留侯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高祖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
嗣子
[相关解释]
1.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 2.旧时称嫡长子。 3.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嗣子"。参阅《清会典事例.户口.旗人抚养嗣子》。
1.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 2.旧时称嫡长子。 3.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嗣子"。参阅《清会典事例.户口.旗人抚养嗣子》。
嘉肥
[相关解释]
1.旧时称颂隐遁之词。
1.旧时称颂隐遁之词。
四世三公
[相关解释]
1.东汉袁绍,自其高祖至父辈,四代皆有居三公位者,时称"四世三公"。
1.东汉袁绍,自其高祖至父辈,四代皆有居三公位者,时称"四世三公"。
四先生
[相关解释]
1.宋谢良佐﹑游酢﹑吕大临﹑杨时,均为理学家程颐的弟子,时称"四先生"。见《宋史.道学传二.谢良佐》。 2.宋崔鷃﹑陈恬皆戊戌生,田昼﹑李豸皆己亥生,并居颍昌阳翟,四人均反对熙宁变法,合称"戊己四先生"。见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
1.宋谢良佐﹑游酢﹑吕大临﹑杨时,均为理学家程颐的弟子,时称"四先生"。见《宋史.道学传二.谢良佐》。 2.宋崔鷃﹑陈恬皆戊戌生,田昼﹑李豸皆己亥生,并居颍昌阳翟,四人均反对熙宁变法,合称"戊己四先生"。见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
四杰
[相关解释]
1.四位杰出的人物。旧时多以称著名文士。(1)指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2)指宋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见宋苏轼《叙》。(3)指宋曹绛﹑刘焘﹑崔执柔﹑刘正夫。清史梦兰《异号类编.联称》引《姓谱》"曹绛,字元象,与刘焘﹑崔执柔﹑刘正夫在太学,号四杰。"(4)指宋欧阳弇﹑欧阳弈﹑欧阳弁﹑欧阳彝。清史梦兰《异号类编.联称》引《姓谱》"宋欧阳彝,卢陵人,与兄弇﹑弈﹑弁俱有文采,时称四杰。"(5)指
1.四位杰出的人物。旧时多以称著名文士。(1)指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2)指宋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见宋苏轼《叙》。(3)指宋曹绛﹑刘焘﹑崔执柔﹑刘正夫。清史梦兰《异号类编.联称》引《姓谱》"曹绛,字元象,与刘焘﹑崔执柔﹑刘正夫在太学,号四杰。"(4)指宋欧阳弇﹑欧阳弈﹑欧阳弁﹑欧阳彝。清史梦兰《异号类编.联称》引《姓谱》"宋欧阳彝,卢陵人,与兄弇﹑弈﹑弁俱有文采,时称四杰。"(5)指
四相
[相关解释]
1.三国时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先后任蜀相(尚书令),时称"四相"。因有贤名,亦号"四英"。
1.三国时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先后任蜀相(尚书令),时称"四相"。因有贤名,亦号"四英"。
四虎
[相关解释]
1.清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1.清苏廷魁﹑陈庆镛﹑朱琦﹑金应麟为言官,敢犯颜直谏,时称"四虎"。
回銮
[相关解释]
1.旧时称帝王及后妃的车驾为"銮驾",因称帝﹑后外出回返为"回銮"。
1.旧时称帝王及后妃的车驾为"銮驾",因称帝﹑后外出回返为"回銮"。